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手抄家谱传了116年,记载着11代人的故事

2016-05-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6
转发:0
评论:0
手抄家谱传了116年,记载着11代人的故事, “族谱”上的书法工整漂亮杨栋父亲及姑妈等组成的“家庭乐队”合影杨栋老人在翻阅族

 

“族谱”上的书法工整漂亮

杨栋父亲及姑妈等组成的“家庭乐队”合影

杨栋老人在翻阅族谱

家住“在水一方”小区的杨栋大爷,收藏着自己家的一份家谱。他说,这份家谱是1900年誊抄的,传到今天已经保存了100多年。

  翻开家谱,便看见清晰工整的字迹,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哪怕是极小心的翻动,也会让纸张边缘掉下许多碎屑……家谱已没有封面,装订也早已破损。如今杨大爷将家谱夹在一本厚厚的书里,小心地保护着。

  百年前小楷

  打动现代人

  杨栋大爷很珍惜这些已经脆弱不堪的纸张,向记者展示家谱时,杨大爷翻动纸张的手指微微有些发抖,嘴里不停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些字都是100多年前人工手写的,现在很少有人能写出这么舒服的小楷了。”

  杨大爷说,“舒服”这个词用来形容书法,是很高的评价。你在看书法作品的时候,不仅能看出字写得漂亮,布局得体,还能感受到写字人当时的书写状态。轻松自然,行云流水的感觉,能带你身临其境。

  杨大爷说,他曾经看过家里的老人写的毛笔字,像家谱里这种高度一厘米都不到的小楷,他们在书写的时候速度都很快,并不像现在专门练毛笔字的人,一笔一画地慢慢写。因为那时候不流行钢笔、水笔,也没有电脑和键盘,平时记录、书信、作业等都是用毛笔,所以写起毛笔小楷来自然十分熟练。

  “你看这字的起笔收笔、转折和勾挑,‘气息’都是顺着走的,一眼看上去,整个人都觉得很舒心。”杨大爷说。

  家谱记载着

  11代人的故事

  根据家谱的记载,杨大爷家的世祖是康熙年间的中军参将杨玉,从湖南常德被派往贵州织金后驻扎当地,从此在贵州安家,到杨大爷已经是第11代人了。

  杨大爷翻着家谱说:“清朝时期,我家里都是些带兵打仗的武将;后来慢慢发展下来,又都改走‘教书’路线了,我爷爷教私塾,我爸爸和我都教中小学。”

  除了教书,杨大爷家里还一直传承着“音乐”的爱好,并且都是高水平,杨大爷的父亲还是贵州“黔剧”的开创者之一。

  杨大爷家里的一张旧照片上,他的父亲、姑妈等家人,组成了一个家庭乐队,扬琴、二胡、吉他、笛子等乐器,老老少少一家人,坐在一起演奏。

  现在,杨大爷依然是玩乐器的高手,并且继续培养了儿子、孙子的音乐爱好。

  家谱纸张难保存

  打算复印留纪念

  家谱上的字迹,100多年后依然清晰可见。杨大爷说,这得归功于当时的“研磨”技巧。那时候写字,是没有“墨汁”的,写字的人,要在砚台里放入清水,再把墨块在砚台上慢慢磨成“墨汁”,才能使用。

  因为誊写家谱的字迹很小,所以研磨也很讲究,太清了洇纸,太浓了写字时又容易枯墨断墨。而这家谱的墨,正是研得刚刚好,才让这书法保存如此之久后依然动人。

  杨大爷说,可惜的是家谱上没有书写者的落款,也不能知道这漂亮的书法具体是哪位“老祖”所写。

  因为时间久远,纸张发脆得厉害。有朋友建议杨大爷再将家谱誊抄一遍,杨大爷却说自己虽然也经常练字,但书法水平实在差距太大,只想哪天将这家谱再复印一遍,没事了翻开看看,回味下家族的故事,欣赏下书法,留个纪念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世系与人物事迹,更承载着后人们寻根究源、找祖认宗的“归属情结”。在萧山,从收藏家谱的个人爱好,到掀起的修谱热,再到对家谱的系统研究,有关家谱的林林总总,正串起了一部鲜活的民俗文化。更多资料:百姓通谱古玩老板珍藏家谱一个个遒劲有力的繁体毛笔字,一片片发黄的残破书页,在萧山西河路上的一家古玩店里,老板申屠勇剑向记者展示他收藏多年的古谱。其中一部“萧山金氏宗谱”是申屠先生最钟爱的:“这部家谱撰稿于乾隆甲申年间,是目前萧山存在比较早的家谱之一,谱里的内容全部是用手写而成,当中还有数十幅彩绘的人物画。”申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很喜欢古董,收藏家谱也是出于自身爱好。目前共收藏了40多个姓氏的70多部家谱,可以说是萧山收藏家谱的第一人。修续家谱悄然成风与申屠先生收藏家谱的个人行为相比,现在萧山境内掀起的修谱热则悄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萧山至少有8个姓氏正在修谱...
· 范仲淹的后人竟在贵州,还向省图捐了家谱,记载700余年28代人历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没想到,当年写下这千古绝唱的北宋大文豪范仲淹,其后人也来到了贵州。在清镇市法院宿舍小区,75岁的范华安老人家里有一本祖传的老家谱,里面记录了范仲淹、范纯祐(范仲淹长子)、范纯仁、范天贡、范梈(音"烹")等人,根据家谱推算从公元前593年始祖土会公起,范仲淹是范氏六十二世祖,范华安是范氏八十九世世孙。因老家谱年久失修,范华安已将其送至贵州省图书馆修复,并无偿捐赠。同时捐赠的还有由他编撰的《范氏家谱》,从宋嘉熙二年(1238)出生的范天贡起,穿越700多年,记载了范氏一族在湘川黔三地的历史,也记录了范仲淹后人来黔的历史。两度重修家谱找寻范氏入黔历史范华安是家里的老大,共有兄弟姐妹五人。父亲去世时,把用保鲜膜和报纸包裹的老家谱传给范华安,并嘱咐好好保存。2007年,退休的范华安翻看这本老家谱,上面竟记载了范仲淹,这才发现...
· 古代人民是如何过重阳节的?水浒传里竟然早有记载
【科技讯】10月9日消息,《水浒传》生动地展示了重阳节的民俗风情,其中第七十一回写重阳节菊花会:“宋江便叫宋清,安排大筵席,会众兄弟,同赏菊花,唤做菊花之会,……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笑语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重阳节是丰收之后祭飨天帝、祭祖的节日,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至宋代重阳习俗更为隆重,周密《武林旧事》卷三“重九”:“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梁山好汉虽处主流秩序之外,仍举行重阳节菊花会,可见对这一节日的重视。从中也可以窥探出宋朝重阳节的一些民俗。一是赏菊。梁山上安排菊花会,以菊花布置了忠义堂,突出了菊花会的主题,要求全体头领都要出席。重阳节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在菊花傲...
· 芮复传的故事
芮复传是芮淮的儿子。他的传记在宝坻县志没有记载,只是有这个人的名字。关于芮复传生平事迹我是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整理得到的。对于这一位芮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我们也更应该了解的多一点,虽然在旧县志没有记载,但是,芮复传的事迹却在《清史稿》有详细的记载,能录入记录清朝历史的国家级史书中,可见芮复传绝非一般人。据史料记载,芮复传为官时,破获过邪教组织、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弹劾失职官员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自己拿出一年的工资购买土地重建了温州地区的书院――东山书院(附图),也参与过《宝坻县志》的编修。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位芮氏先祖的主要生平事迹。芮复传的简介:康熙已丑进士,由中书改授钱塘知县五载,政声翕(音xi西)然。召见特授温州府知府。及抵任过杭,士民欢呼。守温五年,督臣以治。有成效入奏,擢(音zhuo桌,提拔之意)分巡温处道。简介很短,大意是说,芮复传是康熙已丑年考中进士,在钱塘县做了五年县令(县委书记、县长...
· 家谱记载
根据家谱记载,四世祖隋宝徙居莱阳,金末,授怀远大将军,管军都统领,镇守行村海口。元太宗下山东时,隋宝来归,授莱阳令,历莱州节度判官,终高密令。当然在胶东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胶东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宝之子、元朝定海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众多史书中均有传记。清朝嘉庆年间《登州府府志》记载:隋世昌,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涉猎书史,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余斤,角力能左右击刺,宋兵闻枪名不敢近。仕至安远大将军,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历数百战,体皆金疮,卒,封定海郡侯,谥忠勇。《元史隋世昌传》记载:其先登州栖霞人。父宝徙居莱阳…………世昌,其第四子也…………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四年戍扬州。击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晋升安抚使,佩金虎符,镇澉浦(浙江海盐)。十七年拜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寻以获海贼功,晋阶安远大将军。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万户。世昌前后数百战,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