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祠堂重现雄狮
郭氏祠堂重现雄狮, 解放前,郭氏祠堂大门外有两座雄狮,非常高大威猛。后来遭到破坏。 郭氏祠堂位于
解放前,郭氏祠堂大门外有两座雄狮,非常高大威猛。后来遭到破坏。
郭氏祠堂位于内乡县湍东镇庞营村境内,同治9年开始修建历时三年建成,距今已有138年。郭氏祠堂,南北长75米,东西长23米,建筑面积716平方米。整个建筑,依中轴线三进四院,祠宇设计独特,结构精湛,艺术精巧,极富中原地区建筑风情特色,里边砖雕、木雕、石雕风格独特,院内古木参天,相传郭营村郭氏为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因而,郭氏祠堂与其他祠堂不同,祠堂内龙头兽脊,钢叉铁戟,雕梁画柱,颇为考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郭氏祠堂在建设之初,即开辟为义学,清末民初,改为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县城一小迁至郭氏祠堂办学,建国后,郭氏祠堂一度办有初中、小学,至1996年,学校从郭氏祠堂迁出,郭氏祠堂见证乐清、民国、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并为各个时期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郭氏祠堂的结构和布局深刻地反映了中原地区的种族观、道德观、文化观,体现了中原地区的家庭意识、民族意识,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内乡地方志和研究地方教育史的活标本。文革时期,郭氏祠堂遭到破坏,近年来,郭氏族人多次捐资修建,希望保护好祠堂,发扬好中国的宗族文化、孝文化。(作者:郭克燕)
内乡县湍东镇郭营村郭氏祠堂,为内乡县文物保护点。始建于大清同治年(1869年)间,为郭营村第六代郭瑶池筹建,瑶池公逝世后,祠堂尚未完工,后在瑶池公儒人庞氏的主持下得以继续,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腊月正式建成,前后共历时数年。
郭氏祠堂,南北长75米,东西长23米,建筑面积716平方米,原三进四院,古木参天,石碑林立。相传郭营村郭氏为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因而,郭营村郭氏祠堂与其他祠堂不同,祠堂内龙头兽脊,钢叉铁戟,雕梁画柱,颇为考究。
解放前,大门外两座雄狮立于南门两侧,数十棵古柏参天,且有四座龟驮碑记载着郭氏家庭情况及田产功业。大门高大巍峨,即使人骑在马上也可不用弯腰进去。进入大门后,一圆形月亮门清晰可见,砌有花格的院墙依然坚固。穿过月亮门,进入二院,内有古松一棵、古银杏树(现属古树名木)、古梧桐树一棵、古木瓜树一棵。穿过对庭,进入三院,有一棵古银杏树(现属古树名木),然后是拜殿,走进后院即见大殿,此处存放着祖先神牌和神龛。每个大院均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祠堂四周有院墙,东西南北分设四个高大的楼门,有族人轮流值班护卫,后被土匪烧毁,拜殿东山墙有一小碑,记载着修建祠堂的故事和瑶池公独子天佑被害死事实。祠堂大门、各房门和内屋中堂均挂有匾额,总计有30余块,均是各地显贵赠予,歌颂办义学之功德,解放后取下改为黑板用于教学之用。
郭氏祠堂建成后,一院两旁为伙房、二院对庭用于会客之用,三院正房为拜殿,四院为正殿,用于存放牌位之所,逢年过节,郭氏族人在拜殿按长幼面向大殿,向先祖举行盛大的拜祭仪式,每年大祭一次,声势浩大,拜祭历时七天。其余房产,开辟为郭氏义学,供先生、学生住宿生活之用。据199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版《内乡民俗》记载:“同治十年(1871年)郭氏于大渠河祠堂设立成善义学”。章丙焘任内乡知县时,设四大义学,郭氏祠堂即是有名的城北义学。时祠堂有近百亩田产,收入供先生之资,凡郭营村郭氏子弟,无论贫贱富贵,皆可入学,免费吃住,从而吸收大量本村子弟入校,外姓、外村、外县很多学子也慕名而来。1902年,张之洞等一批能人志士,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奏请学堂章程》,要求废除科举取士,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式学堂,光绪帝颁布《钦定学堂章程》,郭氏祠堂即改为洋学堂。民国初年,郭氏祠堂改为国民小学。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日寇侵略,县城镇一小迁入郭氏祠堂,当时,是全县和宛西最大规模的完全小学。新中国成立后,郭氏祠堂,建有1——6年级12个教学班的规模,县委、县政府还在此办过干部培训班,用于培训县、区(相当于现在的乡)干部(可见内乡教育志)。1960年——1984年,还办起了初中班,成为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中心学校。199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别庭芳传奇》,在郭氏祠堂祠堂拍摄,2009年,由河南大象影视制片有限公司出品,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题写片名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野茱萸》,三分之二镜头在郭氏祠堂拍摄。
从建成至今,郭氏祠堂历史沧桑,历经一百三十八年,郭氏祠堂教育周边县、乡、村几代人,为各个时期的建设,培育了一大批人才,从这里走出了举人、秀才、国子监生、工人、农民、科学家、教授、党政军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内乡县湍东镇郭氏祠堂
内乡县湍东镇郭营有一个郭氏祠堂,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如今保存完整。郭姓属于大姓,凡郭姓聚集地,均有祠堂,但延续至今,保存完整得很少,郭营村的郭氏祠堂是个例外。作为郭氏后人,倍感亲切和好奇。也感谢郭营村本家人的邀请,能让我有幸于辛丑年桂月目睹郭氏祠堂真容。郭氏祠堂,一座古老的大祠堂郭氏祠堂是一处古色古香的砖瓦结构古建筑群,三进四院,古木参天,石碑林立,相当气派。四个人合抱粗的银杏树,古老又沧桑,见证着祠堂的久远。相传,郭营的郭氏系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后裔,自明朝山西洪洞县小郭庄迁移至此。据郭营村走出的内乡县第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郭学志讲,郭氏祠堂,为郭营村郭姓第六代郭瑶池所建。郭瑶池逝世后,祠堂尚未完工。后在其后人的努力下,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腊月正式建成。整个祠堂建筑群,南北长75米,东西长23米,占地2.59亩,建筑面积716平方米。有拜殿,正殿,会客室伙房等组成,其中正殿存放...
· 郭氏十大祠堂——湖北阳新汾阳堂郭氏宗祠
鄂东南郭姓系子仪公六子暧公及八子映公后裔,尊子仪公为一世祖。据族谱记载,子仪公生八子。六子暧公派下二十四世祖元化公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华七,简称七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武昌府各地。华一公迁居大冶,华二公迁居鄂州、黄石,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公定居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华七公迁居黄冈市团风县及江西吉水。随着人口繁衍,迁徙频繁,七华部分后裔陆续迁往四川、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湖北郧阳、十堰等地,部分侨居海外,共约六万人口。一、源流据大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郭氏宗谱*源流总序》记载:“元顺帝元年(公元1333年),正纲公乡贡授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学正。值红巾寇乱,吉安被陷,迷归,卒于官。生子二,长元龙,因寓于武宁之眼头;次元化,因寓于建昌之土平头。化生保一、保二。保一生华一;保二生华二三四五六七。”而...
· 走访古祠堂:400年郭氏祠堂古风犹存
撰文/摄影信息时报记者刘诗敏坐落于广州市番禺厦虼宓墓氏祠堂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曾是郭氏族人的祭祀、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如今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之地,仍保留宗族祭祀功能。地址:番禺区厦虼走访对象:厦虼骞氏祠堂祠堂正面,红色对联说明了厦蚬氏源自汾阳。碑记记载:祠堂建于明朝期间多次更名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夏虮甭飞系墓氏祠堂,发现祠堂镶嵌在厦蜓校内,但与校园不相通。在学校现代建筑的映衬下其岭南特色的古代建筑特征更为凸显。郭氏宗祠呈三间两进格局,祠堂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造型,铺设绿琉璃瓦。祠堂大门外立两石墩,墩上各设一米高石碑,气势雄伟。祠堂头门面阔三间,次间以大理石建包台,深约3.1米,包台设柱廊,柱廊上端采用有地方色彩的“虾公梁”,与精美壁画互相衬托,宁静通透。头面明间设中门,门额上用赤红漆书“郭氏宗祠”,门匾左边刻有“光绪元年仲冬重修”字样。祠庙后堂为光远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祠堂建筑内部以青砖灰石...
· 朝晖下的祠堂(郭塱郭氏宗祠)
朝晖下的祠堂(郭塱郭氏宗祠)
· 惊蛰雄狮为什么又出现?雄狮和黄志忠有什么关系?
惊蛰雄狮为什么又出现?雄狮和黄志忠有什么关系?《惊蛰》的剧情进行到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一开始,陈山假冒肖正国时候接头的军统特工雄狮呢?很多人可能以为,这就是一个一晃而过的剧情,就是一个出现过一次就不会再出现的人物,但是在最新的预告当中,雄狮居然又再一次出现了,雄狮再一次出现,而且还是在黄志忠的剧情当中,难道说雄狮和黄志忠是有什么联系吗?在《惊蛰》的最新剧情中,当张离因为救陈山,壮烈牺牲后,陈山虽然很悲痛,想要替张离报仇。但是目前陈山的妹妹陈夏和父亲陈金旺还在荒木惟的手中,所以陈山即使在难过,他也不能冲动,还是需要和荒木惟斗智斗勇的。当然陈山在经历了很多事后,他也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有信仰的地下党员。所以陈山明白找荒木惟报仇固然重要,但是如今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需要他做,那就是找到从重庆叛逃而来的军统特工黄志忠,并且从他手中拿到真正的重庆兵工厂分布图。出于这个目的,陈山还是先放下了仇恨,开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