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潘家自古多名人,一门九进士

2016-08-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23
转发:0
评论:0
潘家自古多名人,一门九进士, 婺源西南乡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有一个千年古村,旧时因沿溪桃树众多而得名桃溪。明
  婺源西南乡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有一个千年古村,旧时因沿溪桃树众多而得名桃溪。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桃溪十里潘一族有九人中进士,其中任尚书、都御史等正二品者4人。
潘家自古多名人,一门九进士
 
  潘珏,明成化二十年进士。曾历任知县、同知、按察佥事等官职。在蕲水任内,勤于职守,为民办事,建立民仓,积储粮食,遇大旱,开仓济赈,灾民个个受益,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但因脾性耿直,为政清廉,不奉上,七品官多年却总是得不到提拔和调动。后来,好不容易提升任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掌管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但是吏治腐败,按察使司大都不依法判案,冤案错案屡屡发生。潘珏限于职权无法为那些无辜的冤屈者平狱,常忧愤不已。一次,有一名无罪的囚犯被解送去杀头了,他得知后愤慨地叹道:“眼看着杀戮无罪者,却无力挽救,我何必做这个官!”于是辞官还乡。
 
  潘珍,潘珏弟,弘治十五年进士。担任兵部左侍郎期间,嘉靖皇帝决定派兵征讨安南(今越南地域)。潘珍分析当时的局势,感到明朝的主要危险在北方,而不在南方,兴师安南没有必要。他上疏进谏道:“今天,我们主要的敌人在北面:北蕃联帐万里,烽警屡闻,而远征安南,非计所得。”潘珍这次进谏得罪了皇上,被斥为阻挠成命,革除了功名。后来朝廷大臣、抚按等纷纷上章推荐潘珍,朝廷恢复了潘珍的官职,但是潘珍却辞官回乡了。潘珍廉直品行好,死后赠右都御史。
 
潘旦,明弘治十八年进士。曾历任知州、知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职。嘉靖十五年以兵部左侍郎提督两广军务,这时朝廷又命毛伯温征讨安南,潘旦认为安南并非敌寇,只要坚持安抚政策,则可平安无事。他在广西恰遇安南的使者前来求贡,于是向朝廷建议,希望朝廷容许我们再观察一下事态的变化,如果安南他们真心来朝贡称臣,那我们就不需要耗费兵力万里征战了。潘旦的奏章送到礼部和兵部。礼部尚书严嵩不理睬潘旦的意见。毛伯温回京看到潘旦的奏章也很不高兴,说总督肩负重任,应选择一个懂兵的大臣来担当,于是将潘旦调到南京。潘旦没有赴任,以身体有病为由请辞退休。潘旦平易近人,喜怒不形于色,居官识大体,操行正派。逝世后,吏部上奏,称潘旦“才优经济、进退以礼”,朝廷追赠他为工部尚书。
 
  潘选,潘珍从弟。弘治十八年与族侄潘旦一起考中进士。任江山县令,不畏艰险,深入案发地调查办案,惩治,保护了一方平安。升户部主事,又升河南提刑按察司佥事、山西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河东道兵备。他风裁严肃,秉公执法,打击不法豪强,惩治贪官污吏,屡有建树。时人有“贪吏畏他望风解绶”之说。后来为照顾多病的母亲,辞官归里。他对母亲非常孝顺,病中的母亲有一天想吃鲫鱼汤,当时没有鲫鱼,家人准备用其它鱼代替,他说:“不行,欺骗母亲就是欺天!”不顾严寒解衣下河,捉到了两条鲫鱼才回家。
 
  潘鉴,潘旦从弟,明正德三年进士,曾历任按察提刑使司佥事、布政司左参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兵部尚书、两广提督等职。为人耿直,为官清廉,勤于政事,每赴一任都政绩显著。任工部右侍和左侍郎兼左副都御使期间,奉旨总督湖广川贵诸省采办木材,在偏僻的边远山区进进出出忙碌了8年,心殚国事,不辞辛劳。他亲眼目睹山里百姓采伐木头疲惫不堪,生活贫困,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减轻山区百姓的负担。奏章获得朝廷批准,苗族百姓和边关吏胥无不交口称赞。后转兵部尚书,提督两广军务,病死在任上。朝廷追赠太子太保,封正一品。潘鉴公私分明,治家有法,将“四礼”等书作为仪礼规范,要求家人子弟学习履行。
 
  潘錡,明正德六年进士,没出任做官却英年早逝。
 
  潘潢,潘珏孙,正德十六年进士,他相貌平平,但他维护儒学道德、维护做官的原则,却是许多人难以匹敌的。他调入礼部,进《大学衍义》;担任劝经筵侍讲,为皇帝讲课;调到吏部,先后撰写并呈送了数十篇奏章,皆切中时弊。吏部选拔人才,内阁首辅私下介绍了两人过去,他认为不符合条件执意不从,自己反被贬回礼部。到福建督学,每到一地都要严明学规,建立品行、学业二册,济助家庭贫困的儿童到县学读书,还聘请学者为老师,讲授程朱理学,使读书人刻苦磨砺争相上进蔚成风气。为人谦恭谨慎,说话不多,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必慷慨陈词,出正直之言,尽畅胸怀。他任户部尚书时,公明廉谨,为当时的内阁首辅所嫉恨,他上疏参劾自已“不知随时通变之术”。嘉靖皇帝了解潘潢的脾性,便将他调任南京工部尚书,后转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因农民起义军在皖豫边界起事,他奉旨派兵未能取胜,朝廷怪罪,辞官回乡。死后封赠太子少保。
 
  潘镒,正德十六年与族兄潘潢同登进士。三察院称其才德并茂,升员外郎。奉命清查九库,将九库20多年来问题成堆的帐目一一查清,另立清册,九库官员中的蠹虫全部受到惩处。任户部福建司郎中,清除多余的人员,整治盘剥过往运输人员的旧弊。任湖南长沙知府,整治衙门中那些与盗贼相互勾结有恃无恐为非作歹的官员,对于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惩处了都察院副都御史的儿子“混劫儿”,震慑了盗贼,自此一方平安。还先后历任衮州知府、山东副使、霸州兵备、河南布政司左参政等职,后弃官回乡。
潘家自古多名人,一门九进士
 
  潘釴,潘鉴族弟,嘉请十七年进士。任京都行人司行人、户部员外郎,以清廉谨慎著称。后任青州知州,除旧布新,为民办事,对于地方上的势力严惩不贷,当地的百姓一直怀念他。当了6年的知州,任满调河南信阳兵备副使,严饬保甲制度,为当地百姓的平安办了不少好事。后升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从三品,清正严明,勤于政事,在任上去世。
“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不仅是潘氏家族的荣耀,也成为婺源乡闾广为流传的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高氏名家,一门九进士三个副宰相
宋元时期,高姓人主要是继续向南迁徙。尤其是在两宋,宋朝与辽和西夏争战的地区在河北、山西、河南一带,这一地区是高姓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为躲避战乱,不少高姓人南迁到江南各地,重点在江浙地区。靖康之难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建立南宋,中原大族纷纷随同南宋政权南迁,部分高姓人从河北、山东、河南迁往江南。宋朝时,高姓大约有89万人,排在全国各大姓氏人口数量的第15位。高姓第一大省是安徽,接近14万人。除安徽外,其他高姓人口较多的省份有河北、陕西、河南、四川。更多关于高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高氏春秋。在四川,南宋后期,蒲江县出了个非常显赫的高氏家族,出了9个进士,其中3个官至副宰相。猛将高怀德不爱读书懂音律北宋初,高姓人最为辉煌的当属高怀德和高琼家族。高怀德,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的儿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高怀德为人忠厚倜傥,以勇武著名,10多岁就在父亲高行周帐下任职。后晋开运初年(...
· 田进士宅一门三进士
田进士宅一门三进士观街位于开封市区东部,街东头原临近惠济河岸(今内环东路),西接草市街,原名老官街。街之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街曾住过太监,太监俗称老官,对此有人考证说很可能是明代周王府总管太监在王府外的私人宅第。另一种说法是该街田(路北)、缪(路南)两姓家中都有人在朝中居官,故这条街被称为官街,后改为老官街。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是对的,但根据后来田家发迹“一门三进士”的事实来看,第二种说法似乎更可靠些。把老官街改为乐观街是民国年间的事,乃由谐音而起,“乐”是多音字,至今开封人说起乐观街来,发音仍似“老官街”。田家一门三进士乐观街田家乃祥符望族,耕读传家,一门出三个进士的事在开封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田家第一个科考得中进士的叫田我霖,号雨田,字少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生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得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及山东道、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在他之后,他...
· 王世恩:“一门九进士”的浙西长川王氏
聚居在浙江西部常山县东案乡上源村的王姓,在宋代曾出了一门九进士。上源王氏称“长川王氏”,是北宋王伟的后裔,属太原晋阳王氏支派。按其世系排列,从晋开始至第三十一世泽公,泽生昶、殷,昶生湛,湛生承,承生述,述生坦之,坦之生愉,愉之孙慧龙任莱阳太守,慧龙孙为四十一世琼。四十二世至五十六世无记彔,五十七世公安生晏、晟,晏为武宁节度使并迁山东滕县,晟迁浙江建德并葬建德郭坑桥。晟生四子:长子简居淳安清溪,生一子贵元;次子泽仕钱越王归宋有功封居建德郡,生三子,崇宝、崇旻、崇庆;三子仁霸,生二子,翊、崇胜,崇胜迁江山;四子仁绍。.六十世崇宝生二子,滿、伟,其中滿为越国进士,巡江分守,其孙沆之居徽州;伟,字世英,生五子,言、雍、立、褒、袞;言生二子,介、悆;介生三子,沇之、汉之、涣之。长川一世祖王伟为宋进士,其子言、袞,孙介,玄孙沇之、汉之、涣之、沩之及后裔汝霖六代均有进士,后人称为“一门九进士”。因此在上...
· 费氏家族:隔河两宰相,十里一状元,一门九进士
历史上铅山人崇文尚武,人才辈出。自唐开元年科举制始至清嘉庆14年的千余年间,江西16个县出了28位新科状元,其中从铅山走出的就有4位。在铅山就流传“隔河两宰相,十里一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可见历史上铅山的文风之盛。费宰相名宏,只不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费氏家族在明代的影响却是久远的。对于费氏家族的研究,历史学家曹国庆在《明代江西科举世家的崛起及其在地方上的作用——以铅山费氏为例》的论文中称:“江西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大省。明代铅山费氏凭借科场上的不断成功,而成为‘两江甲族,科举世家’的称号,在明朝中叶持续兴盛了近百年。”费氏家族在明朝中叶先后走出了进士6人、举人11人,贡生23人、国子监学生17人。费氏家族秉承:“惟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做官之首”的格言,躬身力行,相互学习,相互勉励,共赴科举,蔚然成风,多次出现叔侄兄弟同榜题名的佳话。时人称其为“叔状元侄探花连...
· 游氏一门三进士
书法家、古文字研究者游寿游寿(1906-1994年)字介眉、戒微,霞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书法家,于金石、史学、诗词诸方面均有精深造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曹英庄(福安人,工诗)、丘堤(霞浦人,善画)、潘玉珂(宁德人,擅画)誉为“闽东四大才女”,又与卢隐、冰心、林微因有“福建四大才女”之称,后又名列“民国十大才女”。游寿先生,一生辛勤,治学领域广泛,有着多方面的杰出成就,是近代无法忽略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大家。在老父亲的提携下,她的“文章在小学时已成”。青年时在厦门与女作家谢冰莹等创办文学月刊《灯塔》,即有诗名远播,只是后来学术兴趣转向金石考古,但诗词创作却至老未衰,有《沙溪集》《白沙集》等行世。她的诗词,或感时叙事,或咏物怀人,都写得沉雄壮阔、铿锵隽永,解放后,心情怡悦,诗风也多了旖旎明丽。现录《翠楼吟》词于下,以见一斑:“月侵黄昏,云笼暗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