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文姓:起于中原 盛于南方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90
转发:0
评论:0
文姓:起于中原盛于南方,文姓起源于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文姓也加入到中原士族的南
  

  文姓起源于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文姓也加入到中原士族的南迁队伍之中,奠定了后来南方文姓旺于北方文姓的基础。
  资料显示,现今的文姓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以上五省的文姓约国汉族文姓人口的79%。因此,文姓已成为一个根在中原的较为典型的南方姓氏。
源流众多周文王被尊文姓始祖
源流一说:
  为周文王裔孙,源自姬,由谥得姓。在多部权威的有关姓氏的文献中,都有记载。在《元和姓纂》中就明确说:“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
  周文王,姬姓,名昌,季历的儿子,古公亶父的孙子。传说,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位。但不久,商王文丁觉得受到了威胁,找借口杀了季历。季历被杀后,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其位。姬昌礼贤下士,治国有方,使周的势力日渐强大。后来,由于其不满商王纣杀九侯鄂侯,而被囚于菱里(今河南汤阴县)。获释后,他发愤图强,并得到贤臣姜尚辅佐,国力大增。但遗憾的是,他在位50年,却终身没有称王。后来他的儿子武王伐商后,追封他谥号周文王。
  再后来,周文王的后裔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这就形成了早期文氏中重要的一支,周文王也就成了文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说:
  为周代卫国将军孙文子之后,出自姬姓,由字得姓。
  这支文氏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卫国关系紧密。文献记载,西周时卫国的国君康叔,名封。武庚反叛被平定后,武庚禄父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放逐,武庚的殷遗民被封给了康叔,康叔做了卫国的君主。有关卫国孙氏的来源,有文献说:“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且“为卫上卿,食邑于戚。”孙氏在戚袭居6代,为卫世卿,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
  至卫献公时,卫国大权被大夫孙文子、宁惠子操控,此时的卫国国运日衰,加之卫献公不勤朝政且荒诞不经,于是,孙文子便攻打并逐出献公。之后,孙文子、宁惠子共立定公的弟弟姬秋为卫君,这就是卫殇公。卫殇公继位后,把孙文子林父封在宿邑。卫殇公十二年(公元前547年),宁喜跟孙林父因为争宠而产生矛盾,卫殇公让宁喜进攻孙林父。孙林父逃到晋国,并请求晋国送卫献公回国。此时,齐国的齐景公也陪他同卫献公前往晋国请求支持,于是晋国替卫献公讨伐卫国,捉住了卫殇公和宁喜,同时将卫献公护送回国,之后,诛杀了宁喜。从此,卫国的大权就落到孙文子手中,孙文子也因此声望显赫,其子孙不仅世袭了宿邑(今河南濮阳市),也以祖字为氏,称文氏。
源流三说:
  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源自姜姓,由字得姓。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之后、四岳伯夷(即许由)的裔孙姜文叔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许国,于是,姜文叔被称为许侯、许文叔,因文叔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之为姜文叔、吕叔。后多灾多难的许国,久经战乱,虽也不乏有强盛时期,但最终也未能逃过被楚国灭亡的命运。
  许国灭亡之后,其子孙四散奔逃,后裔除有以原国名“许”为氏外,还有部分支裔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的字“文”为氏,称为文氏。
源流四说:
  为周初封国陈国的国君陈妫满之裔孙,出自妫姓,由谥得姓。
  当时,周武王灭商后,为祭祀舜庙,遂将陈胡公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并建立陈国。之后陈国迅速崛起,成为中原大国。谁知好景不长,到陈宣公时,陈国突然发生宫廷政变,陈胡公的第11世孙陈完逃至齐国,并改姓田,而且在齐国又日渐发展起来。到了陈完9世孙田和时,驱逐了齐康公,自立为君,周安王十六年,正式承认田姓齐国为诸侯。
  后来,齐威王的孙子、宰相田婴之子田文,史称孟尝君,非常贤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曾入秦国为人质,颇得秦昭王器重,并任过秦国宰相。回国后袭父封地薛邑(今山东滕州东南),从而名声更加显赫,但最后受滑王猜忌加之国内叛乱,孟尝君就逃到魏国,后来成为了魏国相国。孟尝君死后谥号“文子”,于是,其后裔便有以“文”为氏的。
  秉承祖训文氏重教育扬正气
  羑里城遗址,这个当年曾囚禁了周文王7年的地方,现位于河南汤阴县城北,这也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座国家监狱。也正是在那里,周文王将伏羲先天八卦改造为六十四卦,而且系以卦爻辞,推演为《易经》。如今羑里城还有文王庙、演易坊等主要建筑。文王庙现为周易博物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氏文化另一重要的遗址就是位于河南濮阳市的戚城遗址,相传是卫灵公的外孙孔悝的采邑。卫成公六年,卫成公自楚丘迁都帝丘后,该城不仅是卫都帝丘北面的重要屏障,而且还是当时各国诸侯的会盟胜地。同时他还是孙、戚、文等姓氏寻根的圣地。
  文翁遗迹,不仅文翁重视教育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成了如今人们崇文重教示范地。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习太守,他在成都城南修建学堂,并请名师教学。因为当时的讲堂是用汉白玉建造的,又称之为“文翁石室”,这就是中国的第一所官办学校,并培养出了司马相如等名流,也留下了“文翁化蜀”的佳话。汉武帝时下令全国仿效石室学堂,兴办官学。
  山西介休市号称“三贤故里”,其中的一贤就是北宋文彦博。那里有文彦博为感谢神佛保佑,在绵山中塑造的“挂印封侯像”。相传文彦博年轻时父母就常在绵山祈祷拜佛。后来及进士第,回介休上山谢佛,夜梦自己身骑一只金钱豹破地而出,山中群猴拱手相迎,其中:猴王捧一宝印。他疑惑不解,准备找老僧为他解梦,这时一位老者路过此地,只言一句“逢猴之时,必是你挂印之日”,说完飘然而去。回京后果然应验,皇帝召他入朝为相。
  文姓在两广地区分布广泛,影响较大,文姓族人的活动也较多。在东莞成立的文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是专门从事文姓历史文化研究的民间学术团体,该会不断向社会推荐文氏研究的新成果,推动海内外关心支持文氏发展的各界人士进行交流、了解,增进各方面的友谊。
  2001年11月,广东东莞市松岗镇召集“七房”后裔代表,举行“文氏大宗祠修缮研讨会”,与会代表包括“七房”所在村负责人、香港文氏宗亲总会、旅居海外的文氏宗亲代表等。2004年3月28日,文天祥纪念馆在广东吴川市吴隅镇文屋村内落成开馆,文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数千人到纪念馆参观,纪念这位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
厚重显赫圣哲贤俊照汗青
  文姓的厚重和贤俊的显赫,在流传至今的对联文化中可见一斑。
  “传诗说礼;抚国附民。”就典指晋初蜀汉时曾在太学传授《毛诗》、《三礼》的临江人文立,以及明代监察御史徽州人文献,以治行卓越而著称一时。
  “兴文化蜀;定策灭吴。”上联典指西汉时舒县人文翁,景帝末年任蜀郡守,在成都修官学,兴教化。下联典指春秋时楚国郢人的越国大夫文种。越王勾践时,越国被吴国击破,勾践困守会稽。文种献计,勾践入吴为人质,得免于亡国。文种主持国政,勾践归国,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竭忠体国;尽节勤王。”上联典指宋文彦博,连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下联典指宋文天祥,德佑初应诏勤王,后为元兵所执,不屈死。
  “词书列四绝;诗画第一名。”上联典指宋代诗书画家文同,善诗、楚词、草书、画,有“四绝”之称。下联典指明代诗书画家文元善,字子长,号虎丘,万历间卒,年三十有六。王穉登铭其墓曰:“画品第一,诗品第一。”
  “兼八法丹青之胜;擅一时丝竹之奇。”上联典指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之誉。曾以贡生任翰林院待诏,三年后辞去。擅诗文书画,尤善书画,工行草,精小楷。他名重当代,学生甚多,形成了“吴门画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世称其画兼有赵孟頫、倪瓒、黄公望之长。下联典指宋代宁化人文宝,字仲贤,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历官陕西转运使加工部员外郎、忠武军行军司马。能写诗,善篆书,尤其工于鼓琴。
  在文姓名人中也不乏出将入相,气壮千秋的圣贤。春秋末期知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楚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人文种,堪称典范。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国精兵大败越军,面对绝境,文种向勾践谋划,让其作为人质去吴国,以求议和。之后,文种一面挑起守国重任,积极备战,另一方面不断斡旋于吴越之间,终使越王提前获释返国。回到故国的勾践用范蠡治军,文种治国。文种不负厚望,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文种为勾践所猜忌,并最终被赐剑自刎而死。留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憾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抗元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文天祥,可谓是文氏杰出代表,《过零丁洋》、《正气歌》的千古绝唱万代传颂。如今,位于江西吉安市城区东南富水河畔的鹜湖村的文天祥故里,保留有文丞相祠、状元坊、龙川阁、正气书院、文天祥陵园等珍贵历史遗迹2 0余处,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拜谒,寄托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
  位于深圳南山区文天祥祠,是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至今保存完好。文天祥与现居深圳地区的文姓族人关系甚为密切,从文姓始祖文溪公繁衍至今,已有上万之众。因此深圳地区文族后裔称文天祥为“太祖伯”。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位于东莞市松岗镇的文氏“七房大宗祠”,是文氏族人祭祀祈福、议理公事的地方。
  和文天祥齐名的还有近代爱国志士文廷式,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幼年被视为“神童”。后与盛昱、黄绍箕、王仁堪、王仁东等人同号“清流”;又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称为“四大公车”。甲午战争爆发后,文廷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义愤填膺;而对西太后的主和旨意和李鸿章的“以俄制倭”的投降外交,更为不满。在民族危机严重关头,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力挽狂澜,奋然而起,邀集翰林院同僚36人联名奏本,反对投降卖国,力主对日作战。
  甲午战争失败后,文廷式与陈炽等支持康有为,并提出“变则存,不变则亡”。光绪三十五年(公元1909年)8月,在老家怀信里花庙前去世。文廷式不仅是晚清的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维新派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知名学者,被誉为“晚清学者开派标宗者”、“江南才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文姓:起于中原盛于南方
文姓起源于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文姓也加入到中原士族的南迁队伍之中,奠定了后来南方文姓旺于北方文姓的基础。资料显示,现今的文姓以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和四川为多,以上五省的文姓约国汉族文姓人口的79%。因此,文姓已成为一个根在中原的较为典型的南方姓氏。源流众多周文王被尊文姓始祖源流一说:为周文王裔孙,源自姬,由谥得姓。在多部权威的有关姓氏的文献中,都有记载。在《元和姓纂》中就明确说:“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周文王,姬姓,名昌,季历的儿子,古公亶父的孙子。传说,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位。但不久,商王文丁觉得受到了威胁,找借口杀了季历。季历被杀后,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其位。姬昌礼贤下士,治国有方,使周的势力日渐强大。后来,由于其不满商王纣杀九侯鄂侯,而被囚于菱里(今河南汤阴县)。获释后,他发愤图强,并得到贤臣姜尚辅佐,国力大增。但遗憾的是,他在位50年,却终身没有称王。后来他的儿...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关于早期夏文化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其建立与更迭过程及其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对于深入认识三代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史籍记载,夏、商、周三个王朝建立的模式是不同的。关于夏朝的建立,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是这样记述的:“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予之位,是为夏后帝启。”由这段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还处在部落联盟阶段。部落联盟首长职位的更迭,采用的还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按照常规,禹本是把部落联盟首长职位传给了东方部落的益,只是因为参加联盟的部落诸侯拥戴禹的儿子启,启才继承父位,建立了夏朝。尽管《古本竹书纪年》对此有不同说法,认为启是强行继位,“益干启位,启杀之”,但不论哪种观点,都不能抹杀这...
· 北方姓氏中和南方联系很密切的姓氏,于姓
在百家姓当中,很多姓都有数千年历史,不仅可见百家姓文化源远流长,更可见中华民族文化浩浩汤汤。比如于姓——于姓的历史文化,便是如此。从历史上看,于姓夏时来自于姒姓,商时来自子姓,周时来自姬姓。再往上溯源,这三个姓均来自黄帝。如今,于姓排名中国姓氏第28位,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但其实,于姓又和南方有着深远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分布来看,毫无疑问,于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比如,山东于姓是于姓由中原东迁的典型,山东是于姓兴旺发展的一个福地,其融合性特征也很有代表性。山东于姓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东北。而历史还展示了于姓向南发展的一条路径。比如春秋五霸的越国又称于越,为夏朝少康庶子的后裔,来源于姒姓,因此,位于南方的于越实是于姓的重要一支。于越人夏时已在东南发展,商代进一步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建立越国并逐步强大起来,一度称霸诸侯。实际上,于越是百越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主干部分,深远地...
· 关于马姓文化
【马氏】马姓文化马氏4月9日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得姓始祖,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1]扶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2013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国总人口1.06%,排名第17位。[2]中文名马姓得姓始祖赵奢主要郡望扶风郡、京兆郡、西河郡主要堂号铜柱堂、绛纱堂、扶风堂、敦睦堂着名人物马援、马致远、马皇后起源演变1、第一个起源出自子姓。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3]2、源于官位。(1)出自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把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来简化为单姓...
· 于姓家谱文献
于氏宗谱五卷,(清)于准纂修,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浦阳官r于氏家谱,(清)于德起等纂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清)于贤达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笃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清)于树滋纂辑,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清)于贤起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贵州于氏家谱不分卷,(清)于德懋编,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铜板刊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浦阳西溪于氏宗谱十六卷,(清)于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