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洛社华圻村丁氏修谱为好人树碑立传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6
转发:0
评论:0
洛社华圻村丁氏修谱为好人树碑立传,“这次丁氏续修宗谱,不仅要记录丁氏宗亲的延续历史,更要为家乡发展献爱心的
  

  “这次丁氏续修宗谱,不仅要记录丁氏宗亲的延续历史,更要为家乡发展献爱心的丁氏族人树碑立传,倡导善心义举,激励后人。”丁氏后裔丁伟安对记者说。今天,在无锡市洛社镇华圻村,600多名丁氏宗亲在华圻小学旧址陈列馆门前领到了续修的《丁氏宗谱》(敦伦堂)。
  据了解,《丁氏宗谱》自2011年开始续修,历时3年,记载了自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华圻村丁氏家族的历史渊源、繁衍生息,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历史演变,也收集记载了诸多近、当代丁氏宗亲的轶事,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依据。《丁氏宗谱》(敦伦堂)上次续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时光如水,距今已过去103年。
  按照民间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规矩,早已过了修谱的时限。2011年12月,丁午寿、丁伟安等人在无锡灵山梵宫发起倡议,组织宗亲共商续修《丁氏宗谱》事宜。续修宗谱必须要有旧谱,不然就无从下手,经过寻找,发现村民丁敏山家里收藏了一套清光绪年间的《丁氏宗谱》,为续修新谱提供了依据。
  丁氏宗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据《丁氏宗谱》(敦伦堂)记载,丁姓始祖是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山东兖州,宋代庆元年间,第87世德溢公任安徽滁州太守,后迁至无锡梁溪南塘。明洪武年间(公元1373年),其弟道洪公迁至洛社镇,成为华圻村丁氏始祖,距今已达641年,在江南这块沃土上繁衍发展,如今已有29世。
  “修谱不仅可以寻根问祖,还可以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香港前自由党副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丁氏后裔丁午寿先生表示,现在国泰民安,大家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日趋强烈,以传承民俗文化的宗谱续修就成为一种新追求。“我现在73岁了,虽说在香港生活了几十年,但我始终不忘自己的根在无锡。”
  早年随父亲丁熊照移居香港,但对于无锡这片土地,丁午寿有着深厚的情感。记者了解到,华圻小学的前身是私立华圻小学,由香港知名实业家丁熊照1947年独资创办。2001年丁熊照之子丁鹤寿、丁午寿捐资400万元,洛社镇人民政府投入400万元,易地重建了现在的华圻小学。丁熊照家族不仅大力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还捐款为华圻村的父老乡亲修桥铺路。如今,华圻小学旧址已成为惠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丁氏后裔丁柯中也表示,此次《丁氏宗谱》续修,按照承前启后的原则,结合现代理念,与时俱进,新谱在旧谱的基层上加以改进、拓展、延伸。凡旧谱中的文献资料悉数收录,不做任何删节,仍保持繁体汉字和句子之间不加标点符号的旧谱体例;续修的新谱文字资料则按照简体汉字规则,句子之间加标点符号。
  “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学的范畴。”无锡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顾德新评价,《丁氏宗谱》不仅翔实记载华圻村丁氏家族的繁衍,也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和好人好事,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据了解,续修宗谱在洛社镇已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目前已有62套宗谱续修告竣。当日,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孙志亮、惠山区政协主席顾智杰等相关领导参加了颁谱仪式。

                                                                                                                                     来源:光明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洛社华圻村丁氏修谱为好人树碑立传
“这次丁氏续修宗谱,不仅要记录丁氏宗亲的延续历史,更要为家乡发展献爱心的丁氏族人树碑立传,倡导善心义举,激励后人。”丁氏后裔丁伟安对记者说。今天,在无锡市洛社镇华圻村,600多名丁氏宗亲在华圻小学旧址陈列馆门前领到了续修的《丁氏宗谱》(敦伦堂)。据了解,《丁氏宗谱》自2011年开始续修,历时3年,记载了自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华圻村丁氏家族的历史渊源、繁衍生息,不仅记录了过去的历史演变,也收集记载了诸多近、当代丁氏宗亲的轶事,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提供了依据。《丁氏宗谱》(敦伦堂)上次续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时光如水,距今已过去103年。按照民间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规矩,早已过了修谱的时限。2011年12月,丁午寿、丁伟安等人在无锡灵山梵宫发起倡议,组织宗亲共商续修《丁氏宗谱》事宜。续修宗谱必须要有旧谱,不然就无从下手,经过寻找,发现村民丁敏山家里收藏了一套清光绪年间的《丁...
· 无锡《洛社丁氏宗谱》举行颁谱庆典大会
由清砚谱社全程参与编修印刷的《洛社丁氏宗谱》今天颁谱庆典。在此,清砚谱社祝《洛社丁氏宗谱》续修颁谱圆满成功!注:《洛社丁氏宗谱》由我公司承制,提要可在家谱总集中查询
· 续修丁氏总谱之温岭丁氏谱序
谱谍之来尚矣,自轩辕尧舜以来,至春秋诸侯卿大夫名号继统,姓有所承,或以赐,或以字,或以氏,齐鲁吴越之国,或以文武成宣之谥,或氏王孙公侯之爵,或以巫医陶冶之事,或以东西北郭之居,或以三岛六麓之志是也。国家公侯族姓,亦奚所自出焉,汉魏间,世系多至十二三世,少亦六七世,观之古史可稽也,详看诸谱,历汉晋唐诸朝,其名号姓系,班班可考,迨开元初,复诏柳冲,薛南金,详加参刊,考定二十六姓,以十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梁,而济阳丁在焉。丁氏之先,出于齐太公子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厥后讳完字子襄,事田何学易,成东归,何谓门人日,易已东矣,汉景朝为梁孝王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讳淋,从光武征伐,愿封本乡新安乡侯;淋子讳鸿,字孝公,治尚书,汉肃宗,请鸿与诸儒于白虎观论定五经,鸿论难最明,时语曰:“殿中无双丁”孝公封马亭乡侯;讳颛,于太宗至道间,尽家赀买出八千卷,日:“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子讳逢吉,为光禄...
· 兴复村六社家谱
兴复村六社家谱白荣长・白荣发家谱四世白荣长,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戍岁十月十八日辰时,生于永宁军粮府太平里二甲湖泸营岩头上登高坪。亡于一九六0年庚子岁入月十七日巳时,亡于文化公社龙凤大队三队渔竹湾,葬兴复村六社笔尚凹坎下,有碑记。娶周氏,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戊子岁腊月廿六日辰时,生于湖泸营湾湾头,亡于一九五九年己亥岁十月廿一日酉时,亡于兴复大队大田湾,葬大田湾坎上大波鱼尾,有碑记。生长子白昌福,次子白昌禄,三子白昌寿,生二女。五世白昌福,生于一九一一年辛亥岁十月初五日丑时,生于岩头上龙塘湾,亡于大男湾,葬许家屋基后,有碑记。娶游氏,生于一九一一年辛亥岁五月廿日丑时,生于桂花村大地头,亡于一九四六年丙戍岁十月十二日吉时,亡于大田湾,葬绵羊山塘坎下,有碑记。生长子白美华,次子白美和。六世白美华,生于一九三四年甲戍岁三月初三日丑时,生于文化乡大田湾,亡于一九九四年甲戍岁三月廿七日...
· 上社村郝氏源远流长
在久负盛名的梨乡同川上社村,矗立着一座明清风格的“晋贤故里”石券门楼。此为郝氏后人为东晋名士郝隆所建。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伏羲氏的弟名骨,一说名省。骨的子孙在殷帝乙时有人名子期,被殷王封于郝乡(今山西太原)。子期和子孙在郝乡定居,其子孙以封地得姓郝。”而《上社郝氏家族史》中也说其家族源于太原郝乡(今郝庄),相传,汉代郝夔出任匈奴中郎将时,驻守于汉与匈奴交界处的古原平,遂籍郝家寨(今上社)。郝隆为其十五世裔孙。郝隆生于西晋惠帝初(约291年),卒于东晋海西公末(约368年),享年70多岁。明永乐版《太原府志·人物篇》载:“郝隆,字佐治,处士,崞县人。少博学,无书不读。七月七日,见富家曝晒衣服,乃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晒腹中书耳。与族人世福同爨。诏复其家,名重一时。”清乾隆版《崞县志》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载:“……诏复其门,辟为参军,崇祀乡贤。”上社村隆公祠现存的清同治八年碑载:“先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