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濮氏宗谱》修撰于光绪三年让他得叫濮存昕叔

2016-08-1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32
转发:0
评论:0
《濮氏宗谱》修撰于光绪三年让他得叫濮存昕叔,       家住南京市溧水区柘塘镇地溪村的62岁村民濮方勤说:“一部修撰于光绪
族谱网——《濮氏宗谱》修撰于光绪三年让他得叫濮存昕叔
      族谱网——《濮氏宗谱》修撰于光绪三年让他得叫濮存昕叔
       家住南京市溧水区柘塘镇地溪村的62岁村民濮方勤说:“一部修撰于光绪三年的《濮氏宗谱》让他和著名演员濮存昕血脉相连。”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很多人都对生命之初发问,却遗憾寻不到家族的根。濮氏后人是如此幸运。近日,记者重走濮氏后人寻根路。在溧水区档案馆,看到了“濮氏家谱”,触摸着斑驳泛黄的纸页,濮氏家族变迁的沧桑岁月在指尖无声流淌。随后在地溪村,记者见到了濮氏后人,听他们讲述那段尘封的历史。濮氏先人当初为何迁居溧水?濮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繁盛? 又留下过哪些动人的传说?
  北京的一封来信,让他和濮存昕成了亲戚
  在溧水区柘塘镇,地溪村因为濮姓人聚居颇有名气。村里有400多户人家,40%的人都姓濮。
  濮方勤,今年62岁,溧水区地溪村村民。虽然一直务农,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通过自学,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很深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濮方勤动了寻根的念头。当时族中有人提议续谱,濮方勤认为,如要续修家谱,必须找到存世的家谱,“家谱是家族的历史,找到了家谱才能追根溯源……”
  巧合的是,1984年,一封北京的来信寄到了当时的溧水县政府,随后转到了新淮村(今地溪村),交到了濮方勤的手上。
  写信的人叫濮思源,信中他表明身份,称是溧水濮氏后人。他问及溧水老家的情况,问老宅院还在不在,祖坟还在不在。濮方勤后来才知道,濮思源正是濮存昕父亲苏民的三哥。不过当时濮方勤并不知道濮存昕与自己的关系。后来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叫濮存昕的演员正在南京拍戏,他看见这个与自己上一辈人只有一字之差的名字起了疑心,赶紧写信给濮思源询问。濮思源回信说,他是你老叔,赶紧去找他。濮方勤兴奋地去南京找,可惜这一次没有找到。
  与濮思源的联系,让濮方勤寻家谱的念头更强烈了。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交换着关于家谱的信息。这些信,濮方勤如今还都悉数收着。之后的十多年,濮方勤寻遍族中前辈,探访有关家谱的蛛丝马迹,凡有濮姓族人居住的地方,都不辞辛苦去拜访。期间,他还去北京拜访了苏民,找寻家谱得到了苏民的大力支持。
  终于,2001年,濮方勤在溧水区黄溪村找到了尘封多年的一套修撰于光绪三年的濮氏家谱。家谱能保留下来,得益于黄溪村的长辈濮贤亮在文革期间冒着风险保存了唯一的一套。濮贤亮去世后,将家谱传给了后人,一人那里留有前四卷,另外一人留有后七卷(应为八卷,十一卷缺失)。濮方勤费劲周折找到了后七卷。
  地溪村濮氏8代同村,最年长90岁,最小四五岁
  在族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七卷家谱得以找回。考虑到家谱可能是濮氏家族最后一套孤本,苏民提议将家谱捐存于溧水档案馆收藏。
  2002年1月,苏民和濮存昕一起来到溧水,将濮氏家谱捐赠给档案馆。就此,家谱有了好的归宿。
  那一次,濮方勤第一次见到濮存昕。苏民将濮方勤介绍给濮存昕认识。二人同年,濮存昕年长几个月。但是按辈分,濮方勤叫他“老叔”。濮存昕为濮方勤题字留念:“方勤,吉祥如意。”
  家谱的留存使得濮氏三十世承传有序。在濮氏族人中,辈分从名字就看得出。记者在溧水见到了濮方勤、濮存龙、濮思勇三人。他们正好是三代人,分别是濮氏27世、26世、25世裔孙。不过,辈分最长的濮思勇最为年轻,今年60岁。因为家族庞大,年龄和辈分不符,这在濮家根本不算新鲜事。“现在地溪村濮氏8代同村。最年长的是贤字辈,90岁。最小的31代,是承字辈,才四五岁。”濮方勤说。
  除了溧水地溪村最为集中之外,濮氏后人还分散在南京、镇江、宣城、金湖、北京、重庆、成都以及美国等地。濮方勤与族人通过信件、电话保持着联系。
  南宋时濮运干随宋室南渡长江,迁到溧水
  濮氏先祖是谁?濮方勤找回家谱后,倾注大量心血进行考证整理。而在北京,濮思源也根据濮氏先祖日记,从上世纪80年代起草修了祖上琅圃公一支族人的分谱。
  根据濮氏22世青士公的《日记杂钞》中《濮氏考》一节记载,濮氏原为东鲁族,是芈姓系统,是颛顼高阳氏之后。颛顼都于帝丘,葬于濮阳,颛顼次妃胜奔氏生卷章,卷章娶根水氏生吴回,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生季连。季连迁于楚,其后裔有芈姓者为卫大夫,因为封地称濮,所以以濮为姓氏。书中还写明,“濮氏一支定居卫辉,是为我家之始。宋康王南渡时,濮氏有位宦者,南迁到江苏溧水,遂改籍焉。明洪武时,有凉州指挥濮瑛,可能是我家之一远祖。”
  而《濮氏考》中的内容,在家谱中的《濮氏宗谱序》中也都有对应。据濮氏家谱记载,那位南迁到溧水的官宦是濮运干(运干公),在家谱中他被奉为第一世始祖。濮运干是宋赐进士第,官吏部侍郎。南宋建炎年间,因金兵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长江,建都杭州。运干公也随宋室南渡长江,从河南卫辉县迁徙到江苏溧水县,定居今天的柘塘镇地溪村,改籍江苏溧水。之后,子孙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已经近九个世纪。
  濮氏21世起,家族开始以十六字对联排辈命名
  第一世运干公、第二世知明公、第三世贵发公、秀发公、第四世升之公、起之公……家谱一直记载到二十六世存字辈的族人。这就说明,在光绪年间,存字辈已经有人出生了。
  “从21世琅圃公开始,濮氏做官的人变多了。”濮方勤说。家谱中记载,琅圃公名叫世濂,是道光六年的进士,官至四川涪州知州。琅圃公还在道光年间捐银修建濮氏祠堂,堂号“孝友堂”。濮氏现在沿用的十六字排辈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濮方勤说,祠堂从明代时就有,共有三进,雕梁画栋,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祠堂,无人不知。道光十六年,琅圃公捐银两千两,修建了第二进院内的堂屋。堂屋门上原有一块牌匾,题为:“孝友堂”。堂上有一幅对联写着:“世守贤良思存方正,敬承德荫克振家声”。匾上落款为:裔孙琅圃率子文暹、文升、文昶敬立。
  如今,祠堂早已消失,原址建成了村里的“新淮会堂”。记者跟随濮方勤来到会堂,如今这是一个仓库,昔日的繁华只能靠想象了。濮方勤说,他们小时候常常到祠堂里去玩。而那时他们也住在明清式的宅院之中,后来才搬进了平房。
  一位才高贤淑的女性改变了濮家命运
  青士公的遗著《见在龛诗文集》中有一篇《濮述》写到,清初以来,濮氏并没有当官的人,多是务农或者从商,读书人不多。那么,为什么濮家从世字辈开始,做官的人变多?
 这就要说到一位伟大的女性,琅圃公的祖父乾一公的夫人—甘太宜人(太宜人是明清时五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青士公在《濮述》中,提及这位甘太宜人时写道:“迨乾一公变产赈饥,益困。配甘太宜人本宦裔。”甚至说“故论濮氏之兴者,甘太宜人启之也。”为何濮氏的兴盛由她而起?
  在2000年编写的濮氏家谱(增补本)中,濮思洵(青士公曾孙)写到这么一则有关祖辈文化教育传统由来的故事。“清朝年间,曾有县令定期下乡视察农业的制度,叫做‘劝农’。一天,溧水县令乘轿下乡劝农,一路前呼后拥,十分热闹。正在田间耕作的农民都丢下了手中的农活,赶到大路两边来看热闹。唯独有一青年农民仍旧专心低头锄地。县令见了觉得很惊奇,来到村公所后,就问里正那个青年是谁。里正说是濮家的儿子。县令就要里正引他来相见。见面后,县令与他谈得很投机,并且非常欣赏他的为人,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从此,这位才高贤淑的女前辈,也就把她优良的文化教养带到了我们濮家。”
  这位甘太宜人是否就是故事中的县令之女,已经无从稽考。但是甘太宜人来濮家之后,治家、教诲子孙的事迹,在《濮述》中却记述得非常详细,如“法度崭然,外肃而内和。”“太宜人侵晓起,即坐于室西隅木榻上,督治家事。”在孙辈中,她最爱琅圃公,亲自教授他干支、方位、数学等,在这样的教育下,琅圃公走上仕途也不奇怪了。
  琅圃公的儿子们也都成才。前面提到的青士公,是琅圃公长子,而琅圃公的三子椿馀公与青士公是同治四年的同榜进士。青士公历任河南省南阳府知府、刑部四川司郎中,河南省开封府知府,刑部侍郎,赏戴花翎,加二品衔,传旨嘉奖。青士公还是个红学家,是第一个为甲戌本《脂砚斋重批石头记》作题记的人。
  乾隆年间,袁枚为濮氏家谱写序
  濮方勤介绍,根据濮氏家谱记载,家谱修过多次。濮氏第一次修谱已经难考。明朝万历三十五年,由继元公重修。到乾隆四十六年,由濮宏阗、濮宏璠主修,得以续谱。之后,在嘉庆二十四年又续修过一次。
  光绪三年再一次修谱,由濮守槱、濮绍玺主修。现在留存下来的十一卷家谱就是光绪三年这一次修撰的。每套十二卷。当时共付刊印十六套,由各方推选的族老前辈领回家保管收藏,家谱按自豪列录当时领管人姓名以备忘。其实,光绪三年之后,还有过一次修谱计划。民国三十八年,由濮良畋率族人将家谱草书完稿,但没能付印。
  光绪三年的家谱首卷收录了多个“家谱序”。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乾隆十年著名文学家袁枚写的序。乾隆十年,并没有修谱,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序?据考证,乾隆十年,族长茂英曾倡修家谱,但因为编辑困难,最终未能成帙。但是谱序却留了下来,收录在了家谱之中。
  袁枚和濮家怎么会联系上的?濮方勤说,袁枚在乾隆年间曾任溧水县令,给当地望族家谱写序是寻常事。落款中袁枚自称年家弟,“年家”即同年,是一种客套的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光绪三年的《濮氏宗谱》让溧水村民和濮存昕血脉相连
“我见到濮存昕,叫他老叔!”在南京市溧水区柘塘镇地溪村,62岁的村民濮方勤这样告诉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一部修撰于光绪三年的《濮氏宗谱》让他和著名演员濮存昕血脉相连。“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很多人都对生命之初发问,却遗憾寻不到家族的根。濮氏后人是如此幸运。近日,记者重走濮氏后人寻根路。在溧水区档案馆,看到了“濮氏家谱”,触摸着斑驳泛黄的纸页,濮氏家族变迁的沧桑岁月在指尖无声流淌。随后在地溪村,记者见到了濮氏后人,听他们讲述那段尘封的历史。濮氏先人当初为何迁居溧水?濮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繁盛?又留下过哪些动人的传说?北京的一封来信,让他和濮存昕成了亲戚在溧水区柘塘镇,地溪村因为濮姓人聚居颇有名气。村里有400多户人家,40%的人都姓濮。濮方勤,今年62岁,溧水区地溪村村民。虽然一直务农,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通过自学,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很深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濮方勤动了寻根的...
· 光绪三年的《濮氏宗谱》让溧水村民和濮存昕血脉相连
“我见到濮存昕,叫他老叔!”在南京市溧水区柘塘镇地溪村,62岁的村民濮方勤这样告诉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一部修撰于光绪三年的《濮氏宗谱》让他和著名演员濮存昕血脉相连。“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很多人都对生命之初发问,却遗憾寻不到家族的根。濮氏后人是如此幸运。近日,记者重走濮氏后人寻根路。在溧水区档案馆,看到了“濮氏家谱”,触摸着斑驳泛黄的纸页,濮氏家族变迁的沧桑岁月在指尖无声流淌。随后在地溪村,记者见到了濮氏后人,听他们讲述那段尘封的历史。濮氏先人当初为何迁居溧水?濮氏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繁盛?又留下过哪些动人的传说?北京的一封来信,让他和濮存昕成了亲戚在溧水区柘塘镇,地溪村因为濮姓人聚居颇有名气。村里有400多户人家,40%的人都姓濮。濮方勤,今年62岁,溧水区地溪村村民。虽然一直务农,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通过自学,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很深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濮方勤动了寻根的...
· 重修宗谱序――光绪三年先楫公
今夫笃一本敦九族使人孝弟之心油然起仁义之意勃然兴水源木本之情殷然切者其V之一书乎前有百世可考而溯厥初生也后有万年可垂以启诸无尽也尊卑之伦以叙亲疏之谊分以之异统同源之一脉统以联之其采求而纪载者固详且密焉总之不离乎尊祖敬宗者近是且族之有谱非修之不为功非续修之亦不为功非世世子孙相继而续修之为功犹未远也前之人抱遗订坠几搜罗于灰烬之馀后之人继往开来敢废弃乎缵承之业况迄今三十余年来支益繁矣派益远矣且经兵乱十余年后流离播迁生者星罗棋布有难悉其里居者矣殁者日久月长有莫辨其冈垅者矣修纪之功诚有不容旦夕缓者我族世系自公孙而姬而汪迨明初公觉才易姓为夏其始祖也我族宗谱厄于明季兵燹国朝定鼎后公金声创汇墨稿其权舆也厥后槐轩攀一诸公求之婺谱弋谱互参远考缵修而光大之其巨制也他若历代功德之茂历代缵述之殷前序传中载之纂详无庸悉数也然则簪缨累继不必为吾族称衣冠递兴不必为吾族述惟念孝慈之志创继之勋世世守之罔敢失堕则承先启后之贻谟...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储氏宗谱》序
谱者何?我储氏由唐开元而来,至于今一千一百七十有二年,传信之书也。总者何?合怀、潜三大支之子姓,四万余人辑为一牒也。三大支孰谓?谓总辖永钰公出也。而永钰公为唐御史光羲公之十六世孙也。三大支何系之怀潜?我永钰公宋开禧三年领军守安庆,始迁怀之檀木冲,继迁潜之槎水也,分三支:长居怀,次、三居潜也。何修乎?兹谱祖光羲公,而宗永钰公也。何祖乎?光羲公庄城自出之祖也。何宗乎?永钰公槎水始迁之祖也。其主皆百世不迁者也。光羲公而上无所祖乎?曰,有。我储氏系出战国后齐,太公封其少子午公于储亭,以为储氏也。越三世储子为相,载《孟子》也。至东汉时,河东蒲州有大伯公,建武初为谏议大夫,持节征鲍永于晋阳,封上将军,列侯印绶也。曷为而不祖之?谓我族在唐开元前文献无征也,而谱学盛行自唐贞观始也。曷征乎?光羲公,谓自兖州而丹阳,而金坛,而会稽,而石台,而怀,而潜,一脉相传,俱斑斑可考也。谱,曷谓之合?合者反乎分。我族谱,...
· 续修柴氏宗谱序【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续修柴氏宗谱序【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欧稣为天下辑谱之宗然作谱宗之而续谱则又当宗韩昌黎云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盖不必为作谱言而续谱则必以斯言为法按吾乡家谱例以三十年一修自粤匪西起烽燧亘数省其间巨族世家谱牒付灰烬于殊难更仆数洎大难甫夷谱幸存而人丁斗落矣先君子乙山叔墨山公尝慨然日吾辈皆兵燹余生设不及此以收族为敬宗恐阅数传愈沦亡而不可问时丙寅较谱例距仅二十载以势急不可欠待乃与叔莎亭史杏轩辈丞起而修辑之凡生卒嫁娶墓志传文均详载俾后人读之而叹厥美之章章始是者未始非为之前者之力也今春祭毕而燕父老会於祠之中庭金日谱事不可后也自丙寅修后又阅二十载矣爰就商者久之越止至冬议定续修族长命叔泉亭总理其事复命堂从叔墨山兄杏轩分任编校堂何人斯敢膺重任乃辞不获又思为之前者既彰厥美今虽无盛可传而岂支派端伦谊兴灭继绝使异姓不得乱宗尊卑不得越次所以迪前光而传后世者则又为后者之不容谢其责也用殚心参阅世纪系图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