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孙、戚、文同出戚城 濮阳姓氏文化博大精深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1
转发:0
评论:0
孙、戚、文同出戚城濮阳姓氏文化博大精深, 濮阳戚城故城为中华孙氏、戚氏与文氏的发祥地。认真研究戚城故城的寻根文物
  

   濮阳戚城故城为中华孙氏、戚氏与文氏的发祥地。认真研究戚城故城的寻根文物价值,对于丰富河南的寻根文物资源,对于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对于河南省及濮阳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孙氏起源
  春秋卫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八弟康叔,此人名叫姬封。西周建立初期,姬封被封在康国(近河南禹县),因而世称康叔。周灭商后,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儿子武耿封在殷都(今河南安阳),让他统治其遗民。为了监督武庚,周武王将弟弟管叔、蔡叔封在武庚的周围。两年后,武王去世,其子成王诵即位。由于成王年幼,暂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在这样的条件下,武庚联合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共同叛周。周公率军东征,削平叛乱,把殷民七族和殷都周围地区封给了康叔,由此创立卫国。戚城系周代卫国重要城邑,春秋时期诸侯曾在此七次会盟。
  《元和姓纂》是唐代太常博士林宝于元和七年(812年)奉唐宪宗之命编纂的一部姓氏专著。原书明初不幸丢失。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据该书“孙氏条”记载,孙姓为“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玄孙良夫生林父,林父生嘉。”由此看来,直到唐代晚期,官方的权威姓氏著作依然把卫国康叔及其后人卫武公、孙仲乙、孙良夫、孙林父等人,视作全国孙姓人的共同先祖。
  在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提到“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皆卫姬姓也。”又如《左传·成公十四年》疏引《世本》说:“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世本》为战国史官所撰写,其中详细记载了战国以前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和都邑等,是《史记》的一个主要取材来源,最具权威性,也最为可信。《世本》的记载标明:孙姓起源于周代卫国,其始祖是卫武公等人;濮阳戚城是中国孙氏真正的发祥地。
戚姓源流
  戚姓出自姬姓源流单纯,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戚姓得姓始祖为孙林父。《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
  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现在河南省濮阳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追溯起来,戚姓也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扫平倭寇。元朝灭亡后,对明朝构成重大威胁的是蒙古鞑子(明初反元时,一般蔑称蒙古族叫蒙古鞑子。同时之后,这也成为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代称,鞑虏一词由“鞑子”而来),当时朝廷认为蒙古骑兵比东南倭寇威胁更大。戚继光从东南抗倭到北镇蓟州,上司胡宗宪、谭纶、刘应节、梁梦龙,以及执政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对他的工作都比较支持。尤其是张居正,常把那些作对的官员调开,甚至免除职务,所以戚继光能久镇北边,发挥所长。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死,反对派群起攻击,戚继光也受到牵连。十一年(1583),戚继光被调往广东。 十三年(1585),戚继光被朝廷罢免官职,回到家乡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1588年1月5日),戚继光突然发病,与世长辞。其带领的军队因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被称为“戚家军”。
文姓的一支根在戚城
  文姓起源一说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是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又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后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前209年,为秦所灭。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是为河南文氏。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抗元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文天祥,可谓是文氏杰出代表,《过零丁洋》、《正气歌》的千古绝唱万代传颂。他生于南宋末年,正是蒙古大军外侵进攻之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看到的是外族入侵、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因此在他年幼的心灵中便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终难抵挡来势凶猛的元军。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宋端宗在临安投降,文天祥被俘。敌人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当时已是状元的文天祥不为所动。后来文天祥在元军挟持其去北方之时找机会跑,并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坚持抗元一度北征,终因寡不敌众再次被俘。元军使用惯用伎俩逼其就范,文天祥内心始终岿然不动,元军看这些对文天祥产生不了任何作用,便将其杀害。面对元军的残忍行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是他对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激励,同时也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
  出生在清朝末年,文天祥的22世孙文振之,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前后与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人均有交往。1905年,由清朝末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组织集合而成的“中国革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并为之奋斗不已,这与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戚继光抗倭抵御蒙古外族入侵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谓一脉相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光大的经典。三个姓氏的杰出代表,其姓氏起源均与戚城有关,这又堪称中华姓氏文化的奇葩。
  此外,濮阳还是张姓和林姓的发源地,与其它许多姓氏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不断积极打造濮阳姓氏文化品牌,并成立了孙氏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推动实质性海外交流合作项目开展,成为濮阳市根亲文化的一张精彩“名片”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南“濮阳戚城遗址”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依托戚城遗址而建。戚城遗址俗称孔悝城,是濮阳市境内乃至附近各地市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池。据1986年省文物考古所试掘,它地下依次叠压着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以及商、西周、春秋、战国、汉等文化层。戚城地下最下一层的裴李岗文化,是濮阳市目前最早的实物见证。戚城最初是卫国的第十代国君武公之孙孙耳的采邑,孙氏在此袭居六代,为卫世卿,他们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演出一幕幂活剧来,最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谋害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晋国避难,13年后潜入戚城,与其子辄(已立为卫出公)争国。蒯聩勾结其妹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辄被迫出逃鲁国,蒯聩自立为庄公。子路是孔悝的邑宰,为救孔悝而惨死在与蒯聩的甲士的撕杀中。今戚城东北里许有子路墓冢。戚城遗址、子路墓祠、蒯聩台遗址(在油田供应处院内)三处文物古迹,...
· 原来孙姓人的祖根就在咱濮阳的戚城,还是显赫家族
龙山为啥会有个“中山林”?原来孙姓人的祖根在戚城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龙山与市区开州路交会处的山体南坡,挺立着一片由500余棵松、柏、柳树组成的特殊纪念林,这是去年春天,濮阳孙氏文化研究会联合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为纪念伟人孙中山而栽种的“中山林”。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为啥要在濮阳建“中山林”呢?原来,植树节由孙姓名人孙中山倡导设立,孙氏后人在孙姓起源地濮阳植树造林,对于濮阳和孙氏后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戚城文物景区孙姓人祖根在戚城濮阳孙氏文化研究会负责人说,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的第八子姬封受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因是周武王姬发之弟,故被称为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康叔遂建立卫国,所以康叔又称卫康叔。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卫康叔八世孙——卫武公姬和因攻灭西戎有功,被赐为公爵。卫武公的儿子名惠孙,惠孙之子名...
· 戚城遗址
戚城遗址位于今天濮阳市区,为春秋时期卫国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春秋时期各国诸侯曾在这里进行了7次会盟。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现存城址内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城门、宫殿基址、道路、夯土台、水井等遗迹。出土有龙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残片,商代灰陶细绳纹鬲、大口尊等陶器残片,以及周代、汉代等不同时期的遗物。在1995年的考古试掘土马铃和车马器残件。1996年国务院公布查海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戚城,孙氏在此袭居六代,为卫世卿,他们世代掌握着卫王室的实权,演出一幕幕活剧来,最大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聩谋害灵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晋国避难,13年后潜入戚城,与其子辄(已立为卫出公)争国。蒯聩勾结其妹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辄被迫出逃鲁国,蒯聩自立为庄公。子路是...
· 戚同文
妻子:杨悫胞妹长子:戚维次子:戚纶内兄(大舅子):杨悫
· 戚姬是谁戚姬简介
戚姬是谁戚姬简介说到戚姬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的这个人其实就是传说中的戚夫人了,也就是刘邦的妃子了,那么有的人也问了这个戚姬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生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网友可一定别错过了,欢迎一切来品鉴学习!戚姬是谁戚姬其实就是戚夫人,汉刘邦妃子,戚夫人(前224-前194年)亦称戚姬。秦末定陶人,刘邦受封汉王後,进入后宫,得到汉王刘邦的百般宠幸,生下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刘邦因宠幸戚夫人,戚夫人乘机常对刘邦日夜涕泣,要求刘邦下定决心废黜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其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才继而认为吕后之子刘盈为人仁弱,不像自己的个性。刘如意在取代吕后的女婿张敖成为赵王之後,并未去封地赵国,而是留在京城长安,且好几次险些取代刘盈成为太子。戚夫人得宠而欲夺嫡,刘邦因爱欲行废立,故大臣们不支持改立太子。在这种高压情形下,刘邦不得不停止改立太子。刘邦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