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十堰惊现《李氏家谱》,解密王朝家族来源

2016-08-0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64
转发:0
评论:0
十堰惊现《李氏家谱》,解密王朝家族来源,     郧西县李洪家,存放着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时候的一本《李氏家谱》,
    族谱网——十堰惊现《李氏家谱》,解密王朝家族来源
     郧西县李洪家,存放着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时候的一本《李氏家谱》,里面清楚记载了唐太宗的第五个儿子李恪至李恪十一世孙和太子傅李道后代的迁徙历程。
      李恪后人在十堰?这听来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不过按《李氏家谱》记载,确有其事。不过,事情还得从1000多年前说起。
     江西磨刀李氏家族来源
     李恪(619-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
     公元904年正月,大唐王朝已走向了末路。正月初五刚过,控制朝政的梁王朱温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百司衙门等,强逼唐昭宗、文武百官及全城百姓迁往东都洛阳。
     正月十一日,唐昭宗的车驾出发。皇帝仪仗全免,昭宗夫妇乘一辆辇车逶迤而行,丞相、中书令、各部尚书及王子皇妃等或轿或马,更多的是步行。李恪十一世孙、太子太傅李道父子也在其中。
     对自己的命运,38岁的昭宗已猜到几分,这次去洛阳恐怕是凶多吉少。但他不能让李氏宗族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在车驾行至陕西华县(时称华州),驻跸兴德宫时,昭宗屏退左右,只留一两个宗室之臣,李道就在其中。
      据记载,李道心知有异,急欲跪拜请旨,昭宗却抓住他的手,泣不成声地说:“鄙谚云‘绝于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说到此处,君臣均声泪俱下。
      在悲泣声中,李道第一个冷静下来。他率先向昭宗辞官,然后趁乱带领部分皇室宗亲,携带大唐皇族谱牒,避难逃亡。他和弟弟李术一起晦名不仕、洁身避乱于湖湘,再徙南康(今江西)之建昌邑,后徙至升仙乡桂堂里德安、武宁、建昌三县交界叫磨刀里的地方。
    携谱从江西迁至郧西
       打开《李氏家谱》,族谱第二、三、四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江西建昌磨刀李氏宗谱世系》。记载了从第一世唐太宗第五子李恪,到李恪十一世孙、太子太傅李道的后代。
       在《李氏家谱》家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世系》中记载了李道的第四个儿子李辂(生于公元941年),于宋太平丁丑(公元977年)和长子李德正徙武宁,直到明朝初年第三十二世李庚松(生于明庚申年,前后推测应该是公元1440年)三子外迁,其中李辛七迁到荆州,李辛九迁黄州,李辛十迁到武昌府蒲圻县丰潭绣球山下。
       家谱第三部分《湖北武昌府蒲圻县官田世系》中记载,以李辛十为第一世,在李辛十迁徙蒲圻以后,在第十四世大房“理”字派世系中的“大屋茅镰冲六溪口三庄”下有“理连,字云成,迁郧阳”条目。根据条目边空白处毛笔补充部分和当地保存基本完好的墓碑可以知道,乾隆年间,李理连带着三个儿子李长安、李长宁、李长宝迁徙到郧西县土门保麦峪河黑沟口(即现在的郧西县土门镇麦峪河村)。 200多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成几百人的大家族。
解缙为李氏家谱作序
       这套《李氏家谱》共四卷,系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编纂,总体保存完好,暂寄存在市档案馆。
       解缙(1369-1415年),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等,说明这本家谱价值之大,规格之高。
       解缙在书中也写到:李之先祖于唐太宗之第五子恪,封郁林王。子姓蕃衍盛大,蔓延四海,名卿贤大夫代有其人。历五季之衰而始迁于大江之右,郡曰南康,邑曰建昌,里曰磨刀。而磨刀之李实郁林天演之派,衣冠文物,科第簪缨,世为修水之冠。至元丙子,宗族长幼,悉遭涂炭,而向之所为家谱者,俱陨弃而勿存,唯中正之祖父珍惜宝藏,幸存而未泯。他日西平中武王之后裔欲以谱牒相稽,必以中正之传为得其实耳。解缙在书中还批评说,有些人“以他人氏族之尊显,附会攀援以自登于版籍。”
专家认为,该家谱编制严谨,为后人对家族的考证及查阅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十堰房县况氏来源
十堰房县况氏来源我族从明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家族兴旺的顶峰时代在明朝中期延至清初。详细族史都以石碑记下立于祖祠之内。因半个世纪以来,全部失散。加之前辈们相继去世,造成族史就失传了。前辈们以房陵州况氏族内起源多有不同传说,但大同小异。据说很早以前况氏二兄弟从黄州(现在湖北的黄岗)来到荒无人烟的房陵州(又传说祖先是陕西鸭儿畈人,也有说是四川人,我们始祖到底来於何地现一时不能考究,待后人再慢慢寻根)。由于山高路险,道路艰难,便赶着两头毛驴从均州来到现在高枧大里沟落脚定居。并起名“带驴沟”。人去世后多安葬在赶池沟。因为此地山势走向靠北向南,东西两山相对应中间平地一小脊梁,前面开阔临水有远山,东西两山呼应,近看象一把圈椅,远看象一艘船,尤其是大雾天的早晨中间脊梁时隐时现一艘船在大海里航行。大清嘉庆拾肆年(公元1810年)前辈们把祖先况必宁的碑安立在船行地。该沟的前方有一小山凹,故称“赶池沟”。...
· 为完成父亲遗愿,十堰靳氏小伙4年来寻访家族来源,重修族谱
郧阳籍著名外交家罗开富得知靳小锋(右)寻根问祖的事情后题字“吾靳自强”,鼓励他坚持做下去。在十堰,靳(读作:jìn)氏并不是一个稀少的姓,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姓靳的有1000多人。但是,全市有多少个靳氏的群居地,十堰的靳氏从何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4年来,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37岁的靳小锋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答案,并整理出了10多万字的寻访资料。要做十堰靳氏修谱第一人从上小学的那一天开始,靳小锋就觉得自己的姓氏很怪异:别人都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而他也总爱把自己的姓氏写成“金”或者“斤”,为此挨了父亲不少吵。高中未毕业,靳小锋走进军营后更是惊讶:几千人的部队,就他一个人姓靳,“靳真是个稀罕的姓”。直到退役后,仍有战友念错他的名字。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靳小锋对自己的姓氏很感兴趣。他还记得,他曾在爷爷的柜子中翻出一本谱牒,上面用繁体字写着辈谱派语。在爷爷的教导下,他对族谱有了一个大概了解,对靳...
· 铙来源,铙氏家谱源流
为繁荣本姓家谱流文化,欢迎向本姓氏网站家谱源流版投稿本姓氏来源、本姓氏家谱、本姓氏迁徙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此家谱源流版投稿姓氏来源相关知识: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的,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落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有名,却没有氏。古时候也有法律规定: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而同“姓”的男女则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 伏来源,伏氏家谱源流
为繁荣本姓家谱流文化,欢迎向本姓氏网站家谱源流版投稿本姓氏来源、本姓氏家谱、本姓氏迁徙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此家谱源流版投稿姓氏来源相关知识: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的,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落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有名,却没有氏。古时候也有法律规定: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而同“姓”的男女则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 冉来源,冉氏家谱源流
为繁荣本姓家谱流文化,欢迎向本姓氏网站家谱源流版投稿本姓氏来源、本姓氏家谱、本姓氏迁徙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此家谱源流版投稿姓氏来源相关知识: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的,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落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平民则只有姓、有名,却没有氏。古时候也有法律规定: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而同“姓”的男女则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