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古老滕姓 黄帝赐姓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3
转发:0
评论:0
古老滕姓黄帝赐姓,滕姓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姓氏,全国大约有75万人口,不及排在前列的大姓的零头
  

  滕姓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姓氏,全国大约有75万人口,不及排在前列的大姓的零头,位居全国姓氏第179位。四川是全国滕姓第八大省份,尽管如此,人口也不过三五万人,在省内姓氏人口数量的排名和全国排名情况差不多。
  滕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古老而纯正的姓氏,直接源于黄帝血脉。当初黄帝儿子得姓12个中,滕姓排在第五位。而且,滕姓来源的滕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很值得一说。滕的释义:水大量往上涌
  从《说文解字》对“滕”的解释“水超涌也。从水朕声”中可以看出,滕的本义是指水像喷泉一样大量往上涌。从滕字的构成可知,滕字是由“朕”和“水”构成的。后来,被引申为张口说话,如词语“滕口”,就是张口放言的意思。“滕口”这个词语以前常用于文言文中,属于很书面化的词语,现在很少用了。
  但是,滕字以前可不是用来表示和水有关的,而是与火有关。水火不容,这是怎么回事呢?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滕字,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金文中的滕字字形,是“朕”和“火”组成。朕像两手奉火的形状,是祀火的祭器,火苗从器缝里蹿出来。这说明,滕人氏族原来是以火为图腾的,很早就有祭火的礼俗,而且善于制造祭祀火的祭器。后来,滕人氏族又改奉水为图腾了,滕字由“朕”和“水”组成。
  这里,很有必要说说“朕”字。大凡看过描写古代君王的书籍或影视的读者,对“朕”这个字应该不陌生,这是皇帝的专用自称。最先使用“朕”自称的皇帝是秦始皇,从他以后,历代皇帝都这么自称了,直到清朝结束。那么,在秦始皇之前的君王是怎么自称的呢?商周时期的天子,自称“予一人”,诸侯国君主自称“孤”、“不谷”、“寡人”。有点复杂,还是“朕”简洁明快。
  事实上,在秦始皇之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思是我、我的,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如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回朕车以复路兮。”这里的“朕车”是“我的车”的意思,千万不要理解为“皇帝的车”,人家屈原可是大忠臣,哪敢有非分的想法。
  秦始皇为什么要用“朕”自称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讨论君主称号时,王绾、李斯等人建议说:“天子自称曰‘朕’。”秦始皇欣然应允,此后,“朕”就成了皇帝的专用自称。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叫嬴政,他在与人说话时,可以自称其名“政”,“政”与“朕”基本上同音,所以就干脆改称“朕”了。
  那么,“朕”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呢?朕字的“月”旁,在小篆中是“舟”旁,朕的意思就是舟缝,也就是船的两块木板之间的缝隙。古人根据“极为细小的缝隙”用来比喻寡德,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与“寡人”的含义相当。所以,现在我们就能明白古代皇帝为什么自称“朕”了。
  还是回到滕字上来。上面我们说到“朕”的本义是舟缝,那么,有缝的船浮在水面上,水就会通过缝隙中冒进船中。所以,滕的本义就转变成了水往上冒的意思。从滕字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滕人氏族应该是修补船漏的行家里手。滕姓来源:大都出自姬姓
  滕姓来源比较简单,也很清晰,没有什么争论,就3个来源:出自姬姓滕姓、姬姓和改姓。
  我们先看看出自姬姓滕姓的来源。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继承和发展了12个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依(衣)。位居第五的,就是滕姓了。这支部落的后人,就以此为姓,算是非常古老、非常正统的姓了。
  其次也是来源于姬姓。周武王灭商后,英年早逝,年幼的周成王即位。此前,仁厚的周武王灭商后,不仅没有把商的王公贵族赶尽杀绝,反而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让他管理商朝旧都殷,殷的商朝遗民对此很高兴。但周武王还是给自己留了一个后手,为防止武庚叛乱,他在殷的周围设立了3个诸侯国,殷的东边设立卫国,让弟弟管叔坐镇;殷的西边和南边设立鄘国,让弟弟蔡叔坐镇;殷的北边设立邶国,让弟弟霍叔坐镇。3个诸侯国一起监视留居在纣宫里延续殷嗣的武庚,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
  周成王即位后,由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管叔、蔡叔对此不满,到处散布周公旦想篡位的谣言,联合武庚起兵反叛。周公旦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旦率军讨伐叛军,杀武庚,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平息了这场反叛。
  武庚之乱后,在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公旦、周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于是,周文王的第14子、周武王同父异母弟弟叔绣(因叔绣住在错地,所以又称错叔绣),被封为滕侯,封地在黄帝后裔滕姓古滕国所在地滕(今河南卫辉市西北)。
  后来,周公旦东征,平定商朝的小伙伴徐国、奄国等国,把滕国移封到今山东滕州西南。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灭掉,后来又复国,不久又被宋国灭掉。滕国王族遗民就以国为姓,是为滕姓,奉错叔绣为滕姓得姓始祖。
  第三个来源是大家常见的改姓了。明洪武年中,有一个蒙古人被朱元璋赐为滕姓,叫滕瓒住。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改汉姓为滕。
五十里滕国 为何存在753年?
  错叔绣被封为侯爵,封地在滕国,看起来应该是个很不错的诸侯国。其实,滕国的面积很小很小,小到哪种程度呢?《左传》中说,滕国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也就是方圆50里的面积,与现在一个乡镇的面积差不多,所以滕国又被称为滕小国。
  但小是小,资格老啊!一来,滕国是姬姓周王室的嫡系后裔,二来大小也是侯爵诸侯,所以地位不是一般的高。滕国始于周成王4年(公元前1039年),终于周赧王29年(公元前286年),能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753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任何奇迹都不是凭空出来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奇迹的背后都有什么故事。
滕薛争长滕国虽小地位高
  因为滕国太小,错叔绣以后的10多代君主,史书上都没有记载,直到鲁隐公时,才出现有关滕国的记载。这个时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鲁隐公11年(公元前712年)春,滕侯(滕国君主,古时爵位是世袭的,错叔绣被封为滕侯,继承滕国君位的后代子孙也是滕侯,但人已经换了N个)与薛国的薛侯到鲁国去朝觐,两个君主为上朝的排列顺序发生了争执。
  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该居长位。但滕侯慢悠悠地说:“我,周之卜正也。”卜正是周朝的官名,掌管占卜之事的头儿,一般由王室正统的人担任,是非常显赫的职位,别的人只能在一边看着玩。
  滕侯是周王室姬姓后裔,姬姓是黄帝之姓。薛侯是任姓后裔,虽然也是黄帝后裔,但那是庶姓,怎能和嫡姓相比?所以,滕侯此言一出,薛侯无话可说,滕侯争得了长位。由此可见,滕国在当初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高。这个故事,就是《左传》里说的“滕薛争长”。
滕文公仁政孟子誉为“善国”
  时间到了战国时期。这时的东周王朝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掌控,列国纷争、英雄逐鹿,蹦达得很欢。小小的滕国在诸侯打来打去的混战局面中,竟然发展成了一个强盛之国,这与一代贤君滕文公是分不开的。
  滕文公,名宏,与孟子是同时代人。滕文公施行仁政,使滕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滕国“以区区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不但没被大国吞并,反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孟子誉为“善国”。如今,滕州市有条路就叫善国路。
  其实,这个滕文公真实称号叫滕元公,真正的滕文公生活在春秋时期。滕昭公去世后,太子弘即位,宋国想趁机攻打滕国。弘多次向他国求援,阻挡了宋国的入侵。弘去世后,谥号“文”,被称为滕文公。
  过了数代若干年,宏的老爸滕定公去世,宏即位。因为他的功绩卓著,死后被封谥号“元”,按理就该被称为滕元公。由于“文”和“元”相近,当时诸侯之间成天打个不休,谁也顾不上谥号忌讳这些事情,就把滕元公称为滕文公了。这个大逆不道的做法不仅没人反对,反而代代流传,成了滕文公。
  这一点,汉代的赵岐考证后说,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
  滕文公在做太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国时,听说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滕文公即位后,又派人去请教孟子。这些事情,都记在《孟子》里。
  滕文公对孟子的理论深以为然,为父守丧3年后,开始推行孟子以“仁政”为中心的治国之道,在滕国实行善治、善教、善政,注重农耕,使滕国百姓安居乐业、民心所向。滕文公去世后,在齐国为卿的孟子还专程赶去参加滕文公的葬礼。
宋末元初 少量滕姓人进入四川
  滕国灭国后,滕国的王公贵族以国为姓,四处离散,先是迁徙到北海(今山东莱州湾)一带,在汉朝时较为兴盛。汉末北方战乱,滕姓人又迁徙到中原河南南阳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形成滕姓家族的南阳郡望。
  唐宋年间,有的滕姓人又迁徙到浙江东阳(金华)一带,以东阳滕姓最为突出,成为滕姓家族门庭兴旺、人才辈出的聚居之地,也是滕姓成为名门大户、显赫望族的发迹之地。白居易曾经在诗中称赞滕氏家族“东阳门外数滕家”。如今,金华境内还居住着许多滕姓人。
  宋朝靖康之耻后,北方滕姓有的迁居浙江临安,有的因做官迁到湖南。宋朝时,全国滕姓人口大约有12万人,排在全国姓氏人口中的第103位,第一人口大省是山东。这时的滕姓人口分布,还主要在北方。
  宋末元初,战乱不止,滕姓人口在北方遭受了巨大损失,开始大量迁徙到南方,如四川、云南等地。所以,目前四川的滕姓人,最早的是在宋末元初才到四川,但人数很少。明朝时,滕姓人口只有4万人左右,只有宋朝时的三分之一,排在全国姓氏人口的200名之后去了。由此可见,战乱给人口带来的杀伤力是多么的巨大!
  明末清初,湖北、湖南的滕姓人随着湖广填四川进入四川,分布在四川各地,以川南、川东北最多。根据现有川南、川东北滕姓人的字辈推测,当时入川的滕姓人应该是一个大家族中的几十户人一起入川的。他们沿着长江溯江而上,然后进入川内其他江河如嘉陵江、渠江、涪江等,分散居住今四川和重庆的多个地方。
  入川时,有的带了老家的家谱,有的没带。没带的,因当时交通不发达,字辈排行只能靠口传,有的干脆就根据老谱的字辈另立字辈。这样一来,形成了不同谱系字辈之间的用字相异又相近的情况。以下例举四川部分地方的字辈情况,大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字辈用字相同的地方。
  蓬安一支:必强修志士。家章光耀彩,明德兴乾坤。礼仪连宗祠,孝顺传万代。
  蓬安一支:培本崇忠厚,明伦定纪纲。水先卜正裕,X后肇荣昌。自士家章大,文招德泽长。
  蓬安一支:家传世代久,创守孝维先。
  宜宾一支:家章光耀彩,明德新干升。仁让忠孝盛,慈爱宽厚兴。显荣咸品正,清洁柱兰臻。
  射洪一支:树建昭明德。小金一支:家长光耀彩,明德照乾坤。
  巴中曾口一支:家庭光耀彩,明德兴福仕。
  成都一支:少章闻华修,伯长秀海光。
  蓬溪一支:世善运自成,家章光跃彩。明(文)德兴(正)乾坤,庆古必重谊。
/滕姓故事/
滕姓中唯一的神:雪神滕六
  《幼学琼林·天文》中记载,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姓滕的神仙。他就是“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的雪神滕六。
  雪神为什么姓滕呢?据说,雪神姓滕与问政于孟子的滕国国君滕文公有关。前面我们也介绍了滕文公的相关事迹,这里不用赘述。
  为什么说雪神与滕文公有关呢?《孟子外书·文说》篇中说,滕文公死后,下葬的日期都选好了,结果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雪。这个雪下得实在太大了,堆积在地上,高度能把一头牛淹没,只剩下眼睛露在外面。大臣们见此情景,向太子请求延期安葬滕文公。太子却不同意,原因是日期都选好了,怎么能擅自更改。
  这时,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惠子站出来对太子说:“昔者王季葬涡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前和,文王曰:‘先君欲见群臣百姓矣。’乃出为帐三日后葬。今先公欲小留而抚社稷,故使雪甚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志也。”
  惠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告诉太子,下这么大的雪,是咱们的滕文公想稍微停留一下,先安抚好社稷江山,所以就降大雪延迟下葬的日期。孟子听了惠子的话后,竖着大拇指称赞说,对的,对的,这就是“礼”啊!
  滕文公可以通过降雪来改变葬期,表明他能够主宰雪的降与停。而能主宰雪的,不是雪神是什么?所以,《孟子外书》的这个故事,就成了滕文公是雪神的主要依据,雪神从此以后就姓滕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把雪神叫作滕文公,而非要叫滕六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雪的形状和性状了。见过雪花的人都知道,雪花是六角的形状。对此,古人早就有察觉。《韩诗外传》中说:“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意思是说,世间上的草本之花最多的是5瓣,只有雪花是6瓣的。所以,“六”是对雪的形态的描绘。
  于是,“六出”成为约定俗成的词语,专门用来指代雪花,经常出现在当时的歌咏诗词中。如陈徐陵《咏雪诗》:“琼林玄圃叶,桂树日南华。岂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三农喜盈尺,六出舞崇花。明朝阙门外,应见海神车。”“六出”成为雪的代名词,一直延续到唐代。
  此外,“六”为阴极,雪的性状为至阴。所以,雪“六”,无论是形态,还是哲学观念,都惊人般的吻合,再也贴切不过了。雪神名“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样一来,滕文公与雪花“六出”的形状相结合,雪神的名字就叫滕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老滕姓黄帝赐姓
滕姓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姓氏,全国大约有75万人口,不及排在前列的大姓的零头,位居全国姓氏第179位。四川是全国滕姓第八大省份,尽管如此,人口也不过三五万人,在省内姓氏人口数量的排名和全国排名情况差不多。滕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古老而纯正的姓氏,直接源于黄帝血脉。当初黄帝儿子得姓12个中,滕姓排在第五位。而且,滕姓来源的滕国,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很值得一说。滕的释义:水大量往上涌从《说文解字》对“滕”的解释“水超涌也。从水朕声”中可以看出,滕的本义是指水像喷泉一样大量往上涌。从滕字的构成可知,滕字是由“朕”和“水”构成的。后来,被引申为张口说话,如词语“滕口”,就是张口放言的意思。“滕口”这个词语以前常用于文言文中,属于很书面化的词语,现在很少用了。但是,滕字以前可不是用来表示和水有关的,而是与火有关。水火不容,这是怎么回事呢?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滕字,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金文中的滕字字形,是...
· 源流-黄姓渊源因生以赐姓
因生以赐姓史学家吕振羽说:“在原始社会某原始群团猎取某种生物为其食物的主要来源,因而被其他群团称为某种生物的名称。”(《简明中国通史》)黄氏先族群团猎取黄鸟(黄莺、或称黄鹂)为主要食物,后来由于生产工具进步,猎取更多样食物,便觉得原来常食的黄鸟会唱歌跳舞,是精灵可爱的吉祥物,便产生崇敬的感情,于是禁止捕吃黄鸟,逐渐认为黄鸟是自己的祖先化身或转世而来的,相信它有超自然的神力,会对本氏族全体成员起保护作用,尊崇为守护神,这样黄鸟便成为黄氏族群崇拜的图腾。其他群团便称呼黄氏族群为“黄鸟图腾”。如“食蝉的舜的先族,便被称穷蝉图腾;食三青鸟的西王母群团,便被称为三青鸟图腾。”(《简明中国通史》)1963~1979年,山东省莒县陵阳河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高0.6米,刻画着“阳鸟负日飞行图”,据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000年遗物。距今约5000年前,创造大汶口文化的是各支鸟氏族,崇拜鸟,...
· 古人的赐姓现
骆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华姓氏中排名第132,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在台湾姓氏中居于第99位。其姓源有三:两支系以人名为姓氏,一支系少数民族改姓。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有个齐国,姜姓,在今山东北部,开国君主是吕尚(亦称姜尚、姜子牙、齐太公),建都营丘(后称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齐太公的后裔有人名叫“骆”,因古称诸侯之子为“公子”,故称公子骆。公子骆的孙辈中有以其名为姓氏的,称为骆氏。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骆氏,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子孙以名为氏。”再一支以人名为姓氏的骆姓,源于殷纣王之臣恶来的玄孙大骆。恶来,亦称恶来革,是蜚廉之子,以力大闻名,后被周武王所杀。据《史记·秦本纪》载:“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该书又说:“恶来革者,蜚廉子也,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非...
· 中华姓氏变迁:改姓·赐姓·贬姓
中国人十分重视姓氏。中国姓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是一种非常稳固的文化现象,祖先留下的姓氏,无论美与不美,子孙必须世代相传,不得随意改变。“坐不改姓,行不改名”是中国人的家族血缘情结。但是,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特别是政治因素的变化,促使某些姓氏的变动。这些变动对于整个姓氏系统而言,仍然是个别的、局部的,有的是暂时的,却又是普遍的、经常发生的。改姓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除汉族以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有的有姓、有的没有姓。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许多少数民族改用汉姓,或依照汉族习惯新创自己的姓氏。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拓跋氏、慕容氏、贺兰氏等都改用了汉姓。据《魏晋·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二十年(497)颁诏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天下第一姓),同时把113...
· 牧氏起源:一个源自黄帝时期的古老姓氏
中国的姓氏文化中,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牧氏,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与华夏文明的始祖黄帝有着不解之缘。据史书记载,牧氏起源于上古黄帝时期,是以先祖名字为氏的典型代表。相传,黄帝在统一华夏、成为天下共主后,深感治理国家、巩固王位的重任之艰巨,时常因缺乏贤能之臣而感到忧虑。一日,黄帝在梦中见到一股大风将地上的污垢吹得干干净净,接着又有一位手持千钧之弩的英雄,驾驭着千万头牛羊,气宇轩昂地出现在他的梦中。黄帝醒来后,对这奇异的梦境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领悟到,风象征着号令和执政者,而“垢”字去掉“土”即为“后”,意味着有人姓风名后,将能职掌国政。而千钧之弩则代表着力量和威严,能够驱赶千万头牛羊则象征着能够治理民众、施行善政。黄帝因此断定,有一位名叫力牧的贤能之士,将是他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为了寻找这位梦中的贤臣,黄帝下令全国上下进行寻访。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