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之孔姓的介绍及源流考证
姓氏文化之孔姓的介绍及源流考证, 孔姓:主要源于子姓,或以人名、祖名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后人以其名为
![族谱网——姓氏文化之孔姓的介绍及源流考证](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7/22100745o4sk.jpg)
孔姓:主要源于子姓,或以人名、祖名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后人以其名为姓;宋国大司马孔父嘉为孔姓的孔姓始祖。子姓。或以人名、祖名为姓。如春秋时郑国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郑穆公后人孔张的名为姓;卫国有出自古佶姓孔氏,为黄帝后裔,以祖字为姓;陈国有出自妫姓孔氏,以孔宁之名为姓,乃舜之后裔。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较多,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9%,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的0.21%左右。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地区。秦汉以后,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广东等地。三国两晋时,迁移到浙江、江西东南地区。唐宋时播散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进入台湾地区。孔子单传七代,四十八代孙孔端友,1128年南迁。
宋朝时期,孔姓大约有2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66.5%
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孔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苏、皖、鄂等地。
郡望堂号
郡望:鲁郡、京兆郡、河南郡、会稽郡等。
堂号:阕里堂、至圣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于阕里,是历史上的“大成至圣”。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东山振铎;
北海倾樽。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孔子,《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论语·八佾》:“上天将把孔子作为木铎(子民的导师)。”“木铎”,谓木舌铃。“振铎”,谓摇铃来警省群众,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
下联典指汉天文学家孔融,字文举,鲁国鲁县人,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又历任少府、大中大夫等。为人恃才负气,喜欢宾客,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我没有什么忧虑。”
东山世泽;
北海家声。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教化万民的孔子。
下联典指东汉孔融,曾任北海相,喜宾客,尝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五经撰疏;
两部鼓吹。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孔颖达,撰有《五经正义》。
下联典指南朝齐国的孔稚珪,文辞工丽诙奇,戏以蛙鸣为两部鼓吹。
洙源萃秀;
泰岳钟灵。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孔子,他的陵墓所在地孔林,在山东曲阜城北。位居泰山之南。洙水源出新泰东北。西至曲阜城东北,与泗水分流。此指孔林地灵人杰之意。
六言通用联
孔女甘同殉难;
丌氏曾受追封。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孔融被曹操诛,其七岁小子亦受害。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孔子娶丌官氏,至宋追封为郓国夫人。
七言通用联
千秋绝唱桃花扇;
万古奇文论语篇。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朝戏曲作家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云亭山人,山东省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原隐居于石门山中,康熙帝南巡经曲阜时,召他去讲经,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经十余年时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此后不久即罢官还乡。另有诗文集《湖海集》、《长留集》等。
下联典指孔子,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安富尊荣公府第;
文章礼乐圣人家。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孔府,在山东曲阜城内,为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住宅。
下联典指汉朝的孔仅、孔光、孔融,隋唐的孔颖达等历史名人。
弱翁钓珊瑚之树;
冲远列凌烟之班。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朝冀州人孔巢父,字弱翁,早年与李白、裴政等六人隐居于徂徕山,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历官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魏博宣慰使,劝藩镇田悦归顺朝廷。好学而善辩多智,文采似珊瑚钩明润。
下联典指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隋朝大业初年,任河内郡博士;至唐初,历官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形成唐朝义疏派,唐朝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贞观年间,图像绘于凌烟阁。
墨兰飞舞秀而劲;
思孟述贤博且精。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朝画家孔毓圻,孔子后裔,康熙丁未袭衍圣公。字钟在,号兰堂。墨兰飞麟,笔秀而劲,深得赵文敏之旨趣。
下联典指战国初哲学家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孙。“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子曾授业于他的门人,发挥其学说,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尊为“述贤”。著有《中庸》。
迎春不看东郊信;
贺岁同倾北海樽。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孔融事。
踏遍荒山犹未老;
历尽千辛更知甜。
此联为具有“九十年代的焦裕禄”之称孔繁森的诗句联。
其他通用联
莲潭水明,直同泗水;半屏山秀,俨如尼山。
——台湾省高雄市孔庙联。
该联以当地的莲潭水、半屏山与山东的泅水和孔子出生的尼山相比,来说明地灵人杰。语言不多,但自豪之情溢于笔端。
北海贤相,名家簪缨继世;东鲁圣人,嫡派道学开宗。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二十世孙。勤奋博学,官至北海(今山东昌乐)相,世称孔北海。有《孔北海集》。
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为儒家创始者。
泗水溯渊源,两字惟传诗礼;尼山留苗裔,千秋永享蒸尝。
此联为孔氏祠堂联。“泗水”,古代河流名,流经山东省曲阜;“尼山”在山东省南部,东麓有夫子洞,相传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尼山)祈祷,而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曲阜旧家风,诗礼相传,留得麟经昭万世;洞庭新庙貌,馨香以祝,绵延凤德永千秋。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幸问一龙,诗礼真传,自周鲁以来,理学名儒照青史;复敦三物,子孙纯嘏,迁秋浦而后,瓜绵椒衍遍红尘。
——安徽省东至县孔家村孔氏宗祠联
此联典指孔子向老子问礼事,孔子曾向弟子说:“我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高深奇妙,如龙那样变化不可测)邪!”下联“三物”,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秋浦”,河名,说这一枝孔氏的迁徙。
家谱文献
综述
孔姓,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曾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曾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各省
河北保定直录保定府新城县孔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珍藏。
孔氏祖庭广记,(元)孔元措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据木刻活字印本影印三册。
山东曲阜阙里孔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句容孔巷孔氏家谱十三卷,首一卷,(清)孔广沧等纂修,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孔传,先祖为孔端隐,始迁祖为孔瑄。
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考,(清)郑环纂修,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珍藏。
福建上杭闽杭孔氏家谱五卷,首一卷,(清)孔昭音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元]孔新。
浙江桐乡孔氏宗谱,清孔宪文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孔公窻。
江苏兴化孔氏支谱十二卷,清孔宪荣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孔承凤,始迁祖为孔宏贤。
孔子世家谱首一卷、初集六十二卷、二集三十四卷、三集十卷、四集二卷,民国孔德成、孔广彬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百五十三册。
湖南浏阳金淮孔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圣达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珍藏。
上海孔氏家乘资料,现代孔令谷纂录,1958~1974年间稿本。
浙江衢州南宗沟溪支派孔氏宗谱六卷,首一卷,(现代)孔繁嘉主修,2000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先祖为[清]孔兴濂,始迁祖为[清]孔毓均。
字辈排序
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第四十六~八十五代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明洪武年间定十字(第五十六~六十五代)字辈:“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定十字(第六十六~七十五代)字辈:“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第七十六~八十五代)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字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第五十六~一百零五代: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二十五字可续。
人口分布
从孔子至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孔氏宗族又传承了八十来代。孔子之后的数代,多次出现过单传情形,人口增长缓慢,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时期,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后裔竟然尚不足十户,外迁的数量极少。五代后梁时期,经历过“孔末乱孔”的劫难,族人存世更少。一直到了宋朝以后,孔氏在赵宋王朝的大力呵护下,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长,到清朝末年,仅四十三代孔仁玉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已经达到了数万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发展,外迁人口也得到极大扩散。
宋朝时期,孔姓大约有21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
从元代开始,孔氏族人就开始了向海外的迁徙。当时,元朝最高统治者为控制高丽,采取联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承懿公主远嫁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孔子裔孙、五十四代孔昭为公主所带侍从之一。到高丽后,孔昭得到高丽王重用,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一职),先后受封为桧原君、昌原君,死后葬于昌原。孔昭的后代在高丽累世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其长孙孔俯官至判尹,次孙孔德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门三代之中两人出任高丽朝的宰相。以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成为朝鲜南部的望族。由于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们遂以昌原为籍贯。
至明末清初之际,又入迁福建、广东、贵州、云南一带。清朝以后,孔姓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还远播海外,使孔姓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著名的大宗族。当今孔姓族人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吉林多此姓,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而孔姓“圣地”山东独占百分之六十。
高丽王朝皇帝崇奉儒学,对孔氏后裔屡予优待。高丽王国正宗十六年 (1792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命高丽国的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仿中国衍圣公之例封以世爵。
韩国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续到86代。他们的取名与中国国内的规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辈用字。在韩国还有专门的同宗茹人组织,叫作“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以表示不忘源出于中国的曲阜,在20世纪80年代曾组团专程赴曲阜祭祖,并在仰圣门(即曲阜城北门)外立碑纪念。另据1987年人口普查统计,韩国的孔姓族人为 17207户,72382人。东南亚各国,在清代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过去。至于日本及欧美等地的移居,则是在民国期间开始的。
到20世纪末,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孔氏族人。
姓氏名望人:孔子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孔姓历代名人194名,占总名人数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四位;孔姓的著名文学家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1%,排在并列第四十八位;孔姓的著名医学家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四位;孔姓的著名美术家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排在并列第八十九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中华姓氏文化之“龙”姓的源流及分布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7/301435457jy4.jpg)
龙姓为古老的姓氏,这个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在中国古代中,许多龙氏族民曾经在推动历史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且现在有少数的人姓“龙”。源流一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出自赢姓,楚青铜器中有龙赢,赢姓龙氏嫁女楚贵族。商代甲骨文中有龙方,为商方国。源流二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源流三出自虞舜时期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
· 姓氏文化之於姓由来的介绍及发展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7/23111549982q.jpg)
於姓旧百家姓排名:193【姓氏源流】於(yū)姓源出有二:1、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於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於氏。通常认为,於则是於姓的始祖。2、出自有熊氏,以封地名为氏。黄帝的孙被封于商於(今河南省淅川)。其后以封地於为姓,遂为於氏。【得姓始祖】於则。中国人的祖先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已经懂得穿鞋子,当初发明和制作鞋子的人,就是现在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根据《世本》上记载,黄帝的臣子中有於则,开始发明和制作鞋子。於姓中国人的始祖於则被封于内乡,有一个於村,与商地近,就是史记上的楚、商於地,后代以於为氏,望族出于广陵、京兆。於氏始祖於则最初封于内乡,所在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而根据《世本》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子孙主要繁衍于广陵。望族居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一带。於氏后人尊於则为...
· 姓氏文化之焦姓概况、宗祠介绍及家规家训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7/23154429nqc2.jpg)
姓氏概况焦伯:神农氏的后裔焦姓的得姓始祖。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姓氏起源1、上古神农氏后裔,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为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所载,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3、系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许灵公(即姜宁,为春秋诸侯国许国君主:前581年─前547年)迁焦,其后以地名为氏。姓氏风范焦延寿:字赣,汉代梁地人,官小黄县令,颇有政绩。专攻《易经》...
· 姓氏文化之贺氏源流探究及历史名人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8/29172342wa3c.jpg)
贺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0位。源流一:出自姜姓,是为帝王名避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齐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庆封得意,自己享乐,纵欲酒色,把政权交给儿子庆舍,引起了朝野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把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室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源流二: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孝文汉化,迁都洛邑后,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复姓...
· 姓氏文化之稀有姓氏和姓源流分布
![](http://imgs1.zupu.cn/u/cms/www/201608/25160126o7u6.jpg)
和姓是我国的稀有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97位,在全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93位,人口约19.6万,国人口总数的0.01%左右。和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源流较为繁杂。其主要渊源如下:源自掌管天地四时的官位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源自军制官吏“和令”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