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续写《马氏族谱》,诉说民间乡愁
在济南长清区归德镇的有位70岁的退休老教师叫马复顺,他花了3年时间,写出8万字、共100页的《马氏族谱》,记录了马氏支脉历史变迁,记录了民间的乡愁。
“从少年时代起,就听人说,我们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那是什么朝代?那棵大槐树有多大?怎么许多人都这样说?我们的族源究竟来自哪里?心中存有许多疑团。这些疑团困扰我很多年。”谈起续写族谱,马复顺说,每当问及一些有文化的、年龄大的人,也都是如陷五里云雾,说不出头尾!”
马复顺告诉记者,族谱是同宗同族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直系和事迹的历史书籍,它作为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华民族文化三大支柱,“说到底族谱就是一条血脉、是一座桥梁、是一条纽带,将同根同族的人们维系一起,代代相传,永远铭记,永不分离!它在人类历史延续过程中,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修谱对后代尤为重要!”
马复顺自小酷爱历史,毕业后回乡任教,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1971年任教,教书40年。退休回家的马复顺,终于有了时间和精力来梳理马氏族人的脉络了。
在归德老村曾建有一马氏祠堂被毁殆尽,但是族谱碑还保留下来,马复顺就来到归南村寻找到族谱碑,连续往返半个月,研究推敲碑文,理清轮廓与脉络。那上面记载了始祖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自山西移民至山东济南、长清、归德这地方,已有600多年,并繁衍二十四代人。上面仅记载到清末,后来出现了断层。
马氏祠堂的线索断了,马复顺就走访老人,搜寻那些珍存的族谱折子与“族谱中堂”。利用现在较为便捷的通讯工具,调查新疆的、青海的、黑龙江的、上海的……将这些大量的信息汇总梳理。终于有了清晰的脉络和眉目。
马复顺如是说“退休了应该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家的事情。修谱、续写谱文化,留住乡音,也不愧是善举,是余热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