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探姓氏源流,看“中国姓”流传于各国

2016-07-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07
转发:0
评论:0
探姓氏源流,看“中国姓”流传于各国,    中国文字记载的已逾数千年,而日本仅一百多年,西欧也不足千年。这是世界上最

       中国文字记载的已逾数千年,而日本仅一百多年,西欧也不足千年。这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聪慧、贤善、向往和平、乐意与人为友的民族。本文试从姓氏探源的角度,了解一下周边国家与中华民族之间是否有某种渊源,以期对今后邻邦关系的改善有某些裨益。

探姓氏源流,看“中国姓”流传于各国

  中日之间

  一、琉球尚氏明皇所赐

  如今日本的冲绳县,早在十四至十九世纪称琉球国,属我国明、清时的附属国。1350年时的琉球国,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举为中山王。明永乐(公元1403-1425年)皇帝赐琉球王姓尚(中国自古有国王或皇帝对所属诸侯国王或有功将领、大臣赐姓的习惯),史称“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清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会接受来自明或清皇帝的册封。自他们获得赐尚氏之后,琉球人才结束了有名无姓的历史

明成化五年,(1469年)琉球内乱。1471年,明朝册封原宫廷管财务官员内间金丸(又名金圆)为王,改名为尚圆,是为“第二尚氏王朝”。为维明盛威,大明神宗皇帝劝勉尚氏以善兴国,特赞誉琉球“守礼之邦”。并亲题匾额“中山世土”。

 二、琉球蔡姓声名显赫

明初,福建泉州府,今南安县人蔡崇(宋代鼎甲、端明殿大学士蔡襄的后裔)等人奉命迁居琉球,后世子孙中有名蔡让(一说蔡禧)在琉球第一尚氏王朝中任通事(如现在的翻译官)。他有一女蔡亚佳度,1443年生于琉球国久米村(现冲绳那霸市),逝于1493(一说1591)年,至今深受冲绳和国内福建蔡姓赞许。她年轻守寡,谨遵汉人传统女性之德,拒绝再嫁,被视为“贞烈之德”。她为蔡氏建宗祠、供族神主,赢得了族人敬重,其名在琉球蔡氏族谱及中国史书《琉球国志略》等均有记载,以示称颂。同时,蔡让几个儿子瑆、璋、璇、珣等在当地也有一定影响。

  明万历年间,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时,蔡裔金城任该国耳目大夫,有一女红亨(生卒年不详),精通刺绣。她精心巧织的龙袍进贡明朝,皇帝非常赏识她的才艺,在其死后追封为“精妙明懿夫人”。她的事迹在琉球和中国典籍《蔡氏家谱》、《仪间家》、《蔡氏家谱(上原家)》、《蔡氏家谱(具志头家)》、和《长乐县志》、《闽都别记》等有记载。琉球和福建长乐视其为神明,建庙供奉,尊称蔡姑婆、蔡夫人。

  1704年(清康熙年间),琉球国王派蔡铎(又名志多伯亲方天将,1645.1-1762.1,蔡氏第十世孙,琉球国协理府总理司、紫金大夫、法司)向清朝敬献《中山世谱》和琉球国地图,表示“臣服”。

  蔡温(1682-1762年),字文若,号鲁齐,和名具志头亲方文若,童名具蒲户,蔡铎次子。琉球国第二任尚氏王朝时著名政治家、儒学家。先后任都通事、长史(管理与中国的文书往来)、世子师(1711年,康熙五十年),即王世子尚敬的老师。次年,尚敬即位(父尚益王逝),授蔡温“国师”职——琉球国首任国师。他在任内编篡了《要务汇编》,此后历任琉球国王皆以此作为修德的指导书。39岁时已升任三司官座敷。1752年,尚敬王逝世后,蔡温从三司官(如清朝的丞相)任上辞职。10月,获得紫地五色花织冠的地位——这是士族中的最高荣誉。1762年(乾隆二十六年)12月,蔡温病逝,享年80岁。琉球尚穆王得知蔡温逝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与太王太妃、王太妃、王妃等人亲临其家吊唁,赏赐大量银两、祭品等,葬于平良墓。

  三、闽人三十六姓推动琉球发展

  《明史?琉球传》记载,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向明朝上贡。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察度在朝贡时请求赐一些人去,以便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和互贸经商等。朱元璋接受邀请,赐琉球国“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随后派杨载携其赴琉球,被安置在那霸市中心落户,取名久米村。“久米”有永久享用俸禄意,因为这批人都是能才,他们中大多是善航运或经贸、学者等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大明朝廷或琉球国对他们都很优待。

“闽人三十六姓”又称福建三十六姓、琉球三十六姓或久米三十六姓,是对明朝迁居琉球的福建人三十六的总称。因战乱等原因,对三十六是指三十六户或三十六人或“三十六”只是个虚数,表示多人多姓意,现存争议。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琉球(冲绳,主要是那霸市)久米士族的后裔有二十五姓,其中洪武、永乐年间到达该地的后裔剩六姓,另外十九姓是后来陆续从中国迁入的。但当年的“闽人三十六姓”带去了许多中国先进科技是肯定的。他们的后裔世代负责航海、造船或外交文书的编写、翻译和对华贸易等事务。从迁入到琉球被迫遭日本兼并的五百年间,他们多出任王府的外交官,进贡使团的正议大夫、中议大夫等职的。

  1726年,当地政府明令确定该部分人后裔死后实行与当地风葬和佛家葬礼不同的汉族土葬和儒家葬礼,至今他们住所的屋顶、院墙上都立着石材或陶质的狮子,沿袭闽人认为的能驱邪民俗;还盛行汉人“狮子舞”,视此举可除恶魔鬼怪,招五谷丰登,让族人繁荣;许多路口、建筑门口设置“石敢当”等等。特别是小吃荞麦面和苦瓜炒豆腐很有名,这些都源于福建菜系。年轻人还爱唱周华健的《花心》。蔡温、程则顺都是其后裔。

  四、日姓源地名学华人之长

  众所周知,日本人姓名中多含松下、小泉、井冈、山口、板垣、藤野、田中、木村、麻生、村上、井上等地名或处所名,此法源于中华民族以自然物或封地或居住地为姓氏的惯例(详见本人《中华民族姓氏的来源、分类与优化》一文)。古籍《世本》、《姓氏考略》或《姓纂等有明确结论。如中国五千年前的伏羲以“风”为姓;其助手、后柏皇氏(是东方部族首领),名芝,以柏为图腾,故称柏芝,居柏皇山,子孙都以柏为氏;神农生于姜水,故姜姓(或说以母名为姓,因母是姜水流域人。先有河水,后才有名——以人名命水名也。)黄帝生于姬水,姓姬,居水边轩辕丘,子孙以轩辕为氏。另如池、元、高、江、冀、裴、上官、欧阳、闾丘、澹台、东门、西门、南宫、北边、北乡、三川等等,以上单姓或复姓都是以地名或居所等命名的。这些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了。

  据传说,早在秦时,有人(徐福带数百男女)就曾赴日。有史载,隋大业三(公元607)年,中国与琉球已有来往。日文源于汉字或直接用偏旁或略变形。他们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接受了汉姓命名之法,亦在情理之中。日本现有的日藉华裔们,或正在默默无闻地为中日友好、“血浓于水”的亲请而作些力所能及的益事呐!

  朝韩与华血脉情谊

  一、鲜于族前辈建立朝鲜国

  周武王(公元前1046-1042年在任)灭商后,从商狱中商纣的叔父箕子,(因原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史称箕子。)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包括如何得到商民自觉接受周治。(箕子是位难得的贤德能人。早在纣王初即位,见他用象牙筷子时,就预料到纣是贪图奢华生活的主,必难倾心理国。果然被箕子言中,纣日后越发荒淫无度、残暴成性,箕子为国家社稷,屡屡诚谏,纣不仅不听,还嫌他烦心,就给关牢狱了。)箕子为天下人着想,遂建言:施仁政,诚安抚。武王用之,周适兴。武王多次欲封箕子做官,以辅朝政,但箕子不愿为周臣,就出走辽东,族人及原属民多随之,随后兴建朝鲜国。他的子孙中有一名仲者,封在于地,为纪祖德,就从国名中取一“鲜”字,加邑地“于”,起“鲜于”作复姓,是为鲜于氏。

  二、朝鲜族连结朝中友谊血脉同源

  朝鲜族又称高丽族或韩民族,朝鲜半岛(韩、朝两国)主体民族,中国东三省有180多万。朝鲜族姓氏早已与汉族融合或同化。改革开放后,户籍在东北的朝鲜族人,已有几十万到东南沿海发展。如今,朝鲜族中车姓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车光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族的千姓与河南焦作千姓同宗同源。现焦作千姓约4000人,占全国千姓人口20000多的20%,而朝鲜半岛有40000多人。这些千姓都来源于洛阳市孟津县(市)上古邮村,其证据是:据《大明遗民渊源补遗》载:......明总督千万里奉命驻军朝鲜半岛,帮助抗击倭寇有功,赢得朝鲜国李氏王朝挽留,并授二品要员,其子孙繁衍于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釜山镇支城等地,后成名门望族。至今,在支城保留有千万里后裔设立的将军纪念碑。韩国千姓宗亲会曾组团到河南登封市颖阳镇祭祖,并到武陟县乔庙乡千村举办宗亲联谊活动——千万里之父千一河是孟津上古邮村千尧宗的儿子,而千尧宗的同胞兄长千舜祖有两个儿子:千伯祥和千伯让。早年,千尧宗迁居登封颖阳,而舜祖留守祖地,后裔延至武陟,故朝鲜半岛千姓至今仍称“颖阳堂”。

  三、其他姓氏及起名法与汉族相同或相近

  朝鲜金姓有源于河南驻马店市汝南的,崔、李、张、赵、林、朴、尹、高,韩国的李、朴、金、潘、韩、崔等姓都源于汉族的单姓。如金日成、崔庸健(前国家副主席)、李永吉、张成泽、赵延俊、林雄日、朴金喆、尹公钦、高奉基、李承晚、朴蕙瑾、金大中、潘基文、韩素妍、崔明吉(韩著名艺人,曾主演《明成皇后》)等姓名都与中华民族姓氏及姓名特色相同或相近。

  越南、缅甸姓与汉姓关系密切

  越南人多单姓或少量复姓,总计200多,来自中国的《百家姓》。按人口数量排序靠前的主演有阮(Ngvyēn)、陈(Tràn)、黎(Lê)、范(Pham)、黄(Hoàng)等,胡姓较少。复姓有阮福、阮友等与中国组合思路亦相近(祈福、求和等)。代表人物姓名如胡志明、武元甲、阮文雄、黎笋、黄文欢、潘金福(或潘氏金福,女)等等。汉族起名讲究辈份和男、女有别,越南也有辈或垫字(区别性)、祧(别宗族)等。

  缅甸是古老国家。元代至清,曾向中国朝贡,1948年,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

  姓苏、吴者较多。姓名与中国极相同:以三字为主,也有二或四字的。如,苏瑞泰(缅甸独立后首任总统)、吴奈恩(两度任最高领导人)、吴登盛(现总统)、苏貌和钦纽、昂山素季等。

  俄、蒙鲜卑族或蒙古族与中国锡伯族同源

据考证: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著名港口海参崴古为鲜卑族的居住地,与现在新疆自治区境内的锡伯族属同一族系。那里现仍有他们的后裔,只是姓氏早已异化。

蒙古国以蒙古族为主体,该族第二大住地在中国。其姓氏特点大多属(保留的)少数民族习惯,待另行探究。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远亲不如近邻。中华民族还有一些良好品格:如以德报怨冤和“君子可欺不可辱”或“威武不能屈”,等等。

我们希望共同珍惜历史情谊,携手共创和平与稳定的美好局面,做出既利当今、更益后世子孙的应有贡献,让历史留下永久的宝贵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姓氏文化探研之四:上古姓氏
我从哪里来?——中国姓氏文化探研之四导语中华姓氏源自上古,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罕见。可以说,姓氏文化浓缩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延续至今,早已变成了一种为大众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独特视角。上古姓氏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於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
· 潮汕姓氏源流初探
陈林蔡,得一半我国是世界上姓氏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古籍记载是源于上古的伏羲氏。我国到底有多少个姓氏,有的资料说有6500多个,有的则说有5600多个。在历史的演变中,不少姓氏早已消亡,也不断有新姓产生。现在我国流行的姓氏有三千多个。就潮汕地区而言,流行的姓氏约在二百多个。如澄海县有218个,潮阳有179个,庵埠一镇有姓氏154个。这二百左右个姓氏中,其人数比例很不平衡。不少姓氏人口总数不过几万几千几百,如澄海县,虽有姓氏218个,但一姓仅有一人的就有52个。人数较多的姓占潮汕总人口的比重很大。尤其是陈、林二姓,除饶平县外,在许多地方都是当地的主姓。故潮汕有“陈林蔡,天下得一半”的俗谚。揭阳则有“林半县”之说。在澄海县的80万人口中,陈姓有15万以上,潮阳有村落431个,以陈为主姓的村落有66个,林姓村落55个。这种情况跟福建、台湾、江西等南方各省相似,福建、台湾也有“陈林半天下”的说法。这...
· 中国姓氏
汉族姓氏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汉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单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复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现在一般人只有姓与名,部分人或会使用化名、笔名、网名等)。少数民族姓氏汉族的姓氏,也和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影响。通常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受汉文化影响,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北魏皇室拓跋氏与清皇室的爱新觉罗。《辽史》中有叫耶律马驴者。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称:“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后来为了简便使用,或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少数民族改用单姓,如:北魏孝文帝孝文汉化政策,令拓跋氏改汉姓为元姓。清朝灭亡后,不少姓爱新觉罗的人改姓“金姓”。也有少数仍维持两个字或以上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汉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姓氏...
· 司马庄于氏源流初探
于氏源流于,是当代中国一个大姓,但相对于其他大姓而言,于氏的来源却并没有那么复杂。于氏主要支脉是源于姬姓,始祖为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夺得天下,武王大举分封,其第二子被封于国(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邰村)史称叔。后来国灭亡,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有的则去邑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另外据《路史》所载,东海(东海郡为于氏之郡望)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由此可知,此支于氏仍然为叔之后。于氏第三支便是不同于以上两支,而是源于淳于氏,历史记载淳于氏原为姜太公之后,唐朝宪宗李纯时期为了避讳宪宗名讳而改为于氏,宋代以后部分族人恢复为淳于氏,还有一些则依然采用于姓。此支于氏目前知道的分布于烟台龙口、莱州以及东北地区,人数也非常少。因此,说于...
·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7,写成一本书<>,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