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民间自制修谱16年,一针一线纯手工

2016-08-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21
转发:0
评论:0
民间自制修谱16年,一针一线纯手工,    一笔一划,一字一字的用小楷写好,再用手工裁剪并慢慢的一针一线装订好。  
       一笔一划,一字一字的用小楷写好,再用手工裁剪并慢慢的一针一线装订好。
       日前,记者在市区惠政西路稍显简陋的工作室里,见到江圣彪正在装订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家谱。爱好修家谱的他为奉化许多家族修过家谱。
族谱网——民间自制修谱16年,一针一线纯手工
  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与变迁。近年来民间重修家谱的意识越来越强,然而,重修家谱绝非易事,在这其中修谱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修谱人不仅要求有相当的文化基础,而且要熟悉该家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修好一个家族的家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名录之一“奉化吹打”、“奉化婚俗”传承基地负责人江圣彪就是一位热心的民间修谱人。
  由于家境贫寒,江圣彪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在尚田镇插过队,在横山水库电站当过工人,也办过厂。“尚田两年的插队经历对我走上这条路有很深的影响,就是那时候认识了我的师父桂远清,他一直研究民间礼仪、宗族文化,在他的熏陶下,我也渐渐爱上了这些。”江圣彪告诉记者,读书时一直喜欢语文,爱写作文。自己记性不错,能吃苦,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所以师父也很喜欢他。“文言文我是自学的,就是看那些古文,读得多了,也就学会了断句和释义。”江圣彪说,文言文是修谱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
 
  一套最普通的家谱要经历资料登记、整理、排版、制版、抄写、装线等多个步骤,大概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最难的就是资料整理,有原家谱还好,如果没有要重头开始整理资料,那就麻烦了,需从最小一辈开始往上寻根,直到无法考证为止。我记得有一年去四明山棠溪村修棠氏家谱时,在那边连续住了20多天,就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宗族资料”。江圣彪说,这也是为什么家谱必须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原因,时间间隔太久,考证难度就会大,这样修出来的家谱就可能会不完整。
 
 江圣彪说:“我制作的家谱,全部由宣纸手工抄写,竖排线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修谱、续谱之风,近年在各地悄悄兴起。但由于没有相应机构去指导、服务和管理,这波潮流中参与人数、修成和正在修撰的谱册数究竟有多少,体例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可信,总体情况我们一无所知。历史上曾有谱局这样的机构;现在各地修谱主要靠参阅别家和自己琢磨。家谱和族谱是庶民自己的历史。谱牒在国家史乘中的重要地位早在1984年就重新得到国家确认,但至今还有许多修谱人是在“悄悄地战斗”,认为不宜宣扬。以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代表的集体生产模式解体后,农村宗族意识得以复苏。近十多年,由于农村地区“村集体”躯壳化、主业凋敝、人员流散,而村民其他收入尚可,加之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一批农村文化人集中退休,各地续谱、修谱、收族之举蔚然成风。相比徽浙闽粤等地,中国北方是“文革”中谱牒资料损毁最严重的区域。而今,这些地方的修谱热情似乎迎来复苏性增长。不论在省城太原,还是各地市的偏僻村庄,只要问“你认识的人里谁在掇弄修家谱”,一...
· 民间修谱之我见
近三十年来,各地民间修谱此起彼伏,方兴未艾。伴随着修谱活动的开展,各姓氏宗亲会及网站应运而生,坊间谱匠重操旧业,以铅字排版取代了过去的木活字,旋即电子激光照排又淘汰了传统的铅字手工排版。当下网络版电子谱及修谱软件更是后来者居上,令以往所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皆化为乌有。我国的家谱历经战乱及文革,已十去其九,幸存者大多也残缺不全,但在偏僻的乡村仍然可以寻找到保存相对完整的旧谱,或是通过几家的拼凑而构成全帙。故在各个姓氏族谱编纂委员会里又重新聚积了这些幸存下来的残谱,某些大姓所收集的数量高达数百种数千卷,其中有少量的珍本,首修年代之早,传承之有序,体例之完整,版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三十年来各地究竟出了多少谱?目前尚无法统计。这些新修之谱其质量如何,尚无统一的衡量标准,反倒是编撰者自我感觉良好,有的人把个别专家学者的恭维及记者的报道都当作了学界及社会的评价而陶醉其中,也有明智者及时收...
· 民间修谱及藏谱的意义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修谱可以弥补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发扬传统尊宗敬族的传统伦理美德,给后代子孙提供血缘寻根的线索。为什么我们要珍藏一套族谱呢?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起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在的如今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时代...
· 天下谱局与金华民间修谱热
天下谱局与金华民间悄然兴起的修谱热职业修谱人:寻根问祖,务必准确传承家谱文化许健楠陈倩吴悠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我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即便是在现在,人们的宗族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碰到同姓氏的人,总会说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距离一下就拉近了。春晚上,小品《不差钱》里有句台词:“我也有个姓毕的姥爷。”乐和之余,此话内涵多少是跟家谱文化有关。记者最近调查发现,在民间正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修撰家谱,许多金华人不惜耗资耗时找寻家族史,觅回逐渐淡出公众视线的这一传统文化。有需求,就有市场,不知不觉中,家谱修订业开始走俏,职业修谱人也渐渐吃香了。凤林王氏家谱时隔66年重修“四世一品”出自王氏家族今年5月,新修的凤林王氏家谱正式完工,共8卷,新增4593人。“家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价之宝,千万不能失传!”王胜年老人说。澧浦镇蒲塘村王氏祠堂,从2006年开始修建,历时两年多,花费50多万元。“没有...
· 奉化民间修谱人十六年如一日修家谱
族谱、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与变迁。近年来民间重修家谱的意识越来越强,然而,重修家谱绝非易事,在这其中修谱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修谱人不仅要求有相当的文化基础,而且要熟悉该家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修好一个家族的家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名录之一“奉化吹打”、“奉化婚俗”传承基地负责人江圣彪就是一位热心的民间修谱人。用小楷一字一字写好,再手工裁切、一针一线地装订。日前,记者在市区惠政西路稍显简陋的工作室里,见到江圣彪正在装订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家谱。爱好修家谱的他为奉化许多家族修过家谱。由于家境贫寒,江圣彪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在尚田镇插过队,在横山水库电站当过工人,也办过厂。“尚田两年的插队经历对我走上这条路有很深的影响,就是那时候认识了我的师父桂远清,他一直研究民间礼仪、宗族文化,在他的熏陶下,我也渐渐爱上了这些。”江圣彪告诉记者,读书时一直喜欢语文,爱写作文。自己记性不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