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家谱记载带你重新认识中山国历史

2016-08-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5
转发:0
评论:0
家谱记载带你重新认识中山国历史,  1974年河北平山县出土了战国中山国王陵。其中舋王方壶有铭文:“惟朕皇祖文、
    1974年河北平山县出土了战国中山国王陵。其中舋王方壶有铭文:“惟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史记》等载中山有武公和桓公。从铭文看,舋王的祖为桓,父为成。李学勤等学者据铭文认为中山王世系为“文-武-桓-成”。
    我不认同这一看法。“皇祖”只能指周天子或同级人,且铭文应该记载远祖、近祖各两代。比如《国语》记载,卫庄公祷曰:“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灵公”,前两位是周文王以及卫国始祖康叔(文王的儿子,由于只是诸侯,就不能称“皇祖”了),后两位是卫庄公的祖襄公、父灵公。《左传》也记载卫庄公的祷文,还提到另两处“皇祖”:“楚灵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史记》只记载一处“皇祖”:昆吾。奚仲和昆吾配称“皇祖”,是因为他们与周文王先祖后稷是同等伟大的人物:“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而中山武公根本没有资格称“皇祖”。
 
    中山国(鲜虞)历史悠久,公元前774年“鲜虞”就已出现在《国语》,公元前661年“中山”已经出现在《吕氏春秋》。舋王壶制作于公元前314年,中山已经有几十代国王了。而武公是公元前414年继位,根本不可能是第二代国王,因此根本没有资格出现在铭文上。
 
    因此,我推测铭文的“文、武”是指周文王、周武王,也就说中山国王族是周武王的后裔。
 
    有人说战国中山是公元前406年魏国灭中山之后的魏封中山。但是《史记》等明确记载公元前378年前“中山复国”。并且如果是魏封中山,魏国的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那么中山铭文应该是“皇祖文王、x祖毕公”。
 
    汉代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中山武公,周桓公之子”。周国始祖周文公是周文王第四子。如果武公真是周桓公之子,那么中山铭文应是“皇祖文王、x祖文公”。
 
    长期以来,将白狄中山(鲜虞)视为游牧少数民族。但是李学勤等学者根据中山王陵的文物发现中山没有“胡服骑射”的痕迹,而是比齐国更浓烈的儒家文化;中山王是以“周室制度的卫道士的面目出现”。
 
    其实战国的《世本》和汉代的《潜夫论》均称鲜虞为姬姓,《潜夫论》称“姮(姬)姓白狄,此皆大吉之姓”。
 
    周朝邦国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史记》等载中山国的属国肥国、鼓国的国君为“子”;而侯国晋国的属国赵、韩、魏在春秋后期才晋升为“子”。中山王陵出土的钺上有铭文:“天子建邦,中山侯惟作兹军斧,以敬厥众”。说明中山国是周天子分封的侯国,为天子讨逆。
 
    从重耳奔狄的路线路可看出中山国的疆域:他从山西永济出奔,往西到渭河之滨的雍地,往北、往东到卫国、齐国。中山国包括山西、陕西接壤的山区,太原周边山区和大部分易水流域。赵国灭中山后,也将中山尚王逐归雍地肤施。
 
    考古发现是与易氏家谱非常吻合。全国易氏都说是源自姬姓,周朝以易水为氏,祖居太原。古文“狄”、“易”不分,无论是 “以地为氏”,还是“以族为氏”,易氏来自中山都有道理。与中山侯钺铭文一致。战国后期先祖尚公与末代中山王尚公同名、同期。湖南族谱载战国食采易水的恺公曾到魏国为上大夫;而《史记》等也载中山君到魏国为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谱记载
根据家谱记载,四世祖隋宝徙居莱阳,金末,授怀远大将军,管军都统领,镇守行村海口。元太宗下山东时,隋宝来归,授莱阳令,历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当然在胶东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胶东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宝之子、元朝定海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众多史书中均有传记。清朝嘉庆年间《登州府府志》记载:隋世昌,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涉猎书史,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角力能左右击刺,宋兵闻枪名不敢近。仕至安远大将军,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历数百战,体皆金疮,卒,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元史隋世昌传》记载: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其第四子也…………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四年戍扬州。击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晋升安抚使,佩金虎符,镇澉浦(浙江海盐)。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寻以获海贼功,晋阶安远大将军。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数百战,体...
· 家谱记载
胶东隋氏,始祖失讳,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宋时自固始县迁居登州府栖霞县南四十里蛇窝泊。自此,隋氏族人开始在胶东繁衍开来,自四世祖隋宝担任官职开始,数百年来,胶东隋氏一直是人才辈出,世代为官,逐渐在胶东当地形成望族。根据家谱记载,四世祖隋宝徙居莱阳,金末,授怀远大将军,管军都统领,镇守行村海口。元太宗下山东时,隋宝来归,授莱阳令,历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当然在胶东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胶东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宝之子、元朝定海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众多史书中均有传记。清朝嘉庆年间《登州府府志》记载:隋世昌,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涉猎书史,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角力能左右击刺,宋兵闻枪名不敢近。仕至安远大将军,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历数百战,体皆金疮,卒,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元史隋世昌传》记载: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其第四子也…………授宣武将军,...
· 家谱传承带你回到故乡的土地
因屯兵而“生”的屯堡村落,村村有族谱,记录家族的来处与子孙的繁衍。罗昌忠的家里,就放着一本特别的书——《溯赣后裔》。书里,是十分工整的毛笔小楷,记载着罗姓来源、小呈堡罗氏家族族谱、新老字辈、先祖碑文拓写等。“1991年给我父母立碑后,对本族根系逐步产生兴趣,于是提笔叙述族宗根系。”书的作者罗仲恒,在扉页写下自己的感触。书的落款处写着:“入黔第二十七代孙罗仲恒,字昌隆,2003年5月(下元)葵未四月八日笔。”现在已经80多岁的罗仲恒,花了多年时间来寻根问祖。在村史记载中,小呈堡村的祖先最先是定居在大阳关,而后迁居旧州,旧州又有一分支来到小呈堡。为了探究和完善罗氏家族的故事,罗仲恒多次前往旧州镇、鸡场乡,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漫山遍野寻找祖坟碑记,查对资料。屯堡祖先都是从江南一带迁徙过来的,他们在蛮荒中创业、在动荡中安定,因此,子孙后代对江南故土有深厚的牵挂。小呈堡的建筑,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
· 历史上的中山国曾被三次灭国
春秋战国1、中山溯源两种说法关于中山国的起源,一种说法认为,中山国的前身,是春秋时期生活在滹沱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落。第二种说法认为,中山国是由陕西北部榆林一带东迁而来。这种观点是从大量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推断认定的。我们系列报道的两位顾问栗永、梁勇,都持第二种看法。按照栗永的考证,中山人在春秋早期生活在秦晋两国的北部,今陕西榆林、绥德一带,作为晋国的附庸,中山国亦随之攻邢国、伐卫国,为晋国的称霸做出了贡献。公元前628年,中山国内发生,与之有世仇的卫国乘机引兵西向,中山被迫与之订立城下之盟,元气大伤。之后,秦国势力不断扩张,而中山与晋的关系,也因晋国政坛的人事变化而由热变冷,中山国势日衰。内忧(公元前628年的内乱)、外患(卫国攻伐难以招架,又面对秦国的扩张,和晋国的“蜜月”也已结束),把中山国推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公元前614年左右,中山人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迁移。其路线先北后东,...
· 家谱记载哪些内容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缘集团,是特殊记载的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但历史发展至今,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随着变新了,与时俱进,应当摒弃旧谱中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等糟粕之类的内容。代之以时代脉搏的新思想,开创编谱的新时代。几乎所有旧谱中的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宣扬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又如,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名士为自己的先祖,其实五百年前不一定是一家;有的序、跋,则是伪作。如几十种姓氏家谱中都有朱熹的序文,其中只一字之别,显然这是那些以“谱匠”、“谱师”为职业者的“移花接木”。在写法上,几乎千篇一律,都取“春秋”笔法,一唯书善隐恶,从而使家谱失去其真实性和价值观。正确的记载有如下几方面,供参考:(1)谱名――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一般包含里籍(地名)、编修时间、次数等。例如《韶山毛氏族谱》、《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