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汤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从商朝至今之事

2016-08-1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64
转发:0
评论:0
《汤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从商朝至今之事,    “信府河”得名源于明代开国功臣、抗倭民族英雄汤和,而汤和,正是他的祖先,

《汤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从商朝至今之事

       “信府河”得名源于明代开国功臣、抗倭民族英雄汤和,而汤和,正是他的祖先,这条河南起中华 南起中华门镇淮桥,北到长乐路在南京市区与较有名气的河相比,却显得默默无闻。

  在五台花园的家中,汤鋐文向记者讲述了他近年来寻根问祖的故事,并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家谱和家族故事。 

 

  细翻家谱,发现自己是汤和后人

 

  汤鋐文今年73岁,退休前是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他对自己的称呼是南京新市民。

 

  “我在扬州出生和长大。我家原先住在扬州市郊大马桥附近的汤家楼,后来迁到了扬州市南门外徐集镇,我在那里上的小学和中学。1960年,我上了扬州大学工学院,1963年毕业后,分到了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工作。在南化,我工作了38年,直到2001年退休。算起来,到现在,我在南京有51年了。”

 

  在南京工作的这些年,汤鋐文忙忙碌碌,关于家族史的了解,也就止于汤家楼。退休后,汤鋐文的闲暇时间多了起来,他开始一点一滴了解家族的历史。几年前,他在老家找到了一套《汤氏宗谱》。

 

  “这套谱修于光绪乙巳年,也就是1905年。其中记载,有清一代,我们这一支曾五修宗谱,分别是康熙五十九年、嘉庆九年、嘉庆二十四年、同治四年,还有就是光绪乙巳年这次。”

 

  《汤氏宗谱》记载,汤姓始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公元前17世纪,商汤推翻夏桀王朝,建立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商汤死后,谥号“成汤”。商汤四世孙仲庚取汤姓,并尊商汤为得姓始祖。

 

  在知道了汤姓的起源后,汤鋐文满怀好奇与崇敬沿着家族树一路寻找,寻找的结果令他惊喜——他有一位明代的祖先,竟然是汤和。

 

  记者在汤鋐文家中也见到了修建于1905年的《汤氏宗谱》,族谱中,维扬江都汤氏尊汤和为一世祖。这位汤和,和明朝开国将领汤和,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

 

  汤和其人

 

  宗谱记载:被封信国公,夫人姓汪,儿子叫载以

 

  宗谱中是这样介绍汤和的:“和公,字鼎臣。公原籍泗州,率子弟归附从征渡江,领兵所至,克捷有功。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鋐文解释说,老祖宗汤和是泗州人,后来领兵起义,打了许多胜仗,先是被封为信国公,又被追封为东瓯王,死后谥号襄武。

 

  那么,汤和的后人是怎么到扬州的呢?宗谱记载,汤和曾经奉命驻守维扬(今扬州),他的后人就有一支留在了当地。这一支后来迁到一个叫周家庄的地方,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因为家族庞大,当地于是被称汤家楼。

 

  宗谱还记载,扬州汤家楼的这一支汤氏后人,是汤和与汪氏夫人所生的儿子汤载以的后人,传到汤鋐文,是二十一世了。

 

  为了搞清楚汪夫人的身世,汤鋐文曾多方查找资料。“我发现汤和至少有五位夫人。除了汪夫人,还有一位姓张,现在生活在云南的汤和后人,就是张氏夫人的后代。还有一位姓胡,《明史》就是这样记载的。而从方孝孺为汤和题写的碑文看,汤和还有一位夫人姓刘。”

 

  可惜的是,关于这位汪夫人,目前还没有发现更多细节资料。

 

  史书记载: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博得龙颜大悦

 

  《明史·汤和传》对于汤和的记载,与《汤氏宗谱》基本吻合,但细节要丰富得多。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年长朱元璋三岁,且资历也比朱元璋老,但他从来不倚老卖老,而且他治军有方,屡立战功,颇得朱元璋信任。

 

  汤和“沉敏多智数”,但又喜欢喝酒,醉酒之后就会发点牢骚。他镇守常州时,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答复,酒醉后便埋怨说:“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牢骚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很不高兴。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与汤和功勋相当的几位都被封为国公,唯独汤和低了一个档次,封为侯。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汤和才获封信国公。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打算收回功臣的兵权,就在这时,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先后去世。他们的去世,让汤和心有戚戚。于是,他率先自请解除军权,提出“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朱元璋龙颜大悦,立即下旨为汤和在老家营造府邸,让他衣锦还乡。

 

  汤和告老还乡之后,东南沿海一带倭寇闹得越来越厉害,朱元璋重新启用汤和。五十九岁的汤和率兵远征东南,再立战功,得到朱元璋赏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汤和病逝。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他是少有的善终之人。

 

  寻找汤和

 

  汤和的信国公府已消失,信府河还在静静流淌

 

  在确认祖先汤和的身份后,汤鋐文开始多方收集家族资料。在南京市博物馆,他看到一个关于名人和南京地名的展览,“那上面说,城南的信府河,就是因信国公府而得名。”在南京住了几十年,汤鋐文第一次知道,这里还有一条因祖先而得名的河,他立刻来到城南,寻找祖先留下的痕迹。

 

  信府河南起中华门镇淮桥,北抵长乐路,长约600米。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而在六百年前,在河的西岸,如今南京市第一医院所在的地方,就是汤和的信国公府所在。

 

  回忆起当时寻访的情景,汤鋐文说:“站在祖先曾经住过的地方,我感慨万千。这里当年一定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侍卫肃立如林。600年过去了,物已非、人也非,但我却有幸回到祖先曾经住过的地方。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汤和抗倭有功,浙江温州至今还有“汤和节”

 

  清代嘉庆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汤和墓在凤阳西北三十里,也就是现在的安徽蚌埠东郊龙子河畔、曹山南麓。得到这个信息后,汤鋐文从南京赶到蚌埠,专程去拜祭老祖宗汤和。

 

  在蚌埠,汤鋐文看到了出自汤和墓的《圹志》原文,这篇文章是以汤和儿子汤醴的口气撰写的,其中提到,汤和的夫人是胡氏。汤和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汤鼎、汤軏、汤鼐、汤燮、汤醴。关于汤鼐,汤鋐文家传的《汤氏宗谱》记载,是汤和的孙子,与《圹志》有出入。为什么会有这种误差?汤鋐文说还需要查找更多可信的史料,才能找到答案。

 

  下一步,汤鋐文打算去探访浙江温州龙湾区的宁村。这里正是当年汤和抗倭的地方。“汤和奉命坐镇浙江,征兵五万八千七百多人。并在宁村设了59座卫所城。这些防御工事,在以后两百多年的抗倭战争中,始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汤和去世后,宁村建有汤和庙纪念他,直到今天,宁村当地人把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还称为‘汤和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江阴李氏宗谱》记载其祖先是成吉思汗
在江阴,居住着这么一群李姓族人:他们大都拥有着标志性的方脸和大鼻子,从一世祖算起,他们生活于此已700多年。据《江阴李氏宗谱》记载:其祖先竟来自北方大草原,是成吉思汗的后人。1、溯源;先世显赫有功于元民国十年缪荃孙主修的《江阴县续志》之氏族:“李氏,色目人。始祖嘉那,諡桓烈,元至元中官统军元帅。孙李八撒儿佩虎符,镇江阴,遂以李为姓,家江阴。”李氏宗谱记载,先祖嘉那是辅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的行军元帅,曾迎娶元世祖忽必烈的姑姑,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女儿月姬为妻。至元初南宋亡,其子沾柯袭元帅受朝廷封派,镇守镇江路再调江阴路,其孙八撒又袭父荫镇守江阴路,自此世代在江阴繁衍生息。蒙古族在以前其实很少有正式的姓,嘉那的后裔为何会姓李呢?原来,嘉那也叫李嘉那,李是嘉那的汉姓。在唐朝以前其实姓李的人不多,后来大唐建国,李氏宗室希望将李姓变成大姓,遂开始了广泛的赐姓。而当时嘉那的祖先西域火尔赤奉命使唐,唐皇赐李...
· 《莆田黄氏宗谱》记载黄氏始祖千秋义传
黄篪:福建人,南宋末年进士。据黄氏族谱记载28岁就上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统理岭南诸郡军民、知琼州事”;但是,在他到海南3年后就英年早逝留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如今,黄篪的后裔已传至38代,主要分居海口、定安、澄迈、屯昌、文昌、琼海、琼中等10多市县300多个村庄,有部分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黄篪后裔传承先祖“勤勉、厚德、重教”的家风,以德传家,其十一世孙黄秉与养子李日良之间施恩与报恩的故事,最是值得称道。在距离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政府所在地往东北1.5公里地带,有一片坡地,自古沿称为马鞍岭。这里,有一座历经876年历史风云的宋代墓葬,即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篪墓。日前,因该古墓被海口市政府列入文物保护性开发计划项目,计划打造成历史文化旅游点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莆田黄氏宗谱》记载:黄姓迁琼始祖黄篪,字仲韶,号方塘,福建莆田...
· 重修汤氏宗谱序
松阳呈回《中山汤氏宗谱•栝郡长松中山氏谱序》自神农二帝以来,迄于汤商,乃子姓也。始封都立郡,将金木水火土定作五音。中山氏汤姓,商音属金,后属金之姓,皆由此而分也。但世次绵远,经渭各分。惟太师婺国公讳载四世孙思退公,由政和县主簿,绍兴十五年中式博学宏词科登进士第,历官礼部侍郎,参知枢密,拜仆射、平章事,历十一任,至拜相后,赐第栝之郡城。其子颖公,登进士第,官至吏部尚书少卿,簪缨不替。传至惟正公,山泉,同诸昆仲,遂置产卜室而迁居松川之呈回。至今数十世,智读愚耕,世守不失,乡里遂称乐善之家。但欲亲亲必尊祖,尊祖必睦族,于谱大有籍焉。若太乌、太显公者,为人能知大礼,每念世德久远或谱不修,遂至亲疏莫别、长幼莫分,不以途人相视者几希?今访族众,因取旧谱而不葺焉。详其派之所由出,别其派之所由分,将见孝悌之道达于家邦。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则国家风化大有补也。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 云阳汤氏宗谱
云阳镇汤甲村是丹阳南门外的一个大村,在明朝,汤氏名人辈出,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一页。近日,由汤春曙、汤国庆等编纂的《云阳汤氏宗谱》面世,从而向世人展示了汤甲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云阳汤氏宗谱》记载,丹阳汤氏始迁祖是北宋扬州太守汤祥。北宋灭亡后,由于时局动荡,汤祥弃官南渡,途中拜访任丹阳县令的表弟王世远,于是定居东门城外云阳驿北的夥巷。到了明朝,汤祥的十世孙汤礼敬于弘治九年(1496年)考中进士,后官至刑部右给事中。汤礼敬为官清正,因参与清除宦官刘谨乱政而在《明史》中被列传,名垂青史。汤礼敬喜好田园风光,于是从丹阳城内夥巷举家迁居丹阳南门外堡头村(今汤甲村),子孙繁衍至今。汤礼敬对丹阳颇有贡献,曾于明正德年间主编《丹阳县志》。丹阳人民将汤礼敬列为乡贤,在乡贤祠供奉。明代,汤氏名人辈出,五代中有三人考中进士,除汤礼敬外,其孙子汤日昭和汤日昭的侄孙汤道衡均考中进士。汤礼敬的儿子汤用曾任浙江淳安县...
· 廿六正史中所记载傅氏远祖之事迹
廿六正史中所记载傅氏远祖之事迹[关闭窗口]更新时间:2014-12-513:51:57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