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挖掘家谱历史,踏遍寻找族谱的旅痕

2016-07-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5
转发:0
评论:0
挖掘家谱历史,踏遍寻找族谱的旅痕,历史是一座复合型富矿,家风是其中的一座金矿,经由一代代掘金者,历久弥新。   徐
历史是一座复合型富矿,家风是其中的一座金矿,经由一代代掘金者,历久弥新。
     徐天昱,就是这样一个掘金者,而且可以说走在了很多人前面,将徐氏家族家风、家训的传承,拓展成一个产业模式,以制作容纳现代元素的家谱、著述与家谱相关的论著,继承传统,让更多的人由点及面地认知到,更具时代特征的文化形式。
徐天昱1965年生于佳木斯,中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员,中国工笔画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学会理事。曾荣获省级书法教学先进个人、省级绘画教学指导教师、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作品多次获省、市级奖项,并载入《中华人名词典》,论文《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体会》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现任义工联合会义工学院副院长兼统筹部长、德鸿商学院院长。
族谱网——挖掘家谱历史,踏遍寻找族谱的旅痕
  今年7月初,在由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会、世界华人国际演艺总会、世界华人联盟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高峰发展论坛暨2016中国梦炎黄情世界华人文化传承颁奖盛典上,徐天昱以其在家谱制作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果,获特别贡献奖,其在家谱制作方向的论文《有座金矿,不该淹没在荒草丛中》受到专家评审组的高度重视,获本次高峰论坛成就成果展金奖。
        徐天昱,七位特别贡献奖得主中唯一的女性。据悉,也是目前东北地区取得该项荣誉的唯一的女性。这是一项殊荣,而在很多人眼里,平时的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第九中学美术教师。其实,更多的时候,她还是义工联合会义工学院的副院长,中华姓氏研究鼎承家谱制作工作室的创始人兼CEO。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徐天昱主修的第一卷家谱是徐氏家谱,在家谱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陈述:“翻开父亲生前亲自校正修补,由我带领徐氏宗亲团队,历经两年多时间完成的徐氏家谱宗谱族谱基础手稿,搜索父爱无疆的汗痕心径,拣拾饱蘸亲情胞谊的一枝一叶,任泪水恣意横流打湿案前兰花玉竹笔墨丹青。数度捧起徐氏家谱宗谱族谱,品味家风家训宗祠宗谱,倍觉家父生前做人做事的三点教诲彻骨入髓,久久绕梁,随风不去——一要有志向;二要有知识;三要有恒心。有志,不为;有识,学问无尽,不能以一自足;有恒心,就没有不成之事。从小趣爱书法绘画,乐读诗书历史,喜寻名人名家踪迹,后又两年专修徐氏家谱宗谱族谱,五年善修一些成功志友贤明之士家谱宗谱族谱的旅痕,皆缘于老父传承给我的‘徐氏之魂’:‘爱国守法,睦族敬宗,仁爱为本,耕读传家,格物致知,奋发有为。’”
对于家训,徐天昱有着这样一番阐释:
  “爱国守法,睦族敬宗”为家训开宗明义,是对族民的首先要求,也是诸多家族的共同训教。
  “仁爱为本,耕读传家”为徐氏家训的核心,有其特定的内涵。“仁”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也是至今华夏各族人民推崇的传统道德,更是徐氏家族的祖德遗风。据史书和家谱记载,吾鼻祖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禹临终遗命传位伯益,伯益主动避让禹的儿子启;吾先祖偃王,广行仁义,去除刑争,朝拜者三十六国。穆王无道,联楚伐徐,偃王不允伤民,罢战休兵,北走彭城。这些最典型的大仁大爱,就是古代尧舜贤仁品格的延续和光大,亦是古徐国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有了完美的演绎。伯益让贤,早孔子学说一千多年;偃王爱民也早孔子近五百年。正是在古尧舜功德满天下的文化积淀和东夷古徐国文化“仁爱”的基础上,孔子广纳华夏其他文化,创立儒家学说。所谓仁,亲也;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人与人相互友爱;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义、礼、让、敏、智、忠、勇、恕、孝、悌等内容。爱,不仅爱人、人之间互爱,而且爱自然,崇尚自然法则,为之大爱。所以,把“仁爱”作为徐氏家族训规的根本,突出了徐氏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具有徐氏特色。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除生产技能的改变,耕稼农作,永远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主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逐步向现代化迈进。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而科学技术要靠教育。是否重视读书、崇尚科学文化,是衡量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所以,耕与读,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把它放在同等位置,作为传家族训是毋庸置疑的。
  “格物致知,奋发有为”,为家训的结束语。“格物致知”,是孔子在《大学》中的话,现已成为成语。格物,就是推究事物;致知,就是获得知识。人类就是要不断地认识世界、掌握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顺应自然法则。特别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更需要对复杂事物和纷繁世界的研究了解,以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打破墨守成规,充分激发创造性,奋发图强,科学利用宇宙资源,造福人类。对此,徐氏族民应肩挑重担,走在前列。
 
  采访过程中,徐天昱特地现场向记者解读由她手书的徐氏家训,在揣摩字里行间的家风传承时,一手得传著名书法家王乃勇先生的佳作,不得不被关注,经过多年潜心研习,渐有自家面目,笔法精当,笔力深厚,兼有清丽婉约,其风致与传古之融合间,历史感、时代感扑面而至。
 
  “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专修、善修家谱、宗谱、族谱的过程,对徐天昱而讲,是涅槃的过程。以史以谱为鉴,可知兴懂衰明径,醒脑明志多内蕴,少弯道快超车,实现传承的终端是继承。如下是徐氏如金的家规——一、尊先祖,孝父母,赡老幼;二、睦家庭,和社会,安乡邦;三、端身范,教子女,勤俭业;四、保生态,防污染,健肌体;五、敬师表,重读书,崇科学;六、守诚信,敦礼让,举公道;七、知荣耻,懂感恩,救灾困;八、绳祖武,铭训规,贵践行。
族谱网——挖掘家谱历史,踏遍寻找族谱的旅痕
  这赋予时代意义的家规以孝为本,阐述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等等,条条目目间,传统与当下紧密结合,特别是现代元素的融入,让其有了更深更为实际的效果与意义。
  如今,于知命之年的徐天昱更有使命感。第九中学校长张群对于徐天昱从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到家谱制作传承人,再到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换中,始终以第九中学教职员工的身份积极地投入到各项事业中给予极大的支持与肯定。
  传承家风家训,推广家谱制作。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徐氏家谱的范畴。
  自2013年,工作室成立后,这个由徐天昱主导的团队开始着手各姓氏家族系统脉络的研究与家谱制作,相继制作了12卷家谱。家谱的编修,对于宗族而言,历来都是重中之重,在编修过程中,更有一套严苛的标准。《泾川徐氏宗谱》中的“修谱十乐”文: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在制作工艺与制作形式上,徐天昱,有着“师古而不泥古”的态度与自己专业的构思。
  图画上采用手绘工笔人物,文字上,大多用楷体,兼之隶、行,样式主要有折页式与挂式两种,以传统书画为载体,融入现代元素,按照姓氏图腾、姓氏源流的不同,设计、绘制不同风格的家谱。以徐氏家谱为例,采用挂式,共列五代,上溯至明朝中期,经清初、民国至今,绘制100余个人物画像,以楷书敬录名讳,绘制家谱前后经谱名、祖先像、目录、修谱名目、谱序、谱论、姓氏源流、世系、传记历代名人、家法、家规、家训等20余个项目,共用3年时间,可见一卷家谱,在流程和工艺上,功夫之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家谱离国家民族梦想,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家庭需要珍惜,家风应该守护,家训家谱宗谱族谱的传承,让家风有了物质的承载,能让更多的家庭潜移默化地沐浴着家族文化传承的滋养。
  带着情感,带着理性,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一份责任,徐天昱沿着徐氏家族历史源头的隧道,潜进去,捋过来,知晓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辉煌和沧桑,更是钻研其中,触类旁通,对与家谱相关的历史、文化等,渐学渐精,整理出数目不少的文献资料,并计划出版相关专业书籍,更好地传播传统家谱文化。
2016年6月,徐天昱受邀参加在依兰筹建的中华万姓宗祠组委会,司职前期筹备,可以更广泛的接触家谱世系,在传承家风、推广传统文化的路上,徐天昱与德鸿商学院总经理冯兰女士(省中小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和义工学院范秀丽院长及全体成员一道踏实地走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族谱里寻找历史的宝藏
对于古代的历史,一般公认的要么是正史记载,而不起眼的老百姓的家谱族谱,其价值还可以挖掘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很多的历史在家谱里得到了印证或改变。“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有谱,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瑰宝。未来,将有一个大型的国家图书馆,可以收集世界各地的家谱,并对学者进行不同的研究。这是一项不朽的事业。”清朝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就曾经称赞家谱的历史价值。可以说家谱记录了一个家庭的荣辱兴衰,视角相对狭窄。在内容上,会有一定的夸张或粉饰。但是细细研究沈姓,韩姓任意姓的家谱,你就能在浩瀚的族谱中有所收获。不同于正统的史书和地方志的视角,家谱的记载更加的详细,对于历史来说是一种补充。在家谱里,不仅仅记录了家族成员的名字,也记载了其参与的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民俗,人员等领域都有一定的记载。很多不起眼的家谱有着非常多的历史数据。几十年来,许多历史谜团都从家谱中找到了答案。家谱里名不见经传的沈姓,韩姓小人物,从他们的视...
· 寻找家谱
大家好!我是安徽的霍云,祖籍河南,我们的家谱是:成、新、校、到我这里就没有辈份了,希望知道的和我联系,我爷爷堂弟的后辈在北京一乐团工作,70年代后去联系。
· 【家谱】寻找失落的栖息地
一次嘲讽,让兽医师开始跨界追求“忙得起坨坨。”电话中,王成一再向记者道歉。清明临近,全县各地找他指导续修家谱的人排成了长队。记者约下的采访时间,只能一拖再拖。让人惊讶的是,王成其实是筠连县畜牧局的高级畜牧师。一名兽医何时与修家谱扯上关系?事情从头说。现年40岁的王成是梓潼县石牛镇人,1989年被分配到筠连县畜牧局。因王成热衷兽医历史研究,1998年被县政府办公室借用,负责地方志编修工作。第二年,他回绵阳老家过春节,叔叔王作文兴致勃勃地跑来找他:“你在搞地方志,啥时候把我们的家谱也搞一下呢?”紧接着,又连珠号炮般向他抛出几个问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晓不晓得你是从哪来的?你的祖宗叫什么名字,他们的坟墓在什么地方?王成被问住了。他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痴迷历史,但关注的都是国史和方志,很少涉及家庭史,而后者恰恰是人类历史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登门请教叔叔,遗憾的是,不仅叔叔,...
· 老人踏遍全国,完成《宁氏家谱》编制
在营口,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叫宁长占,在历经重重困苦后,如今辽南《宁氏家谱》已经编纂完成,这位古稀老人几十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起,他就怀揣着时代的责任和族人的厚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费寻宗问祖的漫长征程。近50年间,为了修族谱,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宁长占,1944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他务过农、做过工、当过兵。“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我认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由这一个个姓氏穿起来的!”宁长占这样说。近50年间,为了修编宁氏族谱,他单枪匹马辗转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遍除、台湾以外的祖国各地。其中,三次大型南下、四次北上,南抵“天涯海角”,北达白山黑水,东临三江四海,西到大漠新疆,南北纵贯京广,东西横穿陇海,沿着祖先迁徙足迹,逐一实地考察,总行程10万余公里,被誉为宁氏寻宗万里行第一人。他走访过全国200多个市(县)区,数以千计的乡镇村屯,访问万余人次,拜访专家...
· 符氏宗族的历史痕迹
符氏宗族的历史痕迹中华民族源源流长,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两汉三国休……,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延变,也缔造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姓氏、人口众多的国家。原古时代的氏族始于母系,姓氏亦有此而起,故古老姓氏多以女字旁为记,如姬、姚、姒氏等等,不一而足,当氏族由母系过渡到父系,部落增加,姓氏增多,由原来的姓氏又衍变出更多的姓氏分支,符氏即为其中之一。符氏宗族的来源符氏族人已有多年的探究,考证出符氏宗支的几种来源,但哑柏符氏始自何支,尚待深究。史、网指出符氏因官得姓――公元前200多年的秦朝,秦孝公设立符官,并因与鲁倾公的关系,始安排顷公之孙姬雅担当此官,因为山东姬氏祖先败落,他始改新姓,遂以官姓符为己姓,符雅就成为符姓第一人,地点在咸阳。符雅后代两世均在四川做官(郡史),若干年后有一符氏官居河南洛阳,才有符氏迁徙河南之说,后迁它处。又经元、明、清时期的多次移民播迁,后又有迁至传国外者,所有这些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