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他说:“弘扬文化续族谱,牢记祖根不忘本”

2016-07-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7
转发:0
评论:0
他说:“弘扬文化续族谱,牢记祖根不忘本”,      在家族以外的人看来,或许提不起一点儿兴趣, 相比于史、志、传的源远流
       
    在家族以外的人看来,或许提不起一点儿兴趣, 相比于史、志、传的源远流长,家谱这种一姓一族的历史,也许普通而又平淡。但就在这种简简单单甚至像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中,鲜活的民间图景就此展开,让今天的人还能够藉此遥想祖先的生活。
 
     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今天家谱故事中讲述的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只是千百年来万千王氏家族大军中的一支,但是这个家谱的编写者对先人、家训的尊崇,都很好地展现了普通百姓对家谱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一个普通家族的缩影。
 
记载家族的“文化密码”
 
    陈寅恪曾经说过:“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义,始可与言吾国中古文化史也。”对家庭、家族的信仰,是中国人的精神特征,也是民族的文化特质。
 
     今年已经89岁的王昌元,读过4年小学,解放前放过牛,当过长工,战争期间抬过担架,抢救过伤员。当岁月爬满了76个格子时,他开始编写族谱,在追寻与恢复家谱的艰难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对于王昌元而言,家谱不仅是简单的“人口统计表”,还是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翻开《王氏族谱》,可见大量的“文化密码”:先祖创基业,从晋来海,二百春秋,朝出夕归,生息不止,忠厚传家,族风淳。后世得恩惠,人丁三百,氏族繁兴,营商农耕,历尽艰辛,诚信为本,承族德……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族史记录下来。”王昌元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总有记录过去的愿望,将三道沟王氏家族的来龙去脉理清,对后人有个交代,就是我修家谱的意义。”
 
    根据《王氏族谱》记载,海城王石镇大三道沟王氏的故事始于清嘉庆11年(公元1806年),13岁的王承贵离开家乡山西太原府太古县北洸村,跟随当时身为风水先生的叔叔王凤轩来到海城大三道沟,成为了海城王石镇大三道沟王氏家族的高祖。
 
     通过走访叔辈和族人,王昌元追忆了高祖及祖辈一百多年的经商历程,“17岁的王承贵经早先来到海城经商的堂兄介绍去了当时的山西会馆做打杂,由于为人忠厚诚实,有热心的晋商介绍他到合成永做学徒,凭着自己的精明强干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一点点积累,以致后来逐渐成为了当时在海城地区颇有名号忠义堂的掌柜,并且在大三道沟的家族里定下了‘忠义勇诚信德善智孝廉’的家训”。
 
承载悠远的孝思亲情
 
    即使有了新家谱,王昌元仍然仔细保留着一本80年代从族亲家里誊抄来的老家谱,他说,古代的人对家谱非常珍重,过去家里逃难、迁徙时,首先要带上家谱,为的是让后代不忘来路,不忘祖先。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必备,有家谱就有家训,有家训就有好的家风。正如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中所提到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早已超越了朱姓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王昌元看来,王氏家族的家训是高祖用多年的经商经验总结出的人生道理,包含着对后辈儿孙的护念与叮咛。这些家训,在今天仍是智者的忠告,例如继承祖德、忠效国家、孝敬父 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邻、智德为本、勤俭持家、尚书知礼等内容。在每一条祖训后,都有详细的解说。
 
      对于家族中族人,除了谱系记录之外,王昌元还对他们有专门的篇章记录其德行。“二叔王忠诚1911年生,93岁寿终。他的一生都是赶车为主,勤奋要强,干活利落,车马用具总是整理的井井有条,从不出差错……”“三叔王忠勤1915年生,现年92岁,身体还很硬朗,一生坚持经商,学一门独特手艺,加工糖酥火勺和各种面货,现在叫面点师,在庙宇岭开商号,善于交友……”王昌元说,能载入家谱的信息都是向上的、向善的,这对后人是一种激励:原来我有这样的祖先,我的祖先有这样的德行。
 
     诚如他在前言所写:“弘扬文化续族谱,牢记祖根不忘本”。
 
书写普通人的历史记忆
 
    王昌元决定编写家谱时,曾有不少人不理解,“一个普通人家,没出高官显贵,也不是名门望族,有啥可写的”。
 
     对于这种说法,王昌元并不认可。他认为,历史演变王朝更替,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难免遭遇颠沛流离,每个家族都经历了千百年的起起伏伏,盛衰转换,这本身就是传奇。王昌元说:“梳理祖辈的人生经历,从中找到可以传承的家风和家训,将这些家学家史家风家训,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就是我编写家谱的意义所在。”
 
    对于王昌元而言,编写家谱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最大的困难是资料残缺,全凭他自己去寻访和考证,其间的辛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他就在修纂家谱上花费了大把大把的精力,两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奔波在修家谱的路上。“我先要在村里挨家挨户进行入谱登记,收集资料,过程中不能出一丝差错。家族成员在外地的,除了电话、信件联络,有些我还得去拜访。当然,也有迁居离开,隔了好几代的家族成员,怎么都联络不上,这是最遗憾的。”
 
     尽管写得很辛苦,但王昌元觉得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我这本家谱整理出来后,让老王家后代对家人有了重新认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看完之后抹眼泪,他们教育年轻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
 
     一个家族,就是一本书。一个家族,就是一段历史。通过人口的不断繁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便成为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缩影。家谱正是一个家族发展脉络上的真实记录。
 
     如今,鞍山有很多像王昌元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正回望历史并书写历史。在他们的眼里,家谱是上行下效、从我做起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行走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安方先生为寻根问祖编写族谱弘扬家族文化
我从哪里来,我的祖辈是干什么的?估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问题,西安市民方先生就在做这件事,编写族谱寻根问祖,传承家训、习俗等族系文化。西安市民方先生祖籍蓝田县三里镇陈岩村,从他小时候,就听说祖上出了位举人,这位举人名叫方文华,光绪年间中举人36名,家里还一直保留着这位举人留下的一本册子,名叫《陕西乡试硃卷附本科贡卷光绪乙酉科》。这本册子其实是清代学子参加乡试的试卷,册子中除了方文华撰写的文章外,还记录了方文华始祖及父辈、子嗣等情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族谱。“我父亲据此萌生了编写族谱的想法。”方先生说,几年前他和父亲就开始着手编写族谱,前面的内容根据这本册子记录,后面的情况则根据爷爷和族里祖辈的口述进行记载,除了口述,方先生父子还查阅《蓝田县志》等资料,对村子里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考证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19日,方先生手里拿的已经是第八次修订的族谱,A4纸打了100多页。上面记载了蓝田县三里镇...
· 续谱联宗弘扬族谱文化是件功德之事
家谱,作为现代人接通祖先根脉的一种独特历史图籍,已在中国传承了三千多年。现代社会续修家谱一般一套家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谱名、谱序、谱例、行辈字派和世系图。谱序是写在家谱卷首的序文,重在讲清家里的历史和每次修谱的原因及重要性等;谱例,又称凡例,主要阐述家谱的编修原则和体例;行辈字派则是族内成员用以入名并区分辈分或排行的字。有些世家大族甚至还把家训、族训、名人事迹等也收到家谱中来,以此对后人起到教化的功用。家谱中最核心的内容还在于世系图和行传。翻开家谱,每个人最想了解的就是自己祖辈的姓名及世代传承情况,而世系图能给人以最直观的信息;行传则是家谱中对每个家族成员的记载。翻开家谱,我们不难看出在历次修编的过程中,浓墨重彩的往往是家族中的名人。因为家谱主要是彰显这个家族的光荣,因此对于家族现的政要官员、道德模范或是文化名人,往往都会形成小传,详细介绍他的生平,以为后世学习的表率。而对于平民百姓的...
· 弘扬根祖文化彰显琅琊风采
---建议山东临沂广泛联络海内外王氏宗亲重振望族家声血缘姓氏是连接民族的重要纽带,中国人自古就有认祖归宗的心态,寻根溯源,弘扬祖德,让宗族宗亲的门风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所以,根祖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富特色的内容,而琅琊望族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琅琊王氏,源远流长琅琊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许多姓氏从琅琊开宗立姓,中国五大姓之一的王姓的根,就在山东临沂。而琅琊临沂王氏始迁祖是王吉,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后裔目前遍布在海内外至少有六千万以上,约占王氏总人口的60%。王,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也是影响深远的姓氏之一。王氏得姓始祖为王子成父:讳森,周襄王九年戊寅生,即生于公元前643年,承父爵仕齐莱为成父,齐昭公十七年(前616)秋,北狄鄋瞒国(胞族兄弟四人: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率众侵宋,被宋败于长丘;入鲁,十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杀之狄首侨如,侵齐,城父...
· 粤东陈氏缅怀先祖,追根溯源不忘本
来自粤东四市的陈氏古巷孝思堂族亲代表们,2019年12月18日上午齐聚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潮州市古巷镇古巷一村-千年古寨-古巷象埔寨、在古巷陈氏家廟孝思堂,举行一年一度,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传统祭祖活动,缅怀先祖,追根溯源不忘本,让好家风,好族风代代传承。同时举行联谊会和书画艺术展及潮曲表演演唱会。不忘初心承祖德,牢记使命创辉煌!即刻扫码,参与陈氏家族话题讨论!
· 寻根认祖话族谱族谱文化源远流长
导读:我国传统的族谱文化源远流长。族谱即家谱,是以父系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得姓、地名、郡望、堂号、楹联、家训、家风、形成、世系、分支、分布、迁徙、开基、繁衍、发展、祠庙、人物、事迹、功名、艺文等内容,以特殊形式编撰出的家族史书。1988年,中国家谱学会与中国家谱资料中心在山西社会科学院成立后,民间编修族谱开始慢慢复苏,族谱帮助人们寻根认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今,信息化时代的修谱者,更应注重多方求证,溯本求源,力求科学、准确、完备,为扬弃传统文化做出贡献,更为走在“一带一路”上谋求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奉献一份力量——古时嘉应州山多田少、交通阻塞、经济落后,漂洋过海“卖猪仔”,过台湾、去东南亚的现象很普遍。据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梅州华侨及后裔便有200多万。清康熙二十二年“迁海复界”后,单单蕉岭去台的有34姓480多户,约占蕉岭原姓氏的73%。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数据显示,蕉岭籍台湾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