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澳门有位老人编写新家谱,15年来寻祖求源

2016-07-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2
转发:0
评论:0
澳门有位老人编写新家谱,15年来寻祖求源,   杨乃琛早在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新家谱”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现拟在澳门路社
      杨乃琛早在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新家谱”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现拟在澳门路社区成立家谱文化志愿者服务协会。近日,记者来到东海路10号杨乃琛的家中,听他讲述了他和“家谱文化”的不解情缘。 在澳门路社区,大家对于一本仿古装订的“新家谱”都不陌生,他的设计者便是家住澳门路社区东海路10号的杨乃琛。据了解,杨乃琛1947年出生在即墨市,1998年任职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
族谱网——澳门有位老人编写新家谱,15年来寻祖求源
    老家收获“古董”宝贝
    那是在2000年春节期间,杨乃琛和家人一起回即墨老家,家中老人从存放粮食的缸底取出《即墨杨氏族谱》和《即墨杨氏家乘》两本厚卷,交到杨乃琛的手中。这让他喜出望外,捧着这7册积了灰的“老古董”,杨乃琛便迫不及待地一页页阅读了起来。“衣冠肃整,容貌和怡,内不加食,外不加衣,为子孙者,敬保守之”老祖宗的训话仿佛就在耳边,由于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关系,杨乃琛意识到这两套本子意义非凡,便将家谱和家乘拿回家中研究。
    半夜起床记录灵感
    杨乃琛在研读这两件“宝贝”时,不禁计上心来:族谱记录家族世系,家乘则摘录祖辈遗留下的家风家训,这样翻阅麻烦,为何不把二者结合起来?这个点子一出,杨乃琛便投入到“新家谱”的研究工作中,从结构设计到实用性考量,都需要细细打磨。杨乃琛有时深夜将要入眠,也会突然起身下床,执笔飞速记录下转瞬即逝的灵感,就这样,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新家谱”的设计工作。杨乃琛考虑到,创立“新家谱”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便和街道、社区联系,一起推广“新家谱”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寻祖求源,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宗族是民族的基础,尊祖敬宗是国 家和谐发展的基石……”这是杨氏谱牒中最新修订后,杨乃琛做的序言节选。他说,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长伴一生的教育,他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的为人处世之道,为他的成长发展带来很大的裨益。
    母亲教导铭记在心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杨乃琛对这八个字有着独特的感受。“这是我们家的家训,也是让我受益终身的一句话。”回忆童年时期,杨乃琛感慨,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父亲在工厂做工,母亲一人在家照顾他们兄妹6人,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位瘦弱的女人。她凌晨两点背着地里的菜走60里路,为给孩子们换口粮食;13岁的杨乃琛从即墨来青岛读书的前夕,摇曳的烛光下,母亲握着他的手,“出门在外,遇事别计较,自己吃点亏不要紧,别让别人吃亏。”虽然母亲没念过书,但对于她的教导,杨乃琛总是铭记于心,母亲淳朴的言语中透露出高尚的品德,似一盏明灯,指引着杨乃琛在生活中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以身作则子女受益
   杨乃琛乐呵呵地说: 在孩子的教育上,杨乃琛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求富贵,不贪便宜,做人老实本分。”他对三个孩子常常念叨这条顺口溜。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以身作则的理念,让子女们受益匪浅,家庭和睦也让杨乃琛倍感欣慰。现在退休的杨乃琛也会到社区内做志愿者,常义务教授居民书画写字,还会免费为居民发放“新家谱”。澳门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爱萍称赞他积极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所宣扬的家训家风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退休老人编写白氏宗族家谱
俗话说,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退休之后,市民白福安致力于为家乡白村写村史、编写白氏家谱。4月20日,白福安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他历经几年走访编纂而成的《白村白氏家谱》。今年65岁的白福安家住新华区矿工路街道幸福街社区,老家在鲁山县辛集乡白村。自2006年从市委统战部退休后,他开始致力于编写村史、家谱。两年前,他经过大量走访,自费出了一本《我所知道的白村》,记述了白村的人物和故事(本报2009年11月曾作报道)。当时,白福安正在抢救性整理编写白氏家谱。他说,据有关墓志记载及老辈人述说,白村先祖是明朝洪武十三年由湖北省枣阳市白庙徐村迁来的,当时一同迁来的有白、徐、张三姓,系姑表兄弟三人。三家人建一村,白姓年长为兄,故定名为白家村,后演变为白村,繁衍生息至今。“先祖白家迁入鲁山建村已600多年,之前一直没有发现白村白门族谱。为使我们白氏家族在发展壮大中有史可鉴,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字记载,我决定建立族...
· 国内唯一花甲老人编写完成135米家谱
天津网讯城市快报记者张清即时播报在东丽区华明示范小城镇,一位花甲老人近日编写完成了135米的孙氏源流图家谱,这在国内尚属唯一。今年62岁的孙桂林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东丽人,与“家谱”结缘还要追溯到20多年前,从业余爱好到如痴如醉,从入门到精通,从收集到编书,这条路,孙大爷一走就是20年。在他的书房里,到处可见的是与姓氏起源、历史有关的书籍和卷宗,孙大爷对于这些如数家珍,一说起他的创作就喜笑颜开。孙大爷说他是春秋时期孙武子的第79代传人,而编写全球华人孙氏总谱在他看来更像是一种历史和家族的责任。在即将完成中华乐安孙氏总谱的编写工作之后,孙大爷已不仅仅满足于孙氏家谱的研究了,而是要扩展到千家万户,对此孙大爷内心充满着信心和期待。对于传统文化,孙大爷情有独钟,在他的心中,能够把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发扬一直是他的心愿,也是执着的追求。相关新闻
· 国内唯一花甲老人编写完成135米家谱
天津网讯城市快报记者张清即时播报在东丽区华明示范小城镇,一位花甲老人近日编写完成了135米的孙氏源流图家谱,这在国内尚属唯一。今年62岁的孙桂林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东丽人,与“家谱”结缘还要追溯到20多年前,从业余爱好到如痴如醉,从入门到精通,从收集到编书,这条路,孙大爷一走就是20年。在他的书房里,到处可见的是与姓氏起源、历史有关的书籍和卷宗,孙大爷对于这些如数家珍,一说起他的创作就喜笑颜开。孙大爷说他是春秋时期孙武子的第79代传人,而编写全球华人孙氏总谱在他看来更像是一种历史和家族的责任。在即将完成中华乐安孙氏总谱的编写工作之后,孙大爷已不仅仅满足于孙氏家谱的研究了,而是要扩展到千家万户,对此孙大爷内心充满着信心和期待。对于传统文化,孙大爷情有独钟,在他的心中,能够把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发扬一直是他的心愿,也是执着的追求。
· 象求公直系祖先探源
象求公直系祖先探源(1)岑融公为象求公直系远祖是如何确定的。有族亲问,因战乱迁徙,时间过了三百多年,如何知道岑融公就是象求公直系祖先?有一种记忆叫家族记忆,就是代代相传。如“我们是唐朝岑融公的后代”,这样的记忆,祖先要求代代相传牢记,传到岑道公时族人重修族谱,即把口传变成文字写入谱中,他们是毫不含糊的。这正好像万里长征,中间经过的许多地名都忘记了,但出发地的那个老家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一样。宗族相传的例子我们岑氏子孙就有不少。下面我举出一个更生动的事例。在我们进行族谱调查时发现多个这样的事例。其中间隔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便是桂东和桂东南的族亲。当我们到贵港市、桂平市等地查访时发现,当地岑姓族亲异口同声说他们是正叔公的子孙,说祖先是经珠矶巷入桂东定居。他们现修的族谱失记了自始迁祖以下多代,各分支从现在往上修谱多在15―22代不等。按广东二世祖岩贵房总谱中有一条谱文是这样写的:“旨乐岩贵公次子...
· 新编写的艾氏家谱
新编写的家谱发布者:艾显品原作者:艾篪兴采用以下的编纂框架结构摘要:盛世修谱,将近10年,方兴未艾。由于纯属民间自发行为,体例难以统一规范。民间谱牒文化研究组织缺乏权威,缺乏经费,难以开展研讨、培训等措施。因此,“敲锣卖糖,各敲一方”,各自为政,体例混乱。既要保存旧谱资...盛世修谱,将近10年,方兴未艾。由于纯属民间自发行为,体例难以统一规范。民间谱牒文化研究组织缺乏权威,缺乏经费,难以开展研讨、培训等措施。因此,“敲锣卖糖,各敲一方”,各自为政,体例混乱。既要保存旧谱资料不散失,又要自主创新续修新资料,就难免新旧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呈,框架结构不合理不科学。近见某谱,有称“新谱开篇”栏目者,将“先祖像赞”、“奉天敕命”、“祠堂记”、“祖墓田形”之类的旧谱资料纳入。“新”在何处?“开”的什么篇?有的将新修的世系、新修的世表列在“后记”之后,把宗谱“主体”当作“附录”,而将“附录”的道德规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