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复姓慕容来源于鲜卑族,称其为皇帝后裔
高要复姓慕容来源于鲜卑族,称其为皇帝后裔, 广东肇庆高要白土镇的幕村、大旗村、中岗村都密集分布着鲜卑族慕容氏。 说起“
广东肇庆高要白土镇的幕村、大旗村、中岗村都密集分布着鲜卑族慕容氏。
说起“慕容”姓氏,多数人都会立刻想起《天龙八部》的姑苏慕容世家,但在现实中,慕容氏是鲜卑族的,而且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经辽宁省社科院史学专家对广东高要当地清代墓碑的考证,证实高要复姓慕容的村民,是古代北方鲜卑族人的后代,为古代北三燕古国(前燕、后燕、北燕)的皇帝后裔,古燕国都城“龙城”在今辽宁朝阳。
在高要白土镇幕村,有一本世代相传的《慕容氏大宗族谱》,封面写着“封辽东公安北将军讳廆慕容”。
据有关资料和《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慕容氏的祖先鲜卑族人起源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草原地带。
高要白土镇慕容氏的始祖是三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落的首领莫护跋。三国时,莫护跋追随司马懿征讨在辽东地区割据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在荆城北部(今河北昌黎)建立部落联盟,并以“慕容”作为部落名称。他的曾曾孙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
广东高要《慕容氏大宗族谱》(现代),慕容遇益始修,慕容瑞湖续修,白粗布手写版。现被收藏在广东省高要市白土镇幕村村委会、三燕文化研究会的孟昭凯处。
在北魏中后期,魏献帝通过政策对鲜卑族进行逼迫,且鲜卑族的内部也发生了斗争,导致鲜卑族在中原的实力大大减弱,这就是其南迁的内在诱因。
明初时期朱元璋对曾经辅佐过他建立皇朝的慕容氏进行大规模的,导致大批鲜卑族慕容氏为了保全性命而大规模南迁,并更改姓氏,有的改姓慕或穆,有的改姓容。
六、七百年前,鲜卑族慕容氏在南迁过程中有一个分支祖先——慕容绍奕,选择扎根在远离中土的南方高要,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个与故乡风俗习惯、气候条件完全不同的这个地方呢?高要地势险要,物产富饶,是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重镇,且是一个接纳多民族的地区,在鲜卑族来前,已有客家、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在此居住。
另外, 幕村位于高要的中部,其地形是三面环山,前方为大片良田,背部有一出口通向各村,故很适合慕容氏在此繁衍生息。
据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分支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高要蛟塘镇金鸡村。族谱即以他为始祖,传至现在已有二十四世孙。
慕容绍奕去世后葬在村后的金鸡山。100多年后,其后代有人迁到白土镇幕村居住,后又有分支迁往该镇的大旗村。
目前,肇庆市的端州、广宁、怀集等地都有慕容氏人居住,但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要数高要白土镇,其中幕村、大旗村、中岗村三个村庄,共计六千多慕容姓的村民,仅在幕村里,就有3000余人姓慕容,大旗村也有2000多人姓慕容,成为国内唯一聚族而居、人口相对集中的鲜卑后裔。另外,在高要莲塘镇的波洞、石脚、马安镇的马安村也有慕容氏的后代,但人数不多。
慕容氏族人迁到白土镇幕村时,村中原有阎、梁、钟等姓氏。几十年后,慕容成了幕村的大姓,其它姓氏却逐渐减少。再后来,又有李、谭、陈姓人迁来幕村,与慕容氏和睦相处。
幕村的慕容氏人世代与汉人通婚、杂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汉化,没有保留任何具有民族特色的衣物、风俗习惯。连身份证填写的都是汉族。或许是民族遗传基因的原因,许多人仍然保持着北方古鲜卑人的体貌特征:高大、强悍、皮肤白晢、鼻梁高挺,头发微卷略黄。在他们身上,仍能找到当年鲜卑人的影子。
据晚清时期的《高要县志》记载,幕村的慕容氏在明清时只有数百人,晚清时也只有1000多人。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幕村人慕容宇中举,让幕村的《慕容氏大宗族谱》书写了耀眼的一笔。
鲜卑族慕容氏从起源、建国、至南迁、与他族通婚、改牧为务农,都是为了能让后人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即使过去千百年,他们身上流淌的依旧是鲜卑族的血液。
鲜卑族祖先给我们现代人作了一个大大的好榜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论各种族,都必须饮水思源、着眼发展、适应性强,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尔姓来源于复姓尔朱
“我姓哈尔滨的‘尔’,不知可称得上是稀有姓氏?”尔先生说,他老家是藁城市兴安镇织锦村的,村里有不少人姓尔,周边村里没有听说有姓尔的,他来到石家庄后所知道的姓尔的,也都是从他们老家出来的。对于尔姓的来历,尔先生听老人讲,古代皇帝赐姓时,其他的姓氏都赐完了,不知该赐个什么姓好,这时被赐姓的人摸了一下耳朵,就说那就姓“尔”吧。对此说法,尔先生认为那可能只是个笑话,并不是真正的来历。尔氏来源于复姓“尔朱”,是鲜卑(契胡族或羯族)的一支,因居于尔朱川,故以尔朱为姓氏。尔朱氏出过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尔朱荣。尔朱荣,字天宝,北魏北秀容(朔州南)人,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卒于长广王建明天年。在鲜卑拓跋氏的早期历史上,尔朱氏即为拓跋氏部下的酋帅,随拓跋氏征伐。魏孝明帝时,尔朱荣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等称号。在北魏后期政权中,尔朱荣因镇压人民起义被朝廷重用,后发动“河阴之变”,加速了北魏政权分化
· 晋的王朝——鲜卑慕容廆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在我国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东部,生活着一些少数民族,史称东胡,当时东胡很强大,匈奴人每年都要给东胡进贡。东胡对中原政权的入侵也令地处北部的燕国很是苦恼,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秦开卧底东胡,摸清了东胡的底细后逃回燕国,于公元前300年,带兵攻打东胡,东胡一直退却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今内蒙古通辽市)一带。秦开效法赵国,动员军民修建成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宁辽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防其侵扰。匈奴冒顿单于鸣镝弑父自立后,逐渐强大。冒顿单于带兵攻击东胡,东胡被击垮,分裂。退居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端)的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鲜卑山先不可考,大概在大兴安岭北部)的为鲜卑,此外还有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鲜卑又分化出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后鲜卑部的莫护跋,曹魏初年率领鲜卑部落进入辽西居住生活。后莫护跋跟随司马懿讨伐反叛的公...
· 鲜卑族封敕文
封敕文(?D466年),本姓是贲,鲜卑族,代郡人,前将军、冀青二州刺史封豆之孙[1-2],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封敕文初任中散大夫,后历任西部尚书、使持节、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开府、护西夷校尉、秦益二州刺史,封爵天水公,镇守上。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封敕文率军击败吐谷浑君主慕利延之侄拾归,俘获拾归的妻儿及其部众。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先后平定边住⒘夯帷⑼踉达等人的叛乱。太安四年(458年),南朝宋将军殷孝祖在清水东岸建造城池,封敕文奉命前往攻打,但遭宋军将领傅乾爱顽强抵抗,大败而回。天安元年(466年)五月,封敕文去世。本名封敕文所处时代南北朝民族族群鲜卑族去世时间466年籍贯代郡职业将领官职镇西将军、秦益二州刺史爵位天水公人物生平镇守上始光初年(424年),封敕文开始进入官场,初任中散大夫,后逐渐升至西部尚书。后来出朝担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开府,兼任护西夷校尉,秦、益二州...
· 鲜卑族的乜姓
汉化姓:鲜卑族人改汉姓。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一首领名叫费乜头,在后周政权为将,所属部下皆称费乜氏。在后周世宗柴荣元年(954年),沙陀族人的北汉神武皇帝刘旻(刘崇)趁后周太祖郭威去世之际,与辽国穆宗耶律·璟联手南攻后周,费乜头等率部在后周世宗柴荣指挥下与北汉军大战于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将北汉军与辽国联军击败。费乜头因功官升,并被周世宗赐汉姓“乜”。
· 鲜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东胡鲜卑族显于史书者,共五部: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它们先后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建立多个割据政权,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图最大,历时最久。当刘裕在长江流域代晋建宋时,就意味着黄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国行将谢幕,而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最后戛然收尾的胜利者,即为鲜卑族之拓跋部。拓跋部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到439年统一北方。肇基北朝,拉开了南北朝对峙的帷幕。立国长达一个半世纪(386年~534年),北方万里江山尽为其所有。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是鲜卑族拓跋部历史上的重大变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权,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这一民族善于吸收汉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使该民族脱胎换骨,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提升。当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每个民族都面临诸多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