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历山村家园馆:一本家族谱 一段寻根史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9
转发:0
评论:0
历山村家园馆:一本家族谱一段寻根史,低塘街道历山村家园馆坐落在该村文化公园东南角,今年1月初建成向村民开放。
  

  低塘街道历山村家园馆坐落在该村文化公园东南角,今年1月初建成向村民开放。家园馆占地80多平方米,分“古色、红色、特色”三大板块,馆内收藏物品60余件,如民国时期的纸币、一整套木匠工具、承载家族史的家谱、手工编织的草帽等。
  馆内展出的一本张氏家谱显得与众不同。从时间上来看,这本张氏家谱成书年代比馆内其他家谱要早得多,修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距今已有160多年。另外,其他家谱都以复印品形式展出,而它却是不折不扣的原件。
  要说它的来历,还得从村文化员张川说起。28岁小伙6年前开始找家谱
  28岁的张川从2008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寻找家谱。
  “小时候我在外婆家,他们家族有陈氏家谱,我就好奇,我们张家有没有张氏家谱呢?”张川说,“后来去问了爷爷,只知道我们有个张氏宗祠,对于家族的历史,我也只知道高祖父、曾祖父的名字而已。”
  2008年,正在上大二的他在余姚本地一网络论坛上发了寻访家谱的帖子,想“碰碰运气”,没想到帖子很快得到了回复。“回复我的是另一位也在寻找家谱的张氏后人。”张川告诉记者,此人名叫张中炎,当时已经年过花甲。
  “张中炎听人说,在上海图书馆家谱中心,收藏着不少姓氏的家谱,于是他便去了上海。”张川说。张中炎在上海图书馆看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修订的家谱复印件,同时得知,其原件保存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而且一套家谱分为12本。
 “他后来去社科院花2000元拷了一张家谱光盘过来,在家自己打印了16套,并送了我一套。”张川回忆说。听到张中炎说要送一套家谱给自己,他高兴得一晚上都没睡觉。
  张川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慢慢看懂家谱上记载的内容。“里面是文言文,又是繁体字,光字句理解就需要查阅很多资料。而且很多内容还得结合年代背景来解读。”通过复印本,找到年代更久远的家谱光绪十年的这套家谱,是历山张氏第七次修订的。发起人名叫张谦,是个举人,可惜天不假年,修谱期间去世了,后由其子张震祥等人续修。这次修订的家谱,共印了27套,每套按内容性质分12本。
  张川从家谱记载中得知,上一次修家谱的时间是咸丰元年,后来因太平天国运动,家谱被破坏。而张谦也参与过上次家谱的修订。
  “我知道我们历山村前任村委会主任张杏芬的高祖也是举人,后来一核对,张杏芬就是张谦后人。”更让张川兴奋的是,在张杏芬家里,竟然保存着咸丰元年修订的家谱。
  “一套家谱中有两本被保存下来。一本保存较为完好,因此我们将它放在了家园馆展出,另一本由于虫蛀水泡已无法翻阅。
  “这两本家谱,一直被放在张杏芬家堂前上面神堂内,那是摆放祖宗灵位的地方,家里人一般不随便上去,后来因为房屋漏水,修屋的时候发现了它们。之前,张家人并不知道家谱,或是早就将其遗忘了。”张川转述说,“也正是因为放的位置无人知晓,所以它们才得以在历史的变迁中保存下来。
  ”因为家谱,同宗后人再相聚
  张川后来还找到了另一套光绪十年时修订的家谱原件。“我打听到这套家谱保存者叫张晓(化名),如今还健在,他家中就藏着一套完整的家谱。”
  张川说,那套家谱曾经放在张晓他们房头的祖堂里,在文革期间没人敢要的情况下,张晓为保护家谱免遭破坏,偷偷将其拿到家中保存起来。“张晓告诉我,那是祖宗之物,不能让它毁了。”
  “我手头虽然有复制品,但字迹有些模糊,现在能看到原件,兴奋得不得了。当然,家谱是家中至宝,不轻易示人,最后张晓答应给我过目,我也是托了很多朋友帮忙。”张川说。他用了一天时间,把十二本书的每一页都照了相。
  “2008年,我们几个张氏后人召开会议,着手重修家谱。从光绪十年到目前,已经过了一百多年,若再不修订,家谱就要断史了。”张川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张氏家族曾准备修订家谱,当时各种文稿资料都准备好了,不过就在谱匠从绍兴来姚途中遭日军抓获,而之后文稿也在战火中烧毁了。
  目前,家谱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中。家谱,不仅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正是因为家谱,让这些张氏后人得以相识。“我们这些支脉,中间隔了二十多代,四五百年的时光,却因为家谱的关系而再次走到了一起,有种‘一见如故,如出同室’的感觉。”张川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广会馆500本家谱帮你寻根最厚家谱2500页
湖广会馆家谱查阅中心已投入使用。在数百本家谱中,或许可以帮您找到您先辈的足迹。同时,湖广会馆正筹备成立移民姓氏文化研究会,希望充分发挥家谱功用。500家谱帮助你寻根湖广会馆博物馆部主任岳精柱说,经过文革中断,国内重修家谱热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去年该馆建立中国移民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学术界和民间文化研究专家,收集研究湖广填四川以来,重庆境内姓氏演变过程,广泛搜集家谱。目前,湖广会馆已收集到家谱500多本,涉及近百个姓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湖广会馆希望能将重庆主要姓氏资料集合起来,方便市民查阅,找到自己根在何处。据资料记载,清初朝廷鼓励老百姓移民四川时,当时大四川人口仅50来万人。经过百余年迁徙繁衍,当时重庆、四川一带移民已占总人口70%左右。根据人类学研究员窦季良调查,重庆从康乾时代陆续移入外省移民,至今在生活习惯上难辨谁为外籍人士,更难辨谁为某省某府之人。唯一能够找到移民后...
· 寿阳历史上一段凄苦的经历
导语:寿阳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凄苦的经历,是那个特殊时代造成的,它是一种社会动荡,也是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我们山西,类似于寿阳的这种情况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但寿阳当时大迁徙的时候是全部去了大陵了,而140多年后回归寿阳时,是不是都回来了,不知道。我想,不可能都回来的。去了140多年了,已经五六代人了,有办法的、有本事的,很快就能回来,但很多穷苦人就有问题,不能说走就走,总得慢慢来,有的甚至就回不来了。其实,在哪儿生活也一样,哪儿还不是个黄土埋人?这样说来,文水县中就会有不少寿阳人流落在那里,慢慢的就成了文水人了,融合的没有一点痕迹了。现在的文水县中,有不少村名,与寿阳的村名一样,这都不是偶然的。说到这里,我要说说文水弓姓和我们寿阳弓姓了。我知道文水有不少弓姓,大约有1500人左右吧。文水弓姓与寿阳弓姓在传承上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像受阳迁徙大陵这样的因果关系?我是不知道、也不敢乱说的。这...
· 上杭客家族谱馆打造“海峡客家”精神家园
2009年,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上杭县客家族谱馆建成开馆。2000年5月上杭县成立“客家族谱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上杭客家族谱馆累计已收藏闽、粤、赣客家地区客家族谱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珍贵资料,共有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成为大陆公共图书馆收藏客家族谱之最。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李氏入闽始祖、台湾李氏始祖”李火德一脉家谱、“鄞江始祖”张化孙、闽粤赣台廖氏始祖廖花、闽粤赣台丘氏始祖丘三五郎一脉族谱。近年来,来自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士60多批、5000多人,先后来到上杭参观、考察客家族谱,开展族谱寻根与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3月,客家族谱展远赴台湾展览。曾两度回大陆寻根问祖并到上杭客家族谱馆查阅族谱资料的陈运昌,带着堂兄陈运栋所托著作《客家人》、《台湾的客家人》以及林为恭家族发展史、林为恭家族家谱等部分绝版书籍,委托族谱展览组工作人员带回上杭,赠予客家族谱馆。4月19日,家住...
· 上杭客家族谱馆打造“海峡客家”精神家园
2009年,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上杭县客家族谱馆建成开馆。2000年5月上杭县成立“客家族谱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上杭客家族谱馆累计已收藏闽、粤、赣客家地区客家族谱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珍贵资料,共有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成为大陆公共图书馆收藏客家族谱之最。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李氏入闽始祖、台湾李氏始祖”李火德一脉家谱、“鄞江始祖”张化孙、闽粤赣台廖氏始祖廖花、闽粤赣台丘氏始祖丘三五郎一脉族谱。近年来,来自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士60多批、5000多人,先后来到上杭参观、考察客家族谱,开展族谱寻根与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3月,客家族谱展远赴台湾展览。曾两度回大陆寻根问祖并到上杭客家族谱馆查阅族谱资料的陈运昌,带着堂兄陈运栋所托著作《客家人》、《台湾的客家人》以及林为恭家族发展史、林为恭家族家谱等部分绝版书籍,委托族谱展览组工作人员带回上杭,赠予客家族谱馆。4月19日,家住...
· 彭阳弘农《杨氏族谱》一段历时36年的寻根之旅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迁徙衍播、世系图谱、人口婚姻、家规家训、风俗礼仪、人物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书籍,蕴藏着大量的地方史资料,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18日,彭阳县史志办从社会征集的11部“家谱”中选出9部优秀家谱进行表彰,其中就包括杨忠主编的彭阳县杨坪(弘农)《杨氏族谱》。5月22日,记者专赴彭阳采访家谱撰写人,了解家谱中隐藏的故事。修家谱用了36年“修家谱是一件既耗时又费力的事,庞大的宗族,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穷尽一生,也不能将家谱编撰完善。”弘农《杨氏族谱》主编杨忠说,从1978年开始,他就开始收集家谱资料,2009年开始写书,直到2014年才完成,前后历时36年。从明代到现在,仅家谱中记载族人就有8600多人,搜集资料字数无法统计,正式出版的书籍字数达115万字。据杨忠介绍,为了解彭阳杨家来历,族人的分布和祖辈功过,他早就有修家谱的想法。在杨忠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收集相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