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谈:少数民族谱牒的研究考证

2016-07-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25
转发:0
评论:0
族谱谈:少数民族谱牒的研究考证,      近年来,族谱研究愈来愈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取得累累硕果。随着研
      族谱网——少数民族谱牒的研究
     近年来,族谱研究愈来愈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取得累累硕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少数民族的族谱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之中。族谱(或家谱)作为中国民间最常见的传世文献,其本身是汉族传统宗族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家族或宗族记载自己历史的册籍。
      普通民众对族谱作用的朴素认识大体如此。至于生活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仿效”汉民修订族谱,情况就复杂得多。如果我们仅仅将其看作少数民族向汉族转变或汉化的标志,就未免失之于简单,因为这些民族很可能还有借用族谱这一形式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另外一面。从这点来说,族谱在反映民族心理和族群认同的问题上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族谱作为一种有关历史的文字记载,到了历史学家手里就不免要经受一番甄别和考据。史学家们要弄清其中究竟有几分真实,几分虚构,这几乎成为一个职业习惯。但是很久以来,对于这虚构,除了考证辨伪之后予以摒除之外,却多半不去推敲其中的社会意义。而当代人类学家和社会史学家等人文学者则正是在这种差异里,发掘出虚构之中所体现的某种现实作用。 
     或许使用“虚构”一词还不足以确切表达此类行为及其结果的内涵,黄宗智先生使用的“表述性现实”这一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表述性现实”是与“客观性现实”相对而言的,两者既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互相背离的。值得重视的是,在实际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表述性结构”往往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而研究者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表述与现实之间的“一致性”作为一个预先的假定来考虑。 
  清代东北即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三将军统辖的地区,在清中叶以前都以 八旗旗人为主要的居住者,而旗人则以满洲与汉军两部分为最大多数。如今可见的旗人家谱,也以这两种人留下的为数最多且最为研究者所推重。这当然也与蒙古八旗后裔如今多报蒙古族,因而往往被算到蒙古族内,而不被治满族史者所重视有关。 
东北的满洲旗人,分“新”、“陈”满洲二种,“新满洲”原是散处于黑龙江、松花江沿岸诸部落的人,清朝建立前后被陆续收编入旗。康熙十七年(1678),曾将新满洲副都统衔布克头、扎努喀三十一佐领管下人丁,连眷属共一万余口,俱发往盛京,各随各牛录管理当差,为盛京新满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陈满洲,则大多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前后为充实根本,从北京调遣回东北的八旗官兵。引人注目的是,其族谱对自己家族的源出,几乎都记为“长白山”。  
这些宗谱所出,有“陈满洲”,也有“新满洲”,其氏族有著姓,亦有稀姓,然自称发源地为“长白山”则是共同的。与此相对照的是,笔者于2000年两度前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调查时所见的“新满洲”后裔,也同样将自己的发源地说成是长白山。如昂昂溪水师营《徐氏家谱》载:“我徐姓原籍内地,寄居吉林长白山宁古塔,后迁入盛京,由此始任进貂之差,斯时蒙天聪皇上特旨派我先始祖为新满洲(即汉人后归者)陶姓之总户长,同时又奉饬旨任我先始祖为新满洲各旗总进貂皮之领袖……。”再如,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村孟氏保留的满文家谱亦称,该氏系200年前加入八旗,再从长白山迁移此地。
  有人曾对上述宗谱一一作过认真辨误,如指出索绰罗氏属海西女真人,先世随海西女真数次迁徙,后居于辉发河流域;扈什哈理氏为瓜尔察(卦勒察)地方女真人,而瓜尔察属于东海女真,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等等。考证者同时也分析了产生这种误记现象的原因,认为由于清皇族在其撰修的《玉牒》中将爱新觉罗氏的祖居地定在素有神山之誉的长白山,于是各氏族的谱书也争相效仿;并提到,在满族的历次修谱高潮中,谱书中关于源流部分的抄袭都十分严重。
所谓爱新觉罗氏的肇兴之地在长白山东南的鄂谟辉鄂多理城之说,可见《满洲实录》。康熙十六年(1677),圣祖派遣内大臣觉罗武默纳寻找长白山,其谕曰:“长白山乃祖宗发祥之地,今无确知之人,尔等前赴镇守乌喇将军处,选熟识路径者导往,详视明白,以便酌行祀礼。”既称“今无确知之人”,可见连皇帝都不知其确切位置,直至清朝建国几十年后才着手寻找,并于武默纳等人找到此山后才将其册封为神山。由此看来,爱新觉罗氏始祖究竟发祥于何处,此长白山是否就是彼长白山,从历史的真实性来说,很令人怀疑。但在这里,真假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这样一座作为精神象征的神山存在而且广为族人相信,就已经足够了。 
虽然北方诸族都有牢记自己族源和氏族并将其口耳相传的习惯,但满族诸部对自己部落源流和氏族的记忆,与其说是沿袭了这种传统,倒不如说是受了清朝钦定的影响。雍正十三年(1735),刚刚即位的乾隆帝即下诏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历时九年方告编成,辑录了爱新觉罗家族以外的满洲、蒙古和汉军旗人的姓氏与源流。值得注意的是,该谱在叙述这些部族的源流时,几乎都从归附清(后金)国的时间算起而很少再向前追溯。显然,该谱并非建立在采撷诸部传乘的基础之上,而是由清朝官方刻意制造的结果。
 寻找并诏封长白神山并制造始祖的创世神话,钦定以努尔哈赤崛起为开始的通谱,这是清朝统治者为构建满族民族共同体而采取的两个最关键的步骤,也成为这个民族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志。它对于满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满族诸谱之所以一以概之地将本支先世的原始居住地溯记到长白山,正是这个民族形成之后具有认同心理的表现。分享共同的世系说法是一个民族之形成为民族的最基本概念,而共同的世系又往往通过宣称具有共同的出生地而得到加强,即使这种说法是虚构的,该民族的人也坚信不疑。 
  将自己的出生地追溯到长白山第某某道沟的说法,在满族中非常普遍。笔者之一从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旗人后裔所出示的新编族谱中,看到有其始祖来自长白山第某道沟的记载;在山西右玉所见的一份茔图中,也见到有该家族为“天潢贵胄、长白裔枝”的字样;河北雄县北营驻防旗人的后裔也都相信祖先是来自长白山第某道沟。尤有意味的是,在笔者1990年曾前往调查的福建省长乐县琴江村,清代八旗水师营兵丁的墓碑上也无不刻有来自长白山某某道沟的文字(这些墓碑都是陈年旧物而非“文革”后为改变民族成份所造)。
   须知,这些水师营兵丁都是汉军旗人,到琴江已200余年,仍然聚族而居,极少与当地人通婚,使用一种与福建方言不同的独特的北方方言。“文革”结束后,他们集体要求将民族成份由原先的汉族改为满族,并得到福建省民委的正式批准。这些人在清代已经“满化”,此后又一度加入汉族群体,却始终与汉族“融而未合”。
“溯本求源”和“辨别亲疏”可以说是族谱的两大重要功能:“夫树有本而水有源,人为万物之灵岂可不知其本源也”;“子弟繁昌愈系愈远,户族众多散处散居,若不设法调查编著谱书,叙定辈次,则年代久远亲疏莫辨,豆箕相煎视如路人”。
据《族谱》所载人物的活动年代推算,衙口乡的粘氏一支,其20世祖的生活年代应在雍正前后,则开始修谱的第13世应生活在明代。闽地(尤其闽南)宗法势力强盛,清朝史料多有记载,如:“闽俗刁悍,殴官械斗,相习成风”;“族大丁繁之家往往恃其人力强盛,欺压单寒,偶因细故微嫌,辄聚众逞凶,目无宪典。漳、泉大率如此”。在这种环境之下,外来人户唯有聚居一处,借用当地汉族宗法宗族的一套制度以保护自己。子息繁盛者日久亦成大族,即如粘氏。 
粘氏宗族已具有汉族典型的宗法宗族制的一切特征,诸如聚族而居且规模大、时间久、分布广,有清晰的房分支系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有作为宗族标志的宗祠,祠内有一套从事宗族事物管理的组织机构,有族长,有祠堂的公共财产如祭田,每年收取租金供祭祀之用,有延续至今的族谱和完备的修谱规定等等。但无论他们的家族形态乃至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与当地汉族已融合到何种程度,从民族意识上看,他们都宁肯加入满族而不肯与汉族认同,甚至公然打出“女真满族大金宗室”的旗号。 
由此可证,粘氏在恢复少数民族身份之前曾经长期被视为汉族。汉族中修谱之举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大量传世成果,于是粘氏谱牒的修纂与“敬宗收族”之发达,也很容易被看作是“汉化”的重要标识。正是这种心理因素,使得他们能在数百年间“汉而不化”,“融而不合”,最终凭借族谱这个“典”而回归满族。 
总之,如果从人类学的“土著的观点”来重新审察所谓“汉化”的内涵,就可以把对某些汉族文化特质的借用与某一族群的“汉化”明确区别开来。由此也可看到,一些被人们以为是“汉化”的现象,其实仅仅是“非汉”族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采取的应对措施。这里包括族谱的编修以及饮食、婚姻、丧葬等习俗的改变。这种外表的变化并不说明他们内心就一定有改变自己原来的民族意识以及认同汉族和儒家文化的意愿。
族谱在成为历史学家进行历史研究的材料之前,本身已经是一部包含对本族过去经历的解释与看法的“历史叙述”。无论这种叙述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实质上都是编纂者的族群历史意识的“忠实”反映。
保留对于族谱记载内容真伪程度的判定,而将其内容重新理解为带引号的“事实”,并力图去解明记录了这些族谱的编纂者的意识结构,以及存在于他们背后的社会性与文化性规范,这比一味纠缠族谱的真实性要有意义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广东岑氏族史族谱研究考证
广东岑氏始祖正叔公、广西岑氏始祖仲叔公的第五代第六代孙同时在南宋末为官族史族谱研究考证之十二广东化州、岑汉茂二0一三年八月根据所在《地方史志》和《岑氏族谱》记载,正叔公和仲叔公第五、第六代子孙同时在南宋末年做官,资料对照如下:(一)广东岑氏始祖正叔公第五、六代孙岑永昌、岑振孙(岩贵系):第五代孙岑永昌:仕南宋,任广南西路高化雷琼四府镇抚使,退休落居化州府龙首地。第六代孙岑振孙:永昌公子,仕南宋,任广南西路高化雷琼四府同知。(二)广西岑氏始祖仲叔公第五、六代孙岑英、岑毅、岑雄:第五代孙岑英:袭父职、宋授沿边溪洞军民安抚使。卒祀思恩府名宦祠。第六代孙岑毅:岑英长子。任融、宜、钦三州总管。岑雄:岑英次子。袭父职(宋)。后在元朝初期以讨交趾有功,敕授武略将军。以上记载说明:正叔、仲叔的第五、六代孙同时在南宋为官,而且第六代孙有人延至元朝初期守边有功,授元朝武略将军,证明两始祖的第六代孙共同经历了宋...
· 谱牒考究:浅论族谱的收藏和研究
族谱亦称家乘或宗谱,是现今藏书文化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一般它可以分为民间私藏和国家公藏(图书馆、档案馆、文博馆等文化机构收藏)两部分。私藏分散,且乡民不肯轻易示人,故谱喋的研究利用主要有赖公藏。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存在着严重抹煞或低估族谱历史价值的倾向。正确地认识族谱和它的收藏研究价值,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其一,社会意义与教化功能。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寻根问祖”意识,俗话说“落叶归根”、“故土难忘”,族谱便是每个人的“根”,谱里有中国人难解的“乡土情结”和“先祖情结”。台湾粘氏是金代女真族大将完颜的后裔,但一向没有族谱。民国时他们就千里迢迢,不辞艰辛,不惜重金返籍求谱。族谱对海外游子的凝聚力可谓大矣!它能激励人们爱乡爱国之情,让人感受先人佳言爵行的熏陶,增进眷恋敬仰之情。族谱中贯注着礼义精神,乖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如江西萍乡上栗有部新谱的家训是“把...
· 谈谱牒及谱牒文化
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
· 包姓研究考证
①《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包牺氏后有包氏。”包牺亦作“庖牺”。音fúxī。其后或以“包”为氏,当亦音变为bāo。②郑樵注云:“楚大夫申包胥后,以字为氏。”申包胥,楚公族大夫,姓公孙,封於申,故号申包胥。③或为鲍姓所改。“丹阳包氏,本鲍氏,避王莽乱改包。”见《姓氏考略》。丹阳即今江苏镇江。丹阳包氏之先为泰山(即今山东泰安东南)鲍姓,南迁,改氏。④或为俞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宋番部俞龙琦率属来降,自言闻包待制(按:即指传说中的包公)为朝廷忠臣,乞赐姓包,上从之。”⑤或为满族乌雅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⑥蒙古族包姓或为博尔济吉特氏所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姓,乃元代皇家姓氏。后或取博尔济吉特氏之首音谐“包”而为单姓。
· 薛姓研究考证
据《吴录》所载,战国时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为薛姓。《北齐书》记载:“薛(王叔),字昙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朝姓氏史学家林宝的《元和姓纂》,该书对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史籍《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参考了史籍《元和姓纂》,其《薛氏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氏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35]薛氏图腾图解:薛字左下方又作自,以师耜,是炎帝族吕、莒族设立司天表而成为一方国酋长的支裔,所以由扶木、吕、天竿、黄河河道为复合图腾。[36]宗族特征1.薛姓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姓氏。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乃至薛家媳妇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