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想不到编于145年前的牟氏族谱竟然藏着避谷丹

2016-08-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2
转发:0
评论:0
想不到编于145年前的牟氏族谱竟然藏着避谷丹,    族谱上面写着“黄豆一斗,微炒,推去皮后,推为细末;黑芝麻五升,微炒,为细
        族谱上面写着 “黄豆一斗,微炒,推去皮后,推为细末;黑芝麻五升,微炒,为细末……”近日成都牟氏举行的联谊会上,有一部是来自叙永县145年前的牟氏族谱,上面记录着比较独特的东西,近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编修于145年前的牟氏族谱竟然藏着避谷单
  在这部老族谱中,前面两页是“书谱者系”,第三页是一个名为“飞霞韩仙避谷丹”的详细配方,之后是“宗枝谱”。这种超越一般族谱编修体例的独特情况,让大家很是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配方?这个配方为什么会放在族谱中如此重要的位置?有什么独特的背景?修谱人为什么要这么编修?其意图何在?
  配方很详细,还有“神奇”功效
  这个名为“飞霞韩仙避谷丹”的配方,不仅明白地写出了6种原料,还对每种原料如何制作等做了详细说明。
  第一种原料是黄豆,用量一斗,先微微地炒熟,把皮子去掉后,用石磨推碾成细末;第二种原料是黑芝麻,用量5升,也是先微炒,再碾成细末;第三种原料是白云苓,用量“乙斤”,也要制作成细末;第四种原料是火麻仁,用量四两,把外壳除去干净后制成细末;第五种原料是灰面(原文为“灰丐”,“面”的古体字有一种写法是“麫”,估计修谱人误写成了“丐”。灰面是四川话对面粉的俗称),用量两斤,调成糊状;第六种原料是黄蜡,用量“乙斤”,切碎后放进面糊中。
  然后,将6种原料混合在一起,捣匀净,捏成丸子形状。放在烈日下晒干过性,用瓷罐收贮起来。服用药丸时,也很有讲究,要用白糖开水送服。
  接下来,修谱人讲述了服用这种“避谷丹”的神奇功效:第一次服用能管3天;因为族谱损坏缺省,看不出来第二次服用能管几天;第三次服用能管一个月;第四次服用能管100天;吃到第9次,就可以永远不用吃食物了。如果感到口渴,就喝淡甘草汤。
  当然,服用“避谷丹”时是有食物禁忌的,不能吃核桃、茨菰、竹笋以及“消化之物”。
  为了强化“避谷丹”的神秘性,配方中还特别注明说,这个丹药占过卦,“大有奇功,灵效无穷。”在配方后面,还详细写了9句“咒语”,要求每天晚上念7遍,“诸鬼不敢侵。”
  这个族谱是谁编修的?他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避谷丹”的配方放在族谱里?从族谱开篇的“书谱者系”的记载中,我们能否找到一些答案?
  牟国英修谱,希望“以齐其家”
  这部族谱由一个叫牟国英的人编修于清同治9年(1870)夏天。
  牟国英在“书谱者系”中写道,他是牟起容的第4个儿子,字超群,隐号白云子,外号超北海。他自幼读了一些诗书,但没能考取功名,也不愿意当农民,就去学习占卦算命。因为自己“心直性敏,好义存仁,喜玩诸书”,加上长期在外飘荡,生活过得很是艰苦。幸亏妻子刘氏贤惠,操持家务。
  刘氏去世后,牟国英和两个儿子流落到一个叫双凤的地方做佣工。雇主刘君对他们父子很好,还“赠以帽套”。牟国英后来又在一个叫合面铺的地方做私塾先生,“训蒙四载。”
  壬戌年(1862年)四月,“长发贼”(当时对太平天国义军的贬称)入境,牟国英与刘君一起跑到剥刀岭躲避7天后,又到了一个叫鸡冠砦的地方,父子团聚。此后,牟国英仍继续做私塾先生。
  经历了这次战事后,牟国英意识到“世道浇漓,刀兵不息”,战乱时期族人四散逃离,可能会忘了祖宗,就在癸亥年(1863)编修了数本族谱,又在丙寅年(1866)修做族图,“传布族众。”在开设私塾教学幼童的同时,他还监修先祖廖氏的墓碑。庚午年(1870)夏,牟国英又书谱3本,这本族谱就是其中一本。
  牟国英说,他做的这一切,在祖宗面前,是尽了一个子孙的职责。他希望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族人能“人人共修身,以齐其家”。
  牟国英在“书谱者系”中没有明确说自己为什么要把“避谷丹”的配方放在族谱里。那么,后世的持谱人是否知道其中的原因呢?
  持谱人患病,内情暂时不可知
  当天把族谱带到成都的人叫牟世学。牟世学说,这本族谱不是他的,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叔叔一直在保管。尽管大家都知道叔叔手里有一部家传的老族谱,但叔叔从来不把族谱拿出来给人看。即使是亲人,也看不到。
  牟世学这次到成都来参加四川牟氏联谊会,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向相关的牟氏研究者请教修谱的事情。他去找叔叔,“叔叔听说我的想法后,很爽快地把族谱拿出来给了我。”
  牟世学透露,他的爷爷是中医医生,但父亲和叔叔都没有继承衣钵。爷爷去世后,奶奶跟着叔叔一起生活,所以奶奶把老族谱交给了叔叔管理。
  很不幸的是,“叔叔现在70多岁了,患上了偏瘫,能听但不能说话。”牟世学说,此前他对家族的事情知之甚少,族谱又才拿到,叔叔又不能说话,关于族谱的很多事情,暂时无法知晓。
  既然如此,我们能否从相关的姓氏专家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呢?
  专家们解读,这种情况很少见
  四川知名姓氏文化专家、四川省社科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看过华西都市报记者拍摄的“避谷丹”配方照片后表示,一般来说,以前的老族谱里记载的东西会很多,因为族谱是一个家族文化、文书叠加的载体,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产物。
  “族谱在古代的重要性超出现代人的想象,有的家庭会把很重要的信息写在纸上夹在族谱里珍藏起来。”陈世松说,古代对族谱编修有个讲究,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过了若干年,后人再修族谱时,会认为那些夹在老族谱中的信息也是族谱的组成部分,并且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所以就把那些写在纸上的信息录入新修的族谱中。
  陈世松举例说,他家祖上是中药医生,祖传下来的族谱中,有很多药方、偏方。通过分析和研究,他得知,这些药方最初不是族谱中的,是先祖夹在族谱中,后人修谱时认为很重要,把这些药方录入新修的族谱中,就成了他见到的族谱的组成部分。
  因为研究移民文化,陈世松见过很多族谱,这部牟氏族谱是把“避谷丹”配方录入谱中,有的族谱中还有土地契约、诉状、文书等,甚至有墓葬维修过程的记录,可谓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馆长郑华认为,这部牟氏族谱把“避谷丹”的配方放在如此靠前的位置,是很少见的,“因为它违背了传统族谱的编修体例。”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有很多种。
  具体到这部牟氏族谱来分析,一是修谱人可能不是很懂修谱的格式、体例。在那个年代,信息闭塞,又没有可供参考的范本,修谱人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修谱,使得我们见到的这部牟氏族谱显得比较另类。
  第二,古代一个家族把族谱修好后,发到各家各户,各家各户会把族谱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根本不会给外人看,只给本家人中有血缘关系的男子传看,女子都没资格看的,把族谱视为高度机密。
  在这样的前提下,有的家庭会把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资料或相关信息添加到手里的族谱中。郑华解释说:“那时的族谱是线装本,又没有页码顺序标识,只要把线拆掉,将新添加的纸张安插进入,再重新用线装订即可。”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是,“避谷丹”配方本身在族谱中就有,一般按体例是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但族谱持有人认为很重要,就把族谱拆线后重新装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族谱的样式。
  第三种可能是,修谱人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认为这个“避谷丹”很有功效,为让子孙后代引起重视,所以特意把“避谷丹”的配方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会长王成说,不仅这部牟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其他一些姓氏的族谱中,也有类似记载。王成举例说,他家的老族谱以及南溪县孝善房王氏族谱中,就有此类记载。
  在“避谷丹”配方中,出现了一些如今已经废止的简体字,令人费解。王成分析认为:“这部牟氏族谱应该属于老谱今抄。但这并不能否认这部族谱的历史价值,它编修于同治9年(1870),至今有145年的历史,很是珍贵。”
  陈世松也认为,这部牟氏族谱应该是重新抄写的。对于究竟是什么时候抄写的,他认为有可能是解放前重新抄写的,不一定是后来简化字后抄写的。
  专家们一致认为,“避谷丹”配方在修谱人牟国英眼里,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避谷丹”究竟有没有像牟国英所说的那么神奇的效果?
  好年防荒年,原料配伍有科学性
  王成说,“避谷丹”,其实就是辟谷的一种食物配方。辟谷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的一种养生术,服用“避谷丹”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过服用“避谷丹”,希望能达到“不食五谷”的效果。
  在其他姓氏族谱中,有的也有关于“避谷丹”的记载,配方不尽相同,但大体类似。王成表示:“据老一辈人说,‘避谷丹’有一定的效果,很像现在的压缩饼干类食品,但比压缩饼干更有营养。在食物紧缺的年代,吃了‘避谷丹’,不容易产生饥饿感,但没有族谱中说的那样神奇,不可能就永远不吃饭了。”
  成都养生学专家传鹏博士,对这份“避谷丹”进行了详细分析。
  传鹏认为,这个“避谷丹”名为“飞霞韩仙避谷丹”,“飞霞韩仙”是什么人呢?“古代名号飞霞的人众多,在先贤名医中,的确有姓韩而号飞霞的名人,此人是明朝著有《韩氏医通》的韩懋。”
  不过,传鹏翻阅《韩氏医通》后,没有见到这个“避谷丹”配方的影子。所以,牟国英为什么把“避谷丹”叫做“飞霞韩仙避谷丹”,暂时还是一个谜。
  对中医古籍涉猎广泛的传鹏想到,传统中医救荒辟谷的处方内容很丰富,很多家传秘方往往能在浩若烟海的中医古文献中找到来源。
  果然,传鹏在金朝张从正的《儒门事亲·辟谷》中,查到非常雷同的配方,其原料有大豆、大麻子、糯米、白茯苓等,制作方式基本相似,服用时是用麻子汁送服,口渴了喝麻仁汁。传鹏认为,“飞霞韩仙避谷丹”很可能脱胎于这个配方。
  “不过,相比之下,‘飞霞韩仙避谷丹’的配方更简便实惠,配方也很严谨。所选药食材料,都是传统救荒代粮、辟谷修养常用的物品,其核心原料也是传统辟谷方的经典搭配。”传鹏说。
  传鹏对该配方进一步解读说,茯苓配火麻仁、茯苓和麻油,早在隋唐朝人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辟谷服茯苓法中就有记载;大豆配火麻仁,在宋朝官方编写的《太平圣惠方·神仙绝谷法》中有记载,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大豆条下的附方中,更有大段记述。
  芝时称作胡麻,是传统辟谷的必备之品,中医古籍中多有专论,与茯苓、大豆成对配伍十分常见。黄蜡是蜂蜡的粗制品,是把取去蜂蜜后的蜂巢在水锅中加热熔化,除去上层泡沫杂质,趁热过滤,放冷,蜂蜡凝结成块浮在水面,取出来后,就是黄蜡。《本草纲目》中说:“蜜之气味俱厚,故养脾;蜡之气味俱薄,故养胃。”可见,蜂蜡比蜂蜜不仅价廉,而且一样有补养的功效。
  “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飞霞韩仙避谷丹’也很有其理的。”大豆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等;黑芝麻含脂肪油可达60%,含有叶酸、烟酸、蔗糖、卵磷脂、戊聚糖、蛋白质和多量的钙。“这两个原料组合在一起,人体生命必须的糖、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已经多数囊括在其内。”
  白茯苓主要含多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以及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蜂蜡主要含酯类、游离酸类、游离醇类和烃类,“这两种原料进一步加强了营养素的全面性。”
  火麻仁含脂肪油可达30%,主要是亚油酸、亚麻酸、油,还含有少量嘌呤,“这些成分都是如今的保健品中经常含有的。”芝麻、火麻都是麻仁,芝麻可以大量用,但火麻用量却不能大。为什么呢?火麻仁是大麻的种子,有一定毒性,少用有益且具一定的兴奋作用,过量会中毒。“可见其原料的配伍是相当科学的。”
  传鹏认为,“飞霞韩仙避谷丹”名为“避谷丹”,普通人使用更多是为了备荒。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温饱是个大问题,古代就有《救荒本草》。“飞霞韩仙避谷丹”被录在族谱中,“主要目的应该是备荒,不能因为配方中有占卜、咒语之类的话,就把它神话了。”
  “飞霞韩仙避谷丹”能录在族谱,以备族人灾荒时之需,必然非常慎重,这是很有价值的。俗话说:“好年防荒年。”“飞霞韩仙避谷丹”所选原料都是廉价易得而效果很好的物品,制剂和服食方法也很简化,“充分体现了古代民间的高超智慧。”
  另外,传鹏特别提到“飞霞韩仙避谷丹”中表示数量的“乙”。他说,“乙”在古代很多中药药方中是表示“7”的意思。“乙”是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中用来做记音符号,相当于如今简谱中的“7”。所以,配方中的“乙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两斤”,有可能是“7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145
在数学中当M(n)为梅坦斯函数(Mertensfunction),M(145)=0145是五边形数第9个中心正方形数145=1!+4!+5!其他的各位数阶乘之和为自己的数只有1、2和40585145是第四个可以表达成两个不同平方数之和的数
· 关于“玄”字的避讳
作者:傅浩《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5日第10版“求疵录”栏载田吉《莫把玄烨换玄宗》一文提到,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一书第一章“玄元之妙”中“郑重其事地”讲:“唐明皇的庙号叫‘玄宗’,所以在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其实,在过去,只有帝王或尊长的名(甚至不包括字)才应避讳。田文正确地指出,庙号是无须避讳的。但又说“直到唐玄宗去世九百年后,8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即位,大小臣工们才忙不迭地将‘玄’字换成了意义相近的‘元’。”这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首先,避“玄”字讳并不始于清朝的爱新觉罗·玄烨(当然也不始于唐朝的李隆基)。早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3年)十月,崇信道教的宋真宗赵恒仿效李唐王朝尊太上老君李耳为先祖的做法,虚构了一位“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说是赵氏始祖,名玄朗(事见《宋史·礼志七》)。自此以后,宋朝就开始避“玄”...
· 《夏氏族谱》汇编
《夏氏族谱》汇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夏氏家谱》[据台北夏氏宗亲会夏国安宗亲提供]:(1)雁门夏氏宗谱(2)淮安府桃源县陆城乡白洋河夏氏宗谱(3)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4)习礼夏氏宗谱(5)夏氏宗谱[清嘉庆21年孝思堂木活字版印本](6)夏氏族谱清万万斋(7)丰城学前夏氏族谱(8)上虞大泽乡夏氏宗谱(上虞县)(9)水东夏氏重修合订家乘(10)维扬夏氏重修族谱[民7年尚忠堂木活字版印本](11)维扬夏氏重修族谱[清同治10年木活字版印本](12)新建夏氏家乘[清-夏献云等编](13)夏氏家谱[民国澎湖马公林美嫔藏](14)大屿夏家族谱(15)虞东蒋山夏氏宗谱(上虞县)(16)毗陵夏氏重修宗谱(江苏武进)(17)夏氏家乘(江苏吴江)(18)新建夏氏家乘[洪绍等编]江苏扬州维阳夏氏重修族谱十六卷,(清)夏丰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泰...
· 三次避讳改姓的丹阳洪姓
都说“大丈夫顶天立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然而,据史书、家谱记载,丹阳洪姓自唐代以来,至少三次因为避讳改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唐代第一次避讳改姓丹阳洪姓本为弘姓,据唐代林宝修撰的《元和姓纂》记载,弘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弘演很受国君卫懿公器重,有一次他奉命远使未归时,狄人突然攻卫,杀死了懿公,尽食其肉。弘演前往收尸时,但见一片血肉模糊,尸体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完好。弘演大哭,对肝叩拜,拜毕,拔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手取懿公之肝放入其中,侍从只好把他的尸体当作懿公的棺材,草草掩埋。后来,弘演成为封建社会忠君的典范。西汉时有位叫弘岳的将军,系弘演之后,带兵守江东,居金陵(今南京),为江南有弘(洪)姓之始。弘岳生五子,长子弘儒,以功封云阳侯,居曲阿(今丹阳),被尊为丹阳洪姓始祖。三国时有弘咨,字知之,娶孙坚女,为吴大帝孙权姐夫,以功封大司马,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当时流落江东,就是弘咨向孙...
· 三次避讳改姓的丹阳洪姓
洪拟像洪兴祖像《宋史·洪拟传》关于丹阳洪姓避讳改姓的记载。文/邱隆洪“大丈夫顶天立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古装影视剧常有的桥段,剧中人物每每如此慷慨陈词,好像在古人的生活里,改名换姓是件比天还大的事。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古人改个字号,甚至换个姓氏,也是常有的事。改字号的事不多说,有的古代人物字号多达十数个足以说明问题。就拿改姓这事来说,同样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大名鼎鼎的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本来并不姓金,而是姓张,名采,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常大发感慨:“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字“圣叹”,后人只知金圣叹,他的本名反而知之不多了。古人改姓的原因有很多,如逃避仇家、远离灾难、姓氏简写、皇帝赐姓等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避讳。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其尊严,不准人们使用与他名字相同的字,凡相同者必须回避更改,这就是所谓的“避圣讳”。不同朝代避讳的范围不同,避讳对象有时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