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记载湖南人的迁徙历程

2016-07-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84
转发:0
评论:0
族谱记载湖南人的迁徙历程,     据各姓氏族谱记载,很久很久以前,湖南人的祖先是四面八方迁徙而来。  历
    族谱网——湖南姓氏迁徙的历程
族谱网——湖南人的迁徙历程
 
    据各姓氏族谱记载,很久很久以前,湖南人的祖先是四面八方迁徙而来。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11-1992)说:五代之前的湖南人的子孙,在今时今日还能见到的,已经非常少;五代开启天下人迁入湖南的开端,两宋、元、明年间迁徙继续,是今日的湖南人的祖先迁入湖南的极盛时代。
    我们的现在,比之谭其骧做完他研究的1931年,又已经过去了82年。湖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学者和主任寻霖说,可以肯定,今天湖南的姓氏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从2001年左右开始,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寻霖,开始进行搜集并整理湖南族谱体系的工作。
当时,长沙的清水塘古玩市场还在,他和同事们每天到地摊上去淘家谱。在土改和文革,家祠被摧毁,家谱佚失之后的残本、散页,会被文物小贩们当做古董从乡下收购回来,摆在摊子上卖。
另外一个途径,是他们寻访尚还存在的故祠,跟仍然守着祖祠的子孙讲好话,请他们把家谱放到图书馆收藏。
  “湖南的族谱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非常完善的。”寻霖说。
湖南的族谱无所不包,有族中大事记,包括天时、年成、家族收入,还有女儿出嫁、媳妇进门,哪一个儿孙在外面做了官,或者又一名新的孙子诞生。有的家谱上还画上简略的祖坟地图,指引后来祭扫的儿孙们前往拜祭。
    寻霖是从一本本的家谱中对湖南人的迁徙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的。
    每本族谱上都会很清楚的写出自己的先祖是从哪里来。
寻霖自己是浏阳人,他的姓氏,在湖南同样是小姓。后唐同光二年,即公元924年,寻霖的先祖从江西一带,为避难迁徙而来。
祖宗的迁徙是比现在要艰辛得多的过程。首先,他们必须永别多年不变的祖屋与年年祭扫的祖坟。再者,他们必须用骡子或者马拉着自己全部的行礼,从被褥到书籍,走完遥远的路程。大多数人是徒步,大人背着小孩,翻山越岭,淌水渡河,在山野中露宿。
中国人安土重迁,驱使他们放弃基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避难,这些灾难多数时候由大范围的战争而起。为此,他们甚至会在迁徙的过程中钻进寥无人迹的深山里,可能是为了想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
    到一个新地方以后,他们开始找到一块土地,垦荒,耕种,建造起房子。然后结婚,生育,慢慢的开枝散叶。到达的第一年他们就会急着为被自己抛下的祖先们遥敬香火,万般虔诚的请求宽恕。等中途突然有一位子孙发达了,或者家底缓慢的存够了,他们就重新修起祖祠,挂上匾额和对联,再请族中有德望的老人,沐浴焚香,重修家谱。
这时候迁徙才算完成,不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恍然总算是有了归宿。整个过程都将记在家谱里面,一般是开篇。子孙都要记住祖先在这里披荆斩棘,扎下根来,何其不易。
    在近七百年前,元朝末年的战乱中,有一个叫做焦琼的人,遇到了朱元璋的义军。
明太祖军队的成员中有非常多的普通青年农民,焦琼的身份有很大的可能也是同样。他原本的家乡在东边,具体地点难以判断,依据他随着朱元璋攻打了南京、南昌等城市,却没有参与此前更北一些的征战,大概能推测他是江苏一带的人。
    焦琼跟随朱元璋攻入南京以后,成为了一名货真价实的老兵。明太祖二十四年的征战结束以后,在公元1368年,他论功行赏,焦琼获得了官职。
他的官位叫做福建卫指挥佥事,是一支军队的指挥。品级较高,为正四品。虽然派驻地方,却直接被中央的机构领导。可以想见,他过了一段至少比前半生的征战要舒心得多的日子,这持续了十三年。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年事已高的焦琼再次随大明的军队出征,因为明太祖决心平定云南。焦琼这一次没能幸运地等到凯旋封赏日。他在半道上,军队经过洞庭湖周围时死去了。作为一名品级颇高的将领,他能够随身带一些妻小。当他死去并在本地丧葬以后,焦琼的子孙途经洞庭湖往南走,最后在长沙住下来。
在道光年间的《宝庆府志》氏族表中,记录了他的子孙们将这个过程写作“流寓”。
他们的迁徙过程并未到此结束。这个家族里,焦琼的第八代孙焦俊,在明朝嘉靖年间,又迁徙到了湘阴,并一直常居那里,繁衍出一支氏族。从此,这个家族在族谱中称自己“世居湘阴”。
    焦琼从江苏一带出发,到金陵、到福建、到洞庭,其子孙到长沙,子孙的子孙又到湘阴的迁徙,是湖南三千年的人口迁徙中很普通的一次。
湖南人来自天下,而十有八九来自东方。这是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研究了湖南700余氏族之后得出的结论之一。在焦琼死去300年以后,一个他同乡的家庭,同样是来自东方的劳家,迁入了湖南。
    劳家原本的居住地是苏州。清朝初年,一名未能做官的文人,叫劳澂,字在兹。他年轻游历长沙,曾经有一段时间,在长沙坡子街关圣殿对面的一所小民房内开药铺,行医卖药。这是当时商贾云集的地方。
    而晚年他回归吴地,在苏州南部阊门外一个叫做白莲泾的地方建立了他的寓所。从这个名字推测,这处居住屋前临水。按这支家族拟定的《劳姓氏族源流》记载,劳在兹是元朝一位显贵劳福九的十一代世孙。
    我要给这位劳在兹多一些笔墨,因为觉得他是一个颇有意趣的人,他过的是当时江南仕族们最常过的一种生活。他喜欢游玩,到过不少地方,又因善于作诗、画画,也爱在探幽访胜时题诗挥毫,他甚至还在岳麓山中当过一段时间的隐士。他懂医术,时常给邻里进行治疗。
    他有两个儿子,长子栋,字梓材;次之楫,字巨能。显然他希望这两个孩子都能飞黄腾达,成为栋梁。康熙年间,也就是宽泛的1661~1722年间,二子劳楫离开了清静临水的故居。    他走的原因在族谱中语焉不详,但后世有猜测是因为父亲在苏州的产业大多留给兄长,使劳楫不得不举家前往长沙接受另一份。他迁徙到湖南,在善化,即今长沙,住了下来,成为迁徙湖南的这一支始祖。
    他接受了父亲经营过的药铺,同样利用从父亲那里学来的医术维持生计。他的子孙都承袭祖辈业务,可能是因为劳家医术比较精妙的缘故,他们几代人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积蓄了一些家底。
    劳楫的孙子劳禄九,字名亭,这位劳家的子孙比父辈有更大的期望,他想要开辟一家自己的字号。于是他询问祖父劳楫这间字号该叫什么名字,而劳楫想起来,他自己的父亲曾经在苏州白莲泾的寓所里画过一幅天香书屋图,庭中种下一双桂树,而这对桂树的根部长出了九枚灵芝。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劳禄九决定,将自己的药店起名为九芝堂。
    劳禄九有四个儿子,他们各自繁衍生息,在嘉庆元年,1796年,形成四大房。而到1948年,有男女丁口140余,虽是稀少的小姓,却成为当地一支大族。只是这支族人似乎一直与宦途无缘,虽从劳禄九开始,捐官者有26人之多,却没有一人在世间显达闻名。只有劳鼎勋,字勉存,劳楫第七代孙,是清光绪辛卯科善化籍解元。
湖南的迁徙中存在不少攀附的风气,大家都有些遥远的公侯祖宗。就像劳氏的家谱追溯到更早以前,还要添上元朝的显贵和宋朝的尚书。湖南大族欧阳氏,讲自己是越王的后裔;另一支大族萧氏追溯得更久,讲到自己是帝喾的后人,帝乙的庶子,微子——河南商丘的远祖——那一脉的后人,从神话时代开始算,简直遍布中华上下五千年。而湖南最大的姓氏之一,刘氏,在花了13年编撰《湖南刘氏源流考》的学者刘继德看来,除了少数改姓者之外,大多发源于汉代,始祖是刘邦。
    谭其骧认为家谱中记录的这些迁徙过程并不可靠:家谱中最不可靠的,就是那些祖宗的爵位和官位。无非是帝皇当它的祖宗,名人当他的先辈。谭其骧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了很有趣的话:时间与地点,记录这些东西,其实既不能增加这家族的荣誉,也不会减损这家族的名望。后世去看,只会在意我这一族人是何时因何原因迁徙到这个地方,以求归去。
有一位被长沙人熟知的汉代皇族:定王刘发,西汉景帝之子,传说中每年为母亲送去洞庭的大米,带回长安的泥土,筑起用来望母的定王台。刘发的长沙王传了八代,到刘瞬为止,随着西汉的灭亡而终止。而他的子孙留在长沙,成为长沙刘氏南派。
    另有彭城王刘交和中山靖王刘胜的派别,前者传人较少,而后者一脉据说传承198代,数番迁徙,如今还留在湖南的族人有180万余。
在这些繁冗纷乱的王族的后裔中,有一个唐末的进士。他叫做刘参常,一说字从之,一说字从云。他原本在朝为官,任河南一县的太守。关于他的辖地,一说为河南怀庆府,一说为天庆府。但河南怀庆府是明清时期才设立的行政单位,而天庆府未见明显记载,不知道其中是另有渊源,还是中途讹传。他生了四个儿子,都在朝廷了做到一定的官职。
天祜四年,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自立为梁帝。刘参常的四个儿子一起从朝廷辞官,或者说逃难,跟当时的许多官员一样,因陡然降临的世变匆忙带着家小,躲避着北方战乱,往南边流离。
    刘家的四个儿子分别迁入桂阳、岳阳、益阳等地,成为河南入湘这一支的始祖。
在迁徙过程中,刘进士的一个儿子曾经问,我们究竟打算到哪里去?而他的一个兄弟回答说,国家已经不在,去哪里都可以。
时间线:
     夏、商、西周:不受中央政府管辖,境内“蛮”、“越”族聚居,自成体系。传说记载,炎帝部落一些支系因黄帝的追剿与后来中原王朝势力的威胁,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苍梧。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
    春秋战国以后:湖南进入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南下湖湘。
    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人口继续南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繁,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
两宋时期:“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
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居民外逃。随即,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入湖南,苏、浙、皖、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遍布三湘四水,“从征”、“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的。
从不同的年代就能看出,湖南人的家谱渊源非常之久远,庆幸在清之后,迁徙状态处于静止了,天下各省也与湖南的关联变得鲜少,但通过族谱还是能查到一些蛛丝马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氏族人的迁徙历程
胡姓,作为中华姓氏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族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播海外。胡姓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舜帝后裔妫满,他被封于胡(今河南省柘城县胡襄镇),称“胡公”,被视为胡姓的始祖。胡姓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迁徙与繁衍,形成了今天庞大的胡氏家族。早期迁徙胡姓的早期迁徙主要围绕其发源地胡襄展开。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胡姓族人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成为当时的胡氏望族。先秦时期,胡姓的主要活动地区集中在黄河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秦汉两晋时,胡姓已经播迁到各地,西陲至四川和陕西,北疆为山西、河北,南抵广东、福建,东临江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胡姓族人迁徙的重要时期。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氏也随之迁入福建。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这一时期的迁...
· 杜氏从古代至今的迁徙历程
春秋后期,鲁国公室的大权已被季孙、叔孙、孟孙三贵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军。杜泄就是在鲁昭公时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孙豹聘为家臣的,时年约20多岁。鲁定公时期(公元前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势力已强于叔孙、孟孙两家,独掌了大权。不巧,叔孙豹在这时病逝,季平子下令,不准以卿士身份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认为三家均为卿士,欺人太甚。他们不仅以卿士礼仪安葬叔孙豹,而且还以周王赏赐的宝器辂车随葬。季平子闻报,大怒,想要尽捕杀叔孙豹的家臣,杜泄惧,携家人偷跑出鲁国,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杀身灭门之祸,因而得到楚国的保护。杜赫由郢迁南阳杜泄一家迁居郢后,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为朝官,其子杜绰就生于惠王时期。他去世后,至楚声王时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绰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于声王时。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
· 鹤山温氏迁徙的历程及分布
鹤山市温姓人口有1万多,主要分布在龙口镇青文、五福、霄乡,古劳镇江头、维墩、双桥,宅梧镇靖村、上沙、双龙等地。鹤山温氏虽居住分散,但却同出一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温氏起源《鹤山县志》和鹤山、新会、新兴、顺德、德庆、信宜等地明、清两朝的温氏族谱记载:鹤山温氏的远祖出自姬姓,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后裔。唐叔虞,又名姬虞,字子干,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成王时唐国的国君。若以唐叔虞为中点,跨越周王朝向上寻根谒祖,温氏的祖先就是黄帝。远古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后来便以姬为姓。据说黄帝先后派遣25个儿子到各地担任一方首领,帮助他治理天下。在黄帝25个儿子中,有一人名玄嚣。从玄嚣十七世传至姬昌,即周文王,商纣时为西伯,又称西伯昌,西周的奠基者。他在周国当诸侯的五十年间,关心民间疾苦,礼贤下士,德政显著,晚年东进剪商,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十八世传至姬发,史称周武王。周武王不忍商纣王...
· 大埔罗氏族谱记载开封南迁罗氏发展的历程
“古代的开封数次为都,经常被称为经济繁华之都,在这里,人文居室也众多。有许多姓氏虽不是起源于开封,但与开封渊源颇深。在南迁的中原汉人中,开封罗姓就有几支,这在他们的族谱中有记载。”据广东大埔湖寮罗氏族谱编修委员会《大埔湖寮罗氏渊源考》记载,罗珠生于湖南浏阳,后迁到豫章(今江西南昌),是豫章罗氏始祖。大埔罗氏属于豫章罗氏分支,有两大派系,分别是罗珠传17世企生、遵生的后裔。据《广东大埔罗氏族谱》载,罗遵生第21世罗景显,在南北朝至唐末时期,曾定居汴州(今河南开封)尚德里。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在山东菏泽市西南发动反唐起义,开封陷于战乱之中。罗氏为避战乱,迁往江西吉安,后来又转徙宁化石壁。数代后,北宋时期罗氏又回迁河南。两宋之交,战乱不止,罗氏子孙又一次南迁,经过江西抚州,又来到福建宁化(纯客家县)石壁(客家祖地)。大埔罗氏的来源是,罗珠第46世罗洪德,原籍汀州宁化,南宋景定三年(1...
· 从《佘氏族谱》探讨扬州佘氏族人的起源和迁徙历程
“佘”,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46位。据2007年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地区佘姓人口排名第425位。近日,扬州佘氏后人佘国强通过《佘氏族谱》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扬州佘氏族人的起源和迁徙历程。01、族谱称晋代皇帝赐姓,上海佘山得名于佘氏佘国强告诉记者,“佘”姓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在自己家中收藏的《佘氏族谱》中称姓氏起源于晋代皇帝赐姓。“族谱称,西晋初年(266),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便有了我们这一支的佘姓族人,至今已经1700多年了。”“由于佘昭元受封于雁门,我们这一支族人也自称为雁门佘氏。”佘国强接着说,“根据《中国家谱总目》和《清代硃卷集成》记载,现在扬州佘氏一族始祖是唐代的佘钦。佘钦,字震谷,唐代开元甲寅进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