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庞姓源自姬姓 与毕、潘、魏、令狐等姓都是同源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0
转发:0
评论:0
庞姓源自姬姓与毕、潘、魏、令狐等姓都是同源,  西周建立之初,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建立毕国,并将其庶子封在古庞乡。因
  

    西周建立之初,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建立毕国,并将其庶子封在古庞乡。因为毕公高是“周初四圣”之一,声名显赫,庞姓人皆尊奉他为得姓始祖。
  从毕公高论起,哪些姓氏与庞姓同源?毕公高兄弟众多,哪些姓氏又因此与庞姓有着极深的渊源?

得姓始祖
  “周初四圣”之一的毕公高
  河南庞姓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庞志奇介绍,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古庞乡仍是有名的富庶之地。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残虐百姓;西伯侯(周文王)姬昌经营西岐,使得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望风归附;周武王姬发子承父业,最终灭商建周。
  在兴师伐纣的过程中,姬昌第十五子姬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在毕地,建立毕国,爵位是当时仅次于“王”的“公”,史称毕公高。有说法称,他与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都是周武王的股肱之臣,合称“周初四圣”。周成王、周康王期间,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治安空前良好,40多年没用过刑具,史称“成康之治”。这与毕公高的尽心辅佐不无关系。
  毕公高子孙众多,他的一位庶子被封在了古庞乡。这一支子孙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庞氏。因为毕公高声名显赫,他们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庞氏,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因以为氏,望出谯国。”
同宗同源
  与毕、潘、魏、令狐等姓同源
  如今的姓氏,同宗同源的不少。河南商报记者查阅史料发现,从毕公高论起,庞姓与毕、潘、王、万、魏、令狐、令、冯、梁等姓氏同源,都出自姬姓。
  西周宗法制度严密,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爵位。毕公高的嫡系后裔中,有人以国名为氏,称毕氏。
  此外,毕公高将他最小的儿子季孙封在潘地,季孙的后裔便以地名为氏,称潘氏。
  春秋初期,毕国被灭,其子孙散居各地。因为是王族后裔,散居在京兆、河间一带的毕公高后裔便自称为“王”,这是如今王姓的一个重要来源。
  毕国被灭时,毕公高后裔毕万逃到晋国,成为晋国大夫,被封在魏地。毕万的后裔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为氏称万氏,也有人以先祖封地为氏称魏氏。
  魏氏后裔中的魏颗屡立战功,被封在令狐邑,其后人以令狐为氏,其中一部分后来简化为令氏。魏氏后裔中的魏长卿受封于冯城,其子孙以先祖封地为氏,称冯氏。
  春秋末期,魏氏发展壮大,与赵氏、韩氏“三家分晋”。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他的一支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梁氏。
文王百子
  众多姓氏与庞姓有“缘”
  史料记载,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相传,姬昌共有100个儿子,文王百子图、文王百子锁等,如今仍象征着人们对“多子多福、家族兴盛”的美好愿望。其实,古代百与三、九等数字一样,都代表“多”。所谓“文王百子”,只是说姬昌子孙很多,并不一定真的有100个儿子。
  河南商报记者整理史料发现,周文王见于历史记载的儿子有17个。他们分别是管姓、蔡姓、曹姓、成姓、霍姓、康姓、卫姓、冉姓、邵姓、燕姓、毛姓、樊姓等姓氏的得姓始祖。
  毕公高与上述多个姓氏的始祖同为文王之子,源自毕公高的庞姓,自然与这些姓氏渊源很深。
其他来源
  庞姓起源的其他说法
  与其他众多汉字姓氏一样,庞姓来源也有多种。除“庞降起源说”和“毕公高起源说”外,还有“子姓庞氏”的说法。
  庞志奇介绍,“子姓庞氏”的说法,在正史、古代姓氏专著中均无记载。直到19世纪末,甲骨文被发现,这个“秘密”才被揭晓:一篇甲骨卜辞中记载,商高宗曾封一位子姓同族于庞乡,其后裔以封地为氏,是庞姓的另一起源。
  此外,有一部分庞姓源自他族改姓。《汉书·王莽传》记载,新莽居摄元年,西羌豪酋庞恬、傅幡等兴兵攻打西海郡,企图夺回环湖地区。这说明,当时的西羌族也有庞姓人。
  庞佳氏是满洲正黄旗的姓氏,满清入关后改为庞姓,一直沿用至今。其实满洲八旗的庞佳氏先民也是庞姓汉民。土家族、瑶族、壮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也均有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一部分“流”姓改为汉姓庞氏,世代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庞姓源自姬姓与毕、潘、魏、令狐等姓都是同源
西周建立之初,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建立毕国,并将其庶子封在古庞乡。因为毕公高是“周初四圣”之一,声名显赫,庞姓人皆尊奉他为得姓始祖。从毕公高论起,哪些姓氏与庞姓同源?毕公高兄弟众多,哪些姓氏又因此与庞姓有着极深的渊源?得姓始祖“周初四圣”之一的毕公高河南庞姓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庞志奇介绍,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古庞乡仍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残虐百姓;西伯侯(周文王)姬昌经营西岐,使得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望风归附;周武王姬发子承父业,最终灭商建周。在兴师伐纣的过程中,姬昌第十五子姬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在毕地,建立毕国,爵位是当时仅次于“王”的“公”,史称毕公高。有说法称,他与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都是周武王的股肱之臣,合称“周初四圣”。周成王、周康王期间,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社会治安空前良好,40多年没用过刑具,史称“成康之治”。这与毕...
· 闵姓源自姬姓
闵姓源自周朝姬姓,系黄帝后裔:闵:闵、愍、闵、锉,读音作mǐn(ㄇㄧㄣˇ)上古三皇《则指()、()、()诸三皇》中的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8年,驾崩于公元前2597年,寿121岁。黄帝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有二十五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儇、衣,另外,[url]http://青阳[/url]、苍林与姬同姓,其后分为14支部族。黄帝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是为青阳,得“姬”姓,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降居若水。生,生,生。为天下王,娶有邰氏女为元妃,生又名。上古五帝《则指、、、、五帝》之后,禅天下于。任命()掌管天下的五谷。助平治水土、教民耕种有功封为诸侯...
· 夏姓与哪些姓氏同源
我们在研究姓氏源流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一个情况,越是上溯到远古,多个姓氏宗祖越是集中到一点。所谓华夏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天下万众,同祖同宗。三皇五帝,便是我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姓氏,“姓”和“氏”在远古时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简单说,“姓”产生于母系社会,《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氏的出现是与国的出现、封地、领地、职务、职业或是前辈的封号等相关。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一,至汉统称为姓,没有了最初的区分功能了。禹王作为“姒”姓族,其后代衍生出许多“氏”,也就是后来的“姓”(为便于叙述,统称“姓”)。夏姓。现代意义的“夏氏”,追根溯源,也是“氏”,其“姓”归属于“姒”,“夏”是因国得“氏”。启,立夏为国,启姓“姒”,氏“夏”,称“夏启...
· 扬氏(三):源自姬姓
源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康王六年(前1015),周康王封弟弟姬杼于扬(也作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姬杼是为扬(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扬(杨),扬(杨)国的后人以国为姓,成为扬(杨)姓。
· 延氏源流(一):源自姬姓
源自姬姓。据载,春秋时,吴国有公子季札,是吴王诸樊之弟,受封于州来称为延州来季子,其后裔有延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