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中待开发的艺术瑰宝——姓氏文化
追根溯源中待开发的艺术瑰宝——姓氏文化, 这些年来,镇江在姓氏文化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编写
这些年来,镇江在姓氏文化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编写了《丹徒诸氏述略》、《丹阳家谱提要》等一批论著,修复了儒里朱氏祠堂、葛村解氏宗祠等一批姓氏文化遗存和市区陆小波故居、大港赵伯先故居、黄墟冷御秋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但总的来说,还远远不够,有待深度开发。
镇江姓氏的数字“家底”
据统计,在我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姓氏10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是单姓,复姓只有10多个。另据专家介绍,目前全国还在使用的姓氏为3000多个(不含少数民族使用的汉译姓),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姓氏在镇江找得到,可见镇江姓氏资源之丰富。
镇江姓氏虽多,人口却主要集中在少数姓氏中,据统计,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镇江姓氏有200多个,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姓氏有60多个,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镇江姓氏有4个。在所有镇江姓氏中,排名前五十的大姓为:王、张、陈、朱、李、刘、吴、徐、周、杨、孙、赵、蒋、黄、丁、胡、戴、许、马、潘、唐、殷、郭、蔡、何、袁、夏、陆、姚、高、汤、曹、魏、钱、谢、姜、严、顾、沈、束、施、史、韦、孔、郑、毛、葛、田、倪、薛,这50个大姓的人数约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
与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两相比较可以发现,除个别姓氏外,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姓在镇江也分布较多,全国四百个大姓在镇江均有分布。同时,镇江姓氏又有自身的分布特点,如朱姓在全国姓氏排第14位,在镇江姓氏中却排第4位;殷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126位,在镇江姓氏中排第22位;汤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101位,在镇江姓氏中排第31位;束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385位,在镇江姓氏中排第40位;巫姓在全国姓氏中排第239位,在镇江姓氏中排第54位;贡姓、郦姓不在全国四百大姓之列,在镇江姓氏中却分别排名第52位、第81位。
镇江还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姓氏,如新区的环姓,丹徒的基姓、神姓,丹阳的贡姓、杭姓、景姓、荆姓、郦姓、偶姓、束姓、眭姓,句容的笪姓、经姓、巫姓,扬中的奚姓等,这些姓氏在陈明远、汪宗虎编著的《中国姓氏大全》中,有的被列为较罕见姓,但在镇江却并不鲜见。
镇江是一些姓氏的发源地或发祥地
镇江不仅姓氏文化资源丰富,还是一些姓氏的发源地或发祥地,与镇江有密切关系的姓氏则有更多,兹举几例:
吴姓:吴姓是全国第八大姓,全国将近2700万人姓吴;吴姓是镇江第七大姓,全市将近8万人姓吴。据袁义达、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吴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来自姬姓,公元前473年,姬姓所立的吴国为越所灭,吴国子孙遂以吴为氏。镇江是吴国最初立国处,今大港滨江山脉上分布着一系列吴国王室贵族墓,其中就包括出土稀世国宝宜侯夨(音zè)簋的烟墩山宜侯墓、吴王余昧墓(位于大港北山顶)。丹阳有吴姓始祖之一、因三让王位而被后世誉为“至德”的延陵季子庙。镇江作为吴姓的发祥地之一,当无疑义。
荆姓:丹阳荆姓为世家大族,明清两代科举考中进士者不乏其人。据荆氏家谱记载,丹阳荆姓出自汉高祖刘邦堂兄刘贾的次子刘武。西汉初年,开国有功的刘贾受封为荆王,领有属地延陵等江南23城,淮南王黥布作乱时,刘贾带兵征讨战败身亡。吕后专权时排斥刘氏王亲,刘贾长子刘文因惊忧而逝,次子刘武逃脱后迁于曲阿(今丹阳),为纪念父王之封号,同时逃避仇家追杀,易刘姓为荆,成为丹阳荆姓始祖,后世枝繁叶茂,散居于丹阳大小20多个村庄,总人数超过6000人。《中华姓氏大辞典》记录了荆姓的三支来源,丹阳荆姓来源未见收录,也可以算是一个补充吧。
团姓:《中国姓氏大全》将团姓列为较罕见姓,却是百分之百源自镇江的一个姓氏。据陈道瑾、薛渭涛编著的《江苏历代医人志》记载,南宋朱蒙如,官团练副使,因忤权相贾似道,弃官归隐镇江,以官为姓,为团姓始祖。
庆姓:庆姓源自齐桓公之孙庆克,庆克子庆封,齐景公时为左相,景公不满庆氏骄横,乃与诸族共攻庆氏。庆封仓皇出逃,先奔鲁,公元前545年又逃到了吴国,吴国国王余祭把他安置在吴楚交界的朱方(即今镇江),庆封在这里聚族而居,财富甚至超过了在齐国担任左相的时候。可惜庆封在朱方的好日子不长,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会盟诸侯,讨伐庆封,攻破朱方,庆封被缚,族人被杀。庆封在朱方(今镇江)居住的时间虽然不太长,却是庆姓发展史上不容回避的一段历史。
贺姓:贺姓与庆姓其实是同一个来源,都源自庆克,上面提到楚国围攻朱方,庆封被缚,族人被杀,其中有逃脱的庆封族人散居四方,至东汉安帝时,为避安帝父亲刘庆之讳,庆封后裔庆纯改为贺姓,追根溯源,贺姓还是出自庆克、庆封一支,与镇江同样有莫大的关系。事实上当时避讳“庆”字的决非庆纯一家,改姓贺姓的肯定还有很多。贺姓在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一百个大姓里排名第86位,全国将近280万人姓贺,而作为贺姓“老祖宗”的庆姓排名却在六百名之外,人数只有1万多。
镇江是许多姓氏、家族可供寻根的祖居地
镇江处于长江南岸,且位于大运河入江处,是北方移民迁往江南的重要登陆地,历史上是许多姓氏、家族的落脚地或集散中转地。一些迁入镇江的姓氏、家族繁衍若干世后又迁往外地,这使得镇江成为许多姓氏、家族有地可证、有谱可查、有亲可认甚至有墓可扫的祖居地,为什么这么认为?这还得从我国历代家谱的存佚说起,唐末五代之乱后,历代尚存的谱牒都化为灰烬,传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修的,明代家谱已经不多见,此前的基本没有。1000多年前,谱牒缺失就已经让宋人对祖上的情况了解不是很清楚,这也是今天存世的家谱,为何大都从宋代记起的原因。虽然有些家谱在追根溯源时,上溯到六朝隋唐时期,有的甚至从三皇五帝的世系排起,其实并不可信。今天的人们寻根,一般只能追溯到宋代,其中又集中于宋室南迁即靖康之乱以后。
王鹤鸣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收录了156个有迁移记录的镇江姓氏家谱,其中迁移时间明确在宋代的镇江姓氏有79个。同时,《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外地家谱中,包括了迁出地为镇江的80个姓氏,其中就包括自宋代迁来镇江的43个姓氏,即:蔡、曹、陈、丁、高、韩、胡、黄、季、李、凌、刘、毛、潘、彭、沈、石、孙、汤、陶、田、童、王、闻、吴、夏、徐、许、薛、严、杨、殷、尹、郁、袁、张、赵、郑、周、朱、诸葛、庄、宗,有的姓氏还有多个家族迁自镇江。对这43个姓氏上百个家族来说,因为谱牒散佚等原因,南渡以前的世系要么付之阙如,要么名讳不详、生卒失考,祖根地更是语焉不详,仅有“中原”、“关中”等宽泛的地理概念,或“泗州”、“海州”、“汴梁”等笼统的行政区划名称,镇江反而成了他们可供寻根的祖居地。比如,大港赵姓,始祖为宋太祖六世孙赵子褫,宋高宗南渡时移居大港,但大港赵氏家谱中的赵子褫墓志铭并未提及他南渡前的事迹,他的后裔寻根问祖,只能上溯到镇江为此。近年来每年都有外地的赵氏后裔来镇江寻根,祭扫祖墓,这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不光是宋代迁入镇江的姓氏、家族是这种情况,即便是宋以后迁入镇江的姓氏、家族,也可能因家谱记载不全等原因,使得镇江成为他们赖以寻根的祖居地。如大名鼎鼎的张玉书家族,祖上居“中州”洛阳,元末张四一迁来镇江,为迁镇始祖,自此以后的世系、墓葬等记载甚详,南迁前的情况则不清楚,张氏后人寻根谒祖,自然只能来镇江。据了解,多年前就有来自海外的张玉书后裔回镇寻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在等待中健身
每人每天都要在一种既不工作又不自由的状态中浪费时间,比如等待电话、等待约会、等待开会、等待吃饭、等待看病……。它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无限的焦躁、烦闷、无奈,以及无可估计的时间与精力的损失。其实,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健身来充实等待的时光。这种健身运动可排除因等待而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更可以放松身体,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妙笔生花首先紧握双拳,再慢慢尽量叉开手指。然后将手腕向左向右转动,向上向下尽量弯曲。最后,头颈正直,双膝前屈,使身体重心略为降低,自由地甩动双臂后,将双臂屈曲至胸前,使叉开五指的双手掌掌相对,并用力抵压,持续数秒钟后放开。如此重复多做几次,你就会觉得一切焦躁的情绪都会在双手的花样翻新中荡然无存。这样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手掌与手腕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力量。飞燕展翅在等待朋友共同就餐时,我们可以借助桌子,做些直立俯卧撑。离开桌子1米左右,俯身向前,用手撑住桌边,双手分开...
· 追根溯源,百家姓都是哪些姓氏发展来的?
深入了解姓氏的发展变化之后可以知道,姓氏是不断变化的,会逐渐消失,也会逐渐产生新的姓氏。在中华姓氏中有一些姓氏现在已经消失了,比如屠门、刕、饕餮等。而一些姓氏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了新的姓氏。比如丘姓演变成邱姓等。现在我们知道的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是我们认为的最早的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背景下。其实,还可以通过上古八大姓氏往上追溯,了解到百家姓最初的发展来源。跟着小谱来了解百家姓源头吧。图源网络我们现在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也就是炎帝、黄帝两位的后代。从炎黄子孙这个词汇中,我们就大致可以窥见中华姓氏的源头了。古代中国人民最开始是以族群的形态生存,姓氏也可以根据族群来划分。归纳中华姓氏,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三位祖先,即黄帝、炎帝、蚩尤。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此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 潘氏追根溯源
潘氏追根溯源潘氏来源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将其弟“季孙”,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称为潘氏。一支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潘氏是楚国的王公贵族。而在台湾,许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统、甚至无汉人血统。此因早期汉人称原住民为“番”,再转为“潘”的缘故。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号,据传说潘姓的由来,是有位潘大老,从唐山来台湾平番(因是传说,所以没有明确的时间与姓名)。但其军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后来相处久了,大家产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说你们也没有姓,不如就来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来。据说目前台北县石门乡老梅、苗栗、屏东、埔里与我们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缘而姓潘的。资料来源:潘:南北两大渊源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历史...
· 藏文化—医学艺术—芫根的药用价值得到开发利用
芫根,在藏语中称其为“妞妈”。长期以来由于它味甘清爽又富有一定营养成分,向来深受百姓的喜爱!炎炎夏日,人们居家外出总忘不了会备上一些“妞妈”用来解渴。甚至把它视为一种水果类东西,居住在郊区的村民也会把“妞妈”(芫根)拿到街市上去卖。虽是小摊生意,却也格外招揽顾客,还挺红火!雪域先民早就注意到的“妞妈”的药用价值。据藏医记截:芫根,其外形圆似萝卜,味甜,密实度高,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增氧、降血脂等诸多功能,对人体有着一定保健作用。为了印证这一理论,近日由科技厅高原生态研究所专门对此进行了一项药理实验。实验结果,令人心慰:首先从成分看,芫根富含极高的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及多种微生素多达20多种,均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从药理实验的结果看,它对抗缺氧、抗疲劳、降血脂,以及缓解水土不服等症状有极高调节补充作用;它的保健效果比起红景天来毫不逊色,红景天生长期四年,而芫根则是当年生;从生态环保角度...
· 娄氏追根溯源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文化,是炎黄子孙血缘联系的纽带,通过姓氏可以追寻到自己的族根,追访到自己的故乡。娄姓是古老的姓氏群体,目前全国有250余万人,按当今人口排序,在全国姓氏中居139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11%。娄姓分布很广,遍布全国各地,以河南、山东、山西、贵州、陕西、河北、湖南、台湾八省分布居多,尤其以河南省最多。追根溯源,娄姓起源于夏、商时代,姓氏源出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地名为姓。娄氏是大禹的后代,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儿子启建立夏朝,传至第五王少康。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把少康的后裔东楼公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遂为杞国。春秋时,杞国被迫东迁,后定居于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杞君有一支子孙封在娄邑(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遂以地名为姓,称娄姓。二是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匹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