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获嘉的族谱姓氏——阳姓
起源于获嘉的族谱姓氏——阳姓, 阳姓来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
阳姓来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使用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在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之八改姓
阳姓来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杨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南宋王朝官爵,相当于县侯,五爵中的末位),杨大巽的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霖。
在元朝政局平稳后,阳霖复迁回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鲤浦、湖南攸县东冲、江西安福瓜畲三大衍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来源之九少数民族
阳姓来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阳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之十西周
有学者认为,阳姓还来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也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
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齐国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之十一先祖名字
有学者认为,阳姓来源于姬姓,是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虎即阳货,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鲁国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货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
“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货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货,阳货的军队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货看看自己势单力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货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阳货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发祥地山东沂水县
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大陆名列姓氏排行榜的第一百六十七位,在台湾则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60万。望族出沂水郡、陇西郡。有学者认为,阳氏子孙的发祥地在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这在学界有不少认同。
阳姓祠联典故
“周封少子,唐著谏官”。上联典指阳氏的来历。“少子”,谓幼子,小儿子。下联典指唐代北平人阳城,字亢宗,少年时家贫而好学,登第后隐于中条山,德宗召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陆贽受户部侍郎裴延龄诬陷被免职,内外震恐,不敢发言。阳城与拾遗王仲舒等上疏论裴延龄的奸佞,要求挽留陆贽。德宗又想用裴延龄为相,阳城大哭于宫廷,极力阻止。后出任道州刺史,治民如治家。
“圣门高弟,太子老师”。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阳货,鲁国人。下联典指宋代大学者阳孝本,字行先,博学笃行,苏东坡也很佩服他。他隐居山中讲学二十年,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去。再三请他去给太子讲学当老师,他才去了。
“八科皆中,累迁御史;四世同居,诏表门闾”。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祭酒阳峤,武后时,举八科皆中,累迁右台御史。下联典指南齐名人阳黑头,华阳人。四世同居,建元中诏表门闾。
“玉种兰田,喜获佳人淑配;袍遗贵宝,幸沐天子恩荣”。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阳雍伯,一称羊公。尝设义浆给行人三年。一人饮讫,怀菜子一升,与之,曰:“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后娶北平徐氏女,于所种处得白璧以为聘。生十男,皆俊异,位至卿相。下联典指魏国阳姓名人阳彪事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起源于获嘉的姓氏——樊姓
获嘉县西仓村79岁的樊氏第20世子孙范永斌为记者介绍樊氏家谱获嘉县西仓村现有樊氏子孙约900人获嘉县西仓村的樊氏家谱记载樊氏第一世名““聚聚””位于获嘉县樊庄村西道光位于获嘉县樊庄村西道光1515年年((公元公元18318355年年))樊氏所立墓碑樊氏所立墓碑新乡市获嘉县是个小县城。说它小一是面积仅有473平方公里,二是总人口只有43万人。在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与豫东的动辄百万人口的县相比,也算是人口小县。获嘉县虽然面积小、人口少,但是历史却很悠久,文化更是厚重。“获嘉”这个名字,来自于汉代。在之前,获嘉这片土地还有另外两个名字:宁邑、修武。学者刘国盈编撰的《获嘉文化志·序言》中记载:获嘉,上古时期称为宁邑,为颛顼所建。《韩诗外传》记载:周武王伐纣,兵至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惧,召太公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曰:“不然,楯斩为三,军当分为三也。大雨三日不休,欲洒王兵也。”...
· 中华姓氏中及其罕见的族谱姓氏之团姓
团姓,团姓在数千个姓氏当中,是极其罕见的稀有姓氏之一,其根在镇江。《团氏南北合订宗谱》更是很少有人浏览过,其价值可见是非常珍贵。据最新人口信息系统显示,全国团姓人口仅有千余人,意味着全国平均每一百万人才有一个人姓团。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团姓其实发源于镇江。20多年前,笔者翻阅《镇江人物辞典》,注意到其中收录有一位名叫“团禾”的明代人,条目虽简略,却提到了团姓的来历。短短几行字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的团姓相关资料,可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能如愿。近些年,笔者有幸到邻近的扬州、泰州参观学习,发现两地也有团姓分布,还出了不少地方名人,便有心搜集团姓的相关资料,在《扬州历史人物辞典》里找到若干位团姓人物,顺藤摸瓜,笔者查阅了扬州、泰州两地方志,得到了更多的团姓资料。经进一步了解得知,扬州、泰州团姓其实与镇江团姓同出一脉。近日,笔者整理藏书,意外发现一卷清代丹徒举人团昌第的硃卷(科举考试专门...
· 欧阳姓氏渊源
姓氏渊源:欧阳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句践后裔子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以水名为姓称姬姓。传说,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缔造夏王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尧帝逝世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让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安阳),史称“夏”。他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大禹为欧阳氏的祖先,其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时,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
· 姓氏统计族谱简介
专家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万2000个。这是至今有关中国人姓氏最多的统计记录。这2万2000个姓氏,也包括历代属于中国版图上的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做成了全国性的姓氏数据。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亿7000万,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集中在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比如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而在南...
· 丹阳姓氏戎氏
丹阳姓氏戎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248位。其发祥地为江陵郡(湖北省江陵县)。戎氏的姓源有三:《潜夫论》上记载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其后世子孙以戎为姓;《姓氏考略》载戎氏的祖先在帝喾时已聚居在有女戎国之墟蒲州(山西运城蒲州)。西周立国后,人口逐渐东移,定居到商丘。以及山东曹县东南的渤海附近,春秋时的贞定年代,楚的火正官戎律移居湖北江陵,律的后人以戎为姓,戎律成为戎姓始祖;《古今姓纂》所载古西域有一獯鬻族,族中之女生了一子,神俊异秉,天赋宏才。此童随獯鬻族之人出兵时来到中原,暗中晋谒周太王,太王以诚相待,当时称西域为戎,成为戎姓之始祖。戎氏中曾有“志在赈饥,募平江义粟;诗成出塞,拒京兆名媛”一联,是谓宋戎益任平江知府,岁荒时劝富绅输余粟赈饥民,众赖以活。唐戎昱作《元戎出塞》诗,京兆尹李鸾爱其才,欲招为婿,命其改戎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