为何说家谱五百年前是一家呢?
为何说家谱五百年前是一家呢?, 众多家谱上,都有个“亮闪闪”的名人是自己的先祖,或为帝王,或为名臣。
众多家谱上,都有个“亮闪闪”的名人是自己的先祖,或为帝王,或为名臣。
比如,有的李氏称李唐皇帝为本族始祖,萧姓则号称自己这一支先祖为萧何,张氏则拉张良、张飞等为自己的祖宗……
其实,“攀附”名人并非简单如阿Q般“我祖上比你阔多了”。这样做,除敬重祖先的思想外,老百姓也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
宋代以前家谱只能“官修”
近日,据采访了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袁义达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出版过《中华姓氏大辞典》等著作。
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
宋代以后,民间言论开放,普通人才开始修家谱。因为中间多年文献断档,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到底是谁,只能根据自己大概来自哪里,和哪个同姓官员的某一支重合,就直接跳过去了连接上了。
当然,老百姓们这么做,也是受了刘邦的启发。众所周知,刘邦做皇帝前仅仅是个小小的亭长,出身低微。他当了皇帝后,竟然拐弯抹角把自己的家谱续成了炎帝之后。老百姓一看,皇帝都这么干,大家当然可以效法。于是,几乎所有的家谱,往上数祖先必定是名人,因为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家谱传下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曾有人要为他续家谱,想把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认成他祖先,但最终放弃。有人说,是因为年代太近,朱熹子孙尚在,朱元璋实在不好蒙混;也有人说,是朱元璋后来自己没同意,而是把自己讨饭的经历给写上了。
家谱文化是一种信仰
如果家谱是这么来的,那它还可信吗?袁义达说,家谱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信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保留几千年的家族文化。这种信仰,也是对祖宗的敬畏,让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实际上,对于家谱,前面是真实的,后面也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家谱前面多少代,因为有文献记载,是有据可依的;最近数代,牵涉自己的叔伯、爷爷、曾祖等,也是真实的。唯一的断层就是在文献缺失的那些年代。
“曾经有人发现,一个县如果有5个进士,那么全县同姓的人都认这几个人为祖先,难道这几个进士就没有兄弟吗?其他人都去哪儿了?”袁义达说,这就像是一棵大树有众多分支,你本来属于第三支第五根,但是你认了第一根,中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
说到底,中国的家谱文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
袁义达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黑人开始寻根,由此带动了华人寻根。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有家谱,追根溯源,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不管中国的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只要姓氏文化不丢,我们的文化就能传承。
姓氏轶事:朱熹的“序”被多个姓冒用
除了认名人当祖先,以前还有人喜欢假托名人作序。史料显示,朱熹作谱序的家谱多达十几个,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
他的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吴、洪等姓氏的家谱同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
明清时期,甚至有了职业“谱师”、“谱匠”,专为一些家族制作假冒伪劣家谱。
如今,随着寻根和民间修谱的兴起,“谱师”这个职业又重出江湖,甚至有了专门的修谱公司。
有学者说,这应了“盛世修谱”这句话,也跟“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修谱传统有关。
在南方一些城市,如今的“谱师”月入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有些“谱师”修出来的家谱并不靠谱。修家谱需要仔细考证,要把每个人诞生、工作、嫁娶的轨迹都找到,何时迁徙、埋葬在哪里等都要弄清楚。掌握好这全部的要素,并不是一件易事。
刨根问底: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事真不一定
常常有两个同姓的人初次遇见,会笑称“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有人会主动和名人搭关系,比如姓孔的就认为自己是孔子后代,姓关的认为自己是关羽后代。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有学者解释称,一方面,同一姓氏最终追溯到老祖宗,不可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家族。比如姓孔的,老祖宗可能是孔子,也可能是孔子的兄弟。再比如,中华民族所有姓氏追溯到头就是炎帝和黄帝,但不可能只有这两人,而是两个家族。
更重要的是,在姓氏流传和演变过程中,会影响一个姓氏“血统”的纯正。大量的赐姓、改姓,还有姓氏避讳等,都使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难以成立。
“岳”姓是怎么来的?
近日,有岳姓读者打来电话咨询岳姓的来历。
据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岳姓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24位,总人口大约149万。
“岳”和“山”有关,来源于先民对大山的崇拜。岳姓源出风姓,伏羲氏后代。相传在尧舜时期,有大臣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擅长观察天象,发明了日历,因此为尧执掌历法。他的后裔建立了羲、和两国,在今天河南登封、荥阳、巩义一带。
岳姓血脉一直纯正,几乎没有混入过外族的血脉。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后,他的后代和族人有北上东北的,在辽宁定居,到明清时,和当地满人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酒席为何有“先干为敬”的说法呢?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规则,比如,在各种宴会和社交场合,我们常听到主人或宾客举起酒杯说出的一句话:“先干为敬”。这个说法其实是从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在古代中国,人们的住宅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前堂是古人议事、行礼、社交的场所。室则位于后方,相对私密,用于居住。在酒席中,室内,是以东向为尊,即席上最尊贵的人面东而坐;在堂上,古人座位以“南向为尊”。通常最尊贵的客人都是坐北朝南的。按照这种尊卑长幼排序坐好之后,酒席就可以开始了。在饮酒礼仪中,主人需要先行举杯并饮酒,这种行为称为“献”。这个习俗历史悠久,主人的先饮不仅是对宾客的一种礼遇,也暗示了酒中无毒,宾客可以放心喝的意思。这与古代通过握手表明双方手里都没有暗藏凶器的逻辑很接近。主人饮酒过后,宾客需要饮酒以回敬,称之为“酢”zuò或“报”。接下来,为了劝宾客畅饮,主人通常会再次举杯并饮酒,这被称为“酬”。宾客见状,也会跟...
· 同姓氏的人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是真的吗?
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会询问对方的姓氏,如果发现彼此同姓,便会感到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甚至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然而,这种说法真的可靠吗?实际上,一个大姓背后可能隐藏着上百个不同的来源。以百家姓中第一大姓李为例,有些李姓家族可能源自赢姓,有些则可能来自赵姓。在唐朝时期,李姓还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功臣。而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为李姓的情况。即使两个人同姓,也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拥有同一个老祖宗。相反,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姓氏,却可能有着亲缘关系。例如,赵、秦两姓都起源于赢姓;周、吴、郑、冯、卫、蒋、沈、韩、杨、施、张等姓氏则都源自姬姓;褚、陈两姓分别来自子姓和妫姓;而许、吕两姓则始于姜姓。那么,这些姓氏之间的联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夏、商、周、秦四朝的国姓分别是姒、子、姬、赢;著名的尧帝姓伊祁;舜帝姓妫或姚;炎帝则因居住在姜水之滨而得名姜姓。在夏、商、周三代,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
· 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话到底有多忽悠?
■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话到底有多忽悠?■在“结绳家谱”上,弓箭和红布条各代表什么?最古老家谱啥样甲骨文刻的“老倪家”家谱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上海图书馆原历史文献所所长王鹤鸣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二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在没有纸张的古代,古人就地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记录家谱的载体。除了甲骨家谱,商代...
· 家谱的纂修说
家谱的纂修: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的过程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省事中的一件大事了。古从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族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撰写部分内容或题写序言,如欧阳修撰有《欧阳氏谱图》、苏洵撰有《苏氏族谱》、曾肇撰有《曾氏谱图》、王安石撰有《许多世谱序》、文天祥撰有《跋李氏谱》等。其主要目的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分别叙述如下:1.家谱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时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礼祖先前,家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
· 为何说姓氏可以开启寻根的大门呢?
“您贵姓”,这是中国现代文明里最起码的开场问候,一开口便直奔主题而去,把姓氏作为培养人际交往的第一道工序,等双方熟络之后,才轮到“吃了没”。姓氏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内容,是由血缘关系而衍生的人本文化。以人类为主体,随着人类个体、家庭、家族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群体的伴生文化。关于姓氏谱牒是家族的史书,寻根谒祖、血缘认同,忠孝仁爱的教诫深入骨髓,浸透血液,世代相传,深固难拔。现在我们日常见到的那些姓氏,就像赵钱孙李张王刘陈,大概1000年前的宋朝以来就是这样,宋、元、明和现代中国人姓氏的分布数据和分布曲线几乎没有什么大变化,这说明中国人对姓氏使用一直相当稳定。中国的姓氏是种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血浓于水而胜于水。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说:“我们的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家族传承的历史,更记录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如果我们每个人连自己家族的故事都不清楚,怎么能够指望整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