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鞍山文化研究称风雨十三载 大爱家谱史

2016-08-1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8
转发:0
评论:0
鞍山文化研究称风雨十三载大爱家谱史, 家谱不仅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传承与变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与具体表现,是
  族谱网——鞍山文化研究称风雨十三载 大爱家谱史
  家谱不仅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传承与变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与具体表现,是研究一个地域或民族在社会、经济、人口、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会员大会上,总结了过去几年谱牒文化研究取得的成绩,并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
  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1年9月,是由家谱编纂者、收藏者、研究者、爱好者自愿结合而成的学术型社会团体,为广大谱牒研究者、爱好者提供学术性的指导与帮助,广泛征集散落民间的谱牒,丰富地方文献的收藏。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是东北首家进行谱牒研究的学术团体,在全国地市谱牒研究中也罕见。 13年来谱学队伍不断壮大,会员由初建的13人发展到103人,由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陆续吸纳了一批年富力强、对谱牒文化情有独钟的中青年加入,初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谱牒研究队伍,并在鞍山市铁东区、立山区和沈阳市建立了谱牒文化研究会的活动站。谱牒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举办了6次“辽南地区谱牒文化论坛”,13次理论研究会,邀请30余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举办了30余次谱书展览和谱牒文化咨询活动,创办了《谱牒文化研究期刊》,编辑出版了《家谱序文选编》等专著,指导四十多个姓氏修谱。经过13载风雨砥砺,谱牒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小云南”在何方等一系列研讨引起广泛关注,出版十部专著,十余期刊物,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
  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今后将继续办好“辽南谱牒文化论坛”,开展谱牒文化进社区、进街道、进学校活动,做好谱牒文化咨询和展览,办好有关谱牒文化的期刊和丛书等工作,通过谱牒文化的研究普及,弘扬民族文化,书写谱牒新意,为鞍山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文化强市做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修家谱、正家风、传家训
一页家谱,记录一段家族故事;一本家谱,串起几百上千年家国兴衰……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这里是说,秦汉之前三代(夏、商、周)的考证大都来源于“谱牒”。由此可见“谱牒”对于一个家族乃至民族、国家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鞍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致力于,并将此当成倾心奉献的事业不断努力,为此奔波……他们便是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的一班人。10日上午,穿过喧闹的胜利北路,记者走进了立山区双山街道双益社区。二楼一间小屋前,门口挂着一块极其低调的牌子——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推开门,一缕阳光正照射进来,狭长屋子的一面墙是整齐的书架,上面摆放着家谱书籍。细问起来,这些足有300多本。随手翻开一本,闻着纸香,看着文字,仿佛看到当年的家族故事。这数百本家谱,都是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的会员们编纂、搜集、指导修订的。不忘初心当天,正在研究...
·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一、历史悠久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烟墩...
· 西安被称十三朝古都究竟是哪十三朝?
西安古称长安,是浩浩千年古都,他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他还居我国古代六大古都之首。提起西安,人们就会想起十三朝古都,绝大多数人可能也知道这样一个称呼吧!但西安究竟是哪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哪些王朝在这里建都的呢?这个得先来谈谈在西安建都的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历时长达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做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西周:周文王曾都于丰镐,即今天的西安,“武王伐纣”以后,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以“镐京”(西安)为都城,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1057年,开始了西周的统治。西周的最后一位国君是周幽王,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历时共约286...
·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马鞍山不是没有历史和文化的城市
最近在芜湖的市民心声里看到许多帖子都说马鞍山没有历史文化底蕴。我看到之后感到很奇怪啊,马鞍山真的没有历史文化底蕴吗?其实不是这样的!马鞍山是一个诗的城市,是一块孕育诗歌的城市,是一个始终贯穿诗意气质的城市。马鞍山登上历史的舞台是源于一个诗意悲壮的传说——项羽坐骑乌骓马自戕而亡,其马鞍漂至江东形成马鞍山。随之汉朝建立。从此马鞍山平静了近400年。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马鞍山作为东吴国都建业的一部分重新被人们记起。东吴大将朱然死后葬于马鞍山,其墓被发现后立刻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10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土的漆器、炊具、坐具是现在所存的唯一实物,它们的工艺代表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东吴太子孙休死后葬于马鞍山,至今太子坟依然静静的立在马鞍山的土地上。中国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国家长时间分裂。在之中情况下,在马鞍山的土地上依然产生了惊人的锦绣诗歌。南朝是富庶的,宋朝的诗歌更是南朝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田园...
· 宁海、金华家谱研究精英共聚宁波,共谋家谱文化发展新篇章
9月25日上午,秋意渐浓,秋雨绵绵,一场关于家谱文化的盛会在宁波三生(中国)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悄然拉开序幕。此次盛会迎来了两支重量级的家谱文化研究团队——宁海县家谱文化研究团队与金华北山书院的研究学者们,他们分别在周照才、李炳君会长与徐宇仙院长的率领下,怀揣着对家谱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崇高敬意,齐聚一堂,共襄盛举。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研究会会长黄金宝,执行会长周全行,以及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鑫等领导亲自出面接见,体现了双方对于此次交流合作的重视与期待。会议伊始,执行会长周全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首先感谢了宁海与金华两地家谱研究人员的到来,并高度评价了他们在家谱文化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周全行会长强调,家谱不仅是记录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家谱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