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家谱传了116年,记载着11代人的故事
“族谱”上的书法工整漂亮
杨栋父亲及姑妈等组成的“家庭乐队”合影
杨栋老人在翻阅族谱
家住“在水一方”小区的杨栋大爷,收藏着自己家的一份家谱。他说,这份家谱是1900年誊抄的,传到今天已经保存了100多年。
翻开家谱,便看见清晰工整的字迹,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哪怕是极小心的翻动,也会让纸张边缘掉下许多碎屑……家谱已没有封面,装订也早已破损。如今杨大爷将家谱夹在一本厚厚的书里,小心地保护着。
百年前小楷
打动现代人
杨栋大爷很珍惜这些已经脆弱不堪的纸张,向记者展示家谱时,杨大爷翻动纸张的手指微微有些发抖,嘴里不停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些字都是100多年前人工手写的,现在很少有人能写出这么舒服的小楷了。”
杨大爷说,“舒服”这个词用来形容书法,是很高的评价。你在看书法作品的时候,不仅能看出字写得漂亮,布局得体,还能感受到写字人当时的书写状态。轻松自然,行云流水的感觉,能带你身临其境。
杨大爷说,他曾经看过家里的老人写的毛笔字,像家谱里这种高度一厘米都不到的小楷,他们在书写的时候速度都很快,并不像现在专门练毛笔字的人,一笔一画地慢慢写。因为那时候不流行钢笔、水笔,也没有电脑和键盘,平时记录、书信、作业等都是用毛笔,所以写起毛笔小楷来自然十分熟练。
“你看这字的起笔收笔、转折和勾挑,‘气息’都是顺着走的,一眼看上去,整个人都觉得很舒心。”杨大爷说。
家谱记载着
11代人的故事
根据家谱的记载,杨大爷家的世祖是康熙年间的中军参将杨玉,从湖南常德被派往贵州织金后驻扎当地,从此在贵州安家,到杨大爷已经是第11代人了。
杨大爷翻着家谱说:“清朝时期,我家里都是些带兵打仗的武将;后来慢慢发展下来,又都改走‘教书’路线了,我爷爷教私塾,我爸爸和我都教中小学。”
除了教书,杨大爷家里还一直传承着“音乐”的爱好,并且都是高水平,杨大爷的父亲还是贵州“黔剧”的开创者之一。
杨大爷家里的一张旧照片上,他的父亲、姑妈等家人,组成了一个家庭乐队,扬琴、二胡、吉他、笛子等乐器,老老少少一家人,坐在一起演奏。
现在,杨大爷依然是玩乐器的高手,并且继续培养了儿子、孙子的音乐爱好。
家谱纸张难保存
打算复印留纪念
家谱上的字迹,100多年后依然清晰可见。杨大爷说,这得归功于当时的“研磨”技巧。那时候写字,是没有“墨汁”的,写字的人,要在砚台里放入清水,再把墨块在砚台上慢慢磨成“墨汁”,才能使用。
因为誊写家谱的字迹很小,所以研磨也很讲究,太清了洇纸,太浓了写字时又容易枯墨断墨。而这家谱的墨,正是研得刚刚好,才让这书法保存如此之久后依然动人。
杨大爷说,可惜的是家谱上没有书写者的落款,也不能知道这漂亮的书法具体是哪位“老祖”所写。
因为时间久远,纸张发脆得厉害。有朋友建议杨大爷再将家谱誊抄一遍,杨大爷却说自己虽然也经常练字,但书法水平实在差距太大,只想哪天将这家谱再复印一遍,没事了翻开看看,回味下家族的故事,欣赏下书法,留个纪念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