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口述家史是一种独有记忆 能传承家训家风

2016-08-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03
转发:0
评论:0
口述家史是一种独有记忆能传承家训家风, 口述家史,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或者是一个家庭的历史,它除了讲述家庭繁衍生息
口述家史的历程
    口述家史,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或者是一个家庭的历史,它除了讲述家庭繁衍生息的历程之外,还可以传承良好的家训家风。而口述家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让我们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现在,一些“时尚”的老人们希望以口述形式,将家族的传承繁衍、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及家规、家训、家风等,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录制成家史留给后代,希望好的家风能传承下去给后辈未来的生活有所帮助。
  口述家史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我2岁多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抚养我长大。母亲天不亮就起来纺花织布,忙到半夜才睡觉。到了农忙季节,乡亲忙完自己的活了,才能帮我们,”说起母亲的勤劳辛苦,80岁的刘秋芳在录制现场热泪盈眶。母亲的坚韧勤劳,成为刘秋芳学习的榜样。
  刘秋芳的老伴郝效周在口述家史时说:“在我们家,我小时候就感到祖父、父亲对家庭教育特别重视,他们以身作则,孝敬老人,仁爱亲朋邻里,勤俭持家。老人们很注重家史的传承,每年春节,全家人都要请出历代祖先的牌位进行祭拜,老人还要讲述家风家规家训,全家族的人都要遵守,”80岁高龄的郝效周老人说,“我退休好多年了,一直都想把我家的历史理出来,让子孙后代知道家庭传承的来龙去脉,了解祖辈先人是怎样传承家规家风的。”
  84岁的高汉三老人已离休多年,在他的口述家史中,老人提到一段“干炉趣事”,“小时候,有一件丢人的事,现在无所谓了。”说的是在他小时候,老家有一种风味特产面食叫干炉,但父母从不给零花钱,看着特别香,就是吃不上。有次亲戚来看望他的父母,送来了四个干炉。但吃过饭亲戚临走时母亲让他把干炉给亲戚退还回去。他就追着去给亲戚,对方怎么都不要,高汉三就把干炉拿回来偷偷藏起来,自己悄悄吃,一下子吃了两个,后来吃饭的时候,饭都吃不下去了,还对母亲谎称肚子疼。
  在某专业团队给老人们录制的口述家史中,有小时候难忘的记忆,有对父母深深的怀念,也有对爱人的深情表白和对子孙后代浓浓的爱。工作中难忘的经历说的不少,而传承了一代一代人的家规家训家风则是老人们着重强调讲述的内容。
  郝效周老人说:“我之所以要做这个口述家史,就是想把好的家风传下去,让后代知道先人的历史。家和才能万事兴。听到看到一些家庭不和睦,我看他们是把好的家风给丢掉了,这个口述家史,我给每个子女都留了一套,就是希望我的子孙后代在生活工作中爱党、敬业、廉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好的家风家规家训,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在口述家史实录中,高汉三写道:“家史是一个人存在的重要平台,是血脉的延伸。而且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家史。我觉得口述家史对社会是好事,对国家更是好事。”
  陕西口述史专家乔国庆表示,与老人们自己书写的回忆录不同,“现在制作口述家史时,会运用当代数字化技术,并遵守 口述史 学的专业,规范采集史料的方法,以家庭成员中健在的每一代人的口述为记录主体,同时还用摄像的方法记录下旧址、旧居、文物、文献等,对口述内容加以佐证和补充,让口述家史更完整。所采集的内容既注重家庭成员个人的成长命运,更关注家庭的发展变迁、亲情关系和人生感悟。”
  口述家史不是聊天那么简单
  李凡是某口述史录制团队的一员。“在制作之前,我们会和主要讲述人进行多次沟通,毕竟大家都是初次见面,互相不了解,如果由着老人们放开讲,就成了流水账了,不能称其为家史了。”为此,每次录制前,李凡和她的同事们会制定详细可行的采访提纲,设置的问题有时多达上千条,主要讲哪些内容,哪些家庭历史要突出,都事先会和讲述人反复沟通确定,让老人们慢慢打开心扉,把家庭真实的历史讲述出来。
  录制口述家史时,场地一般都选择在讲述人的家中,“环境熟悉,他们更能尽快适应镜头,也能放得开。碰到家里光线不好、地方狭小的家庭,我们也会更换场地,比如请他们到公司来录制。”口述史专业团队的张宇告诉记者:“我们一般一个团队六七个人,摄像、采访人、后期剪辑影像,制作家谱图册等,都有专业人员负责。”录制往往不会一遍过,如果录制效果不佳,录制团队就得重新录制,直到客户满意。“录制完成后,制作团队将按照口述家史要求,分门别类地为录制家庭制作家史口述实录、影像纪录片、口述实录电子书、家史画册、家谱图等,形成一套完备的口述家史资料。”
  某口述史专业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口述家史现在开始做,成本确实不低。口述家史录制完成后,一般会制作出精心剪辑的影像资料、家史口述实录文字资料、保存所有文本、影像、电子资料的平板电脑、家史画册、全家福、家谱图册等, “再算上人工成本,一个家庭一般收取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如果做口述史的家庭有其他要增加的项目,也会增加费用,目前可以说根本不赚钱,刚能包住本。”
  李凡说,在录制过程中,老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特别让人难忘。“我觉得,口述历史是家庭亲情再次凝聚和升华的过程,成为传承良好家风家规家训的一个重要载体。家庭的历史、老人过往生活的经历和对后代子孙的期望,都在一言一语中体现无遗。现在看来就让人感动,如果过20年,30年再看,我想他们的后人感触会更多。”
  口述史专家王赟告诉记者,口述家史是一种独有记忆,有了家史才有传承。口述家史,为每一个家庭立言立德,记录了一个家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精神传承等,它的价值不单单在于当下,更在于若干年后家族的幸福和和睦中。而老人们在讲述中,都希望把好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富强文明作贡献,这也是口述家史的重要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祁门康氏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形成很多人文鼎盛、簪缨世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优秀的家风家训是维系这些望族长期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南宋以来的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的美誉,形成了强固的宗族社会。祁门康氏作为“新安名族”之一,在南宋以来的地方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优良的家风家训是促使该宗族长期兴盛的重要因素。一、宗族源流相传康氏得姓始于西周成王封康叔于卫,以谥为氏。因此,康叔为康氏得姓始祖,也是文化始祖。南齐时期华山太守康绚世居京兆,此后京兆成为康氏的郡望。传九世至康文规,始由京兆迁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之魏陵乡,遂为南宗始祖。再三传至晚唐时期,太子舍人、密州司马康承训由河南迁居会稽。承训子康先,字义诚,因避黄巢之乱,由会稽迁居歙州篁墩,旋复迁浮梁县化鹏乡发京都曲溪里,是为新安(徽州)康姓始祖。康先之子康新,从浮梁迁居...
· 家风家道千秋传递,家史家谱万代记忆
家风家道千秋传递,家史家谱万代记忆未知|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5-06-0522:53家风家道反映一个家族的群体意识、伦理道德、品行操守,宗族文化、作风习惯等特质和传承,它包括家德家规家训家谱。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气风格风尚,是家族的思想精神和良好风俗。家道是家庭治家之道,是做人的行为准则和道理。家德是家庭崇尚的伦理道德。家规是家庭遵从的规则。家训是家庭遵守的信条。家谱是家族历史传宗接代的记载。家风家道主要体现在:一、德.做人要以德为本,有崇高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忠孝慈善,仁义博爱,敬老爱幼,宽容忍恕,诚实守信,谦和礼让,行侠仗义,大公无私等内容。厚德载物,德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大德成大业,大德成大器,大德有大福,无论是事农、经商、从政、做学问等万般不能离德。道德是天地规律,本分是做人规律,违背了,天地难容,善恶相报。做高尚的人,平时要积小德、中...
· 临安注重钱氏家训家风传承
浙江临安市政协主席、临安市钱H研究会会长张金良早在1990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首次来浙江临安寻根祭祖时,就提出“寻根认同,共振中华”的号召。1992年,临安率先成立全国第一家钱H研究会。以此为开端,临安在钱王文化建设和钱氏家训家风传承方面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举办活动扩大影响。199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钱王后裔遍五洲》,唤起了钱氏后裔心中强烈的寻根意识,世界各地钱氏后裔陆续来临安寻根。2008年,临安在上海举办了“吴越钱王与‘长三角’繁荣主题报告会”。从2011年起,临安每年举办“清明恭祭钱王”活动。之后,“台湾三钱”钱纯、钱煦、钱复三兄弟,“科技三钱”之子钱永刚、钱元凯、钱思进,都到临安祭祖。2014年,临安举办“钱氏后裔谈家风”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2015年,全国各地钱氏祖孙三代到临安祭祖成为特色亮点。二是开展学术研究丰富内涵。2011年,...
· 择住邻:重修郭氏族谱传承家风家训
居住于择住邻村的灵湖郭氏后裔,是散落于全国的郭子仪后代之一。数百年来,这里的村民牢记先祖流传下来的传统:忠贞、智勇、宽仁、豁达——白龙桥镇有一个古老的择住邻村,一村人多数姓郭,村民心中都有个引以为豪的故事:明末清初年间,兰溪上郭村途经一条交通要道,村民无法正常耕种,于是,其中一群人携眷建竹排,沿北江南下,来到了当时一片荒芜的土地建设村寨——后来的择住邻村,郭氏后人在这里已繁衍至第21世和第22世。“我们是郭子仪的后世子孙!”在72岁的郭文忠眼中,灵湖郭氏扎根这片土地,崇尚教育,实事务本,正如郭氏宗祠正门的红木对联写的“六经传世泽,百笏振家声”一样,历久弥新,坚守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然而,随着择住邻村拆迁建设的推进,追忆这些历史的遗迹越来越少。村民说,择住邻郭氏原有祠堂中有72根石柱,场景很壮观,但是现在石柱已经毁掉了大半,所剩无几。“择住邻的书舍,这是择住邻村的记忆,希望可以留下。”“做家...
· “杭氏家训”传承百年,如今家风犹在!
一连阴了好几天,眼下阳光正好,有些年头的小家却明亮整洁,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行动敏捷、嗓门洪亮的老人已83岁高龄。每每看到珍藏已久的家训和地图,作为一家之主的杭肇峰总会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家家教很严,掉了几粒米,也会被要求捡起来吃掉。”杭肇峰家住采荷街道静怡社区,他的叔祖父杭辛斋是晚清著名报人,为救国参加过辛亥革命;父亲杭毅曾担任过军警要职,祖上以志节、才干闻名的能人不少。杭肇峰自幼便深受“杭氏家训”的熏陶,家训传承上百年,在这个家族中代代相传。杭肇峰说,记录家训的卷轴虽然是近些年才装裱完成的,但比任何事物都珍贵。“外婆70岁时搬来和爸妈一起住,一住就是20多年,我们一大家子相处非常和谐,关系很融洽。”数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使得杭肇峰的儿女学会了“百善孝为先”,将孝道印刻在了心中。纵然平时工作忙碌,但只要父母有需求,子女们便会相聚一堂,共同商量。儿子杭鸣峙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