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距今1900年 贺姓很年轻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2
转发:0
评论:0
距今1900年贺姓很年轻,贺的释义:送礼表示庆祝 《说文解字》对“贺”的解释是:“以礼相奉庆也。”
  

贺的释义:送礼表示庆祝

   《说文解字》对“贺”的解释是:“以礼相奉庆也。”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礼物赠送,加以口头赞扬来表示庆祝。由此可见,贺姓,是一个非常喜气的姓氏。
金文中的“贺”字,是左边“贝”,右边上为“叉”、下为“口”。“贝”表示贝类饰品、高级物品、钱财,“叉”表示叉子、操持,“口”表示嘴巴、赞美。
  “贺”字演化为小篆后,改为上面“加”、下面“贝”了。“贝”还是表示钱财之物,“加”表示添加的意思。本义是赠送钱财礼物表示庆祝,引申为犒劳的意思。
贺姓起源:属于改姓之姓
  贺姓的起源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的是,贺姓主要起源于出自姜姓的庆氏和外族改姓。复杂的是,就外族改姓而言,涉及古代多个民族,目前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贺姓。
得姓始祖贺纯:因避讳被赐改姓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2013版《中国四百大姓》认为,除外族改姓外,认为来源正宗的、出自姜姓的贺姓,也是改姓之姓。这是怎么回事呢?贺姓源于会稽山阴的庆氏,得姓始祖为东汉时的庆纯(改姓后叫贺纯)。这一点,是得到贺氏族人公认的。但就会稽山阴庆氏的来源问题,史学家有两种观点。
会稽山阴庆氏起源有两种说法
  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公孙庆克的儿子庆封,以父亲的名字“庆克”的“庆”命氏,称为庆氏,史称。但这个,不是成语“不死,鲁难未已”中的那个。
  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当上了大夫。到齐庄公姜光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齐景公姜杵臼继位后,庆封任左相。因与右相崔杼有矛盾,庆封乘崔杼家中发生内乱之机,指使人灭了崔氏,独揽朝政。
  后来,庆封把政事全权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玩乐,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齐国大族田、鲍、高、荣氏经过密谋,乘庆封外出之机,,攻杀庆氏宗族。
  庆封在返回途中听说这个消息后,向南逃到了吴国。吴王收留了他,把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一带的土地赐给他。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的庆氏族人闻讯后,赶到朱方与庆封相聚。由此,姜姓庆氏开始在南方吴地繁衍发展,比在齐国的时候还要富裕,人丁还要兴旺。西汉末期,庆氏家族迁徙到会稽山阴。后来发展成为望族,即会稽山阴庆氏。
  但有史学家认为,逃往朱方的庆氏,已经不存在了。《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七月,楚以诸侯兵伐吴,围朱方。八月,克之,囚庆封,灭其族。”这句话表明,庆封及其家族后来被灭了。
  但唐代谱牒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中却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也认为庆氏出自姜姓。在《中国四百大姓》一书中,袁义达、邱家儒采纳了会稽山阴庆氏是出自姜姓庆氏后裔的观点。
  那么,第二种观点是什么呢?宋朝词人贺铸,认为自己是贺知章的后人,号庆湖遗老。贺铸在他的《庆湖遗老集·自序》中,引用了三国时吴国国舅、孙权皇后谢氏的弟弟谢承著的《会稽先贤传·贺氏》:“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度浙(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讹也。”
  贺铸承认的家系,是出自春秋时吴王僚的儿子庆忌,部分贺氏族谱也持有这种观点。鲁迅编辑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中,抄录了谢承的《会稽先贤传·贺氏》,认为会稽贺氏出自庆忌。
因避讳皇帝御笔亲自改赐姓贺
  不管史学家对会稽山阴庆氏的起源持何种观点,但对贺姓得姓的史实是公认的。《元和姓纂》中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庆普之后也,曾孙纯避双安帝父讳,始改贺氏。”
  庆氏家族西汉末期迁徙到会稽山阴后,东汉时,庆氏后裔中的庆仪当上了汝阴令,庆仪的曾孙庆纯官拜侍中。121年3月,邓太后死去,虚立即位14年的汉安帝得以亲政。
  庆纯学识渊博,被推举为贤良方正。经策论殿试,议治国安邦之策,辄依理对,深受汉安帝赏识,成为汉安帝信任的大臣。后来,庆纯在辅佐汉安帝削平外戚邓氏的势力中,襄赞谋划,又得群臣协力,一举成功,功勋卓越,深得群臣钦佩。
  同年7月,汉安帝大宴群臣,论功行赏,追封其父清河王刘庆为孝德皇帝,改年号为建光。为避刘庆名讳,汉安帝下诏庆纯,御笔亲自改赐姓贺,庆纯更名为贺纯。其后代就相传为贺氏,史称贺氏正宗,是为江南贺氏。
  东汉时避讳“庆”字,并非庆纯一家,当时所有庆姓都被改为贺姓或其他姓氏如荆姓等。因为庆纯受到皇帝御笔改赐贺姓,其他庆姓,如妫姓庆氏(出自春秋时陈桓公后裔陈大夫之后)、姬姓庆氏(出自春秋时鲁桓公之子、晋大夫庆郑之后)、芈姓庆氏(楚公族之后)等无此殊荣,所以贺姓后人就尊他为得姓始祖。
明末战乱后 四川贺姓只剩一支
  中国目前贺姓人口270多万,位列全国第86位大姓,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1%。从明朝至今600多年里,贺姓人口从13万激增到270多万,增长了21倍多。贺姓人口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陕西和河南,占贺姓总人口的44.9%,湖南是贺姓第一大省,占贺姓总人口的19.9%。
  资料显示,进入四川最早的贺姓,是西昌寨子冲的贺姓族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贺圣尹由江西永新良坊赴任西昌并开基。此间,也有明朝军队中的贺氏随军进入四川并驻防、繁衍生息。
  明末战乱,四川贺姓九死一生。原四川开县(今属重庆)铁锁村的贺大国一支,是目前所知的仅存的一个支派。此外,也有张献忠军中的贺姓,在随队入川作战失败后,失散滞留在原四川云阳(今属重庆)定居,繁衍生息下来。
  湖广填四川移民中,众多贺姓族人或孤身一人,或举家扶老携幼,或姑表兄弟等,陆陆续续进入四川,先到者扦占开荒、图谋发展;后至者投亲靠友、辛苦劳作。据不完全统计,湖广填四川中,有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和陕西不少于300户贺姓族人入川,散居在四川各地。主要聚居地有宜宾、隆昌、内江、安岳、乐至、遂宁、广安、巴中、绵阳、简阳、金堂等地。
  入川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贺姓族人生活水平大都得到改善,人口迅速繁衍增加。后来,贺姓族人从四川中心地带向周边偏远地区迁移,到现在已涉及到四川境内的各个地区,包括甘、阿、凉地区。也有部分人长途跋涉迁移到了云南、贵州等地区。
  清康熙48年(1709年),贺知章后裔、家住湖南常宁西庄原(今湖南常宁洋泉镇坦冲村)的贺仁德、贺仁伦等带领“应、明、仁”3辈20多人结伴入川,定居在三台荷参沟(今射洪龙门垭贺生沟)。300多年里,这支贺姓家族植根蜀中,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或文或武,或医或商,或耕传家。此外,跟随他们一起入川的其他贺姓支系,散居在射洪、蓬溪、乐至、新都新繁、安县、彭州、马边等地。

  此外,如今住在遂宁、安岳、乐至大致以分水镇为中心的广平堂贺姓,以前一直都说是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徙入川的。今年10月,安岳的贺先麒到湖南开会,从当地的族谱中得知,他所在的这支贺姓是从湖南新化迁出的,始祖贺景祥又是从江西迁到湖南的。乐至蟠龙、阴阳山,安岳八庙和遂宁东禅斩龙垭的贺姓人,是贺景祥后裔贺永虎的后人。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现今修谱寻根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还有更多的贺姓人会寻找到自己的根。
/四川贺氏故事/
  1696年,贺惟中“湖广填四川”来到现今的遂宁安居区东禅镇斩龙垭落业。斩龙垭是一座很小的小山坡,山坡西面脚下是一条小河,叫蟠(龙)安(居)河,流经此地的这段河又叫金竹塘。过去,河边长满了荆竹(又叫水竹)。翻过山垭口,山坡东面叫伍家湾。
  以前,这里是没有“斩龙垭”这个地名的。据说在若干年前,西面坡脚下长了一棵地瓜藤(又叫过山龙、过江龙)。几十上百年后,地瓜藤穿过山坡崖石缝隙,长到了坡东面的伍家湾,足有成年人胳膊那么粗,但当地人没有去管它。
  一天,县令由此地路过,看到后就说,此藤不除,必出反贼。就令手下将地瓜藤砍断了。怪事出现了,河边的荆竹节巴全爆裂了。人们这才如梦初醒:砍断的不是地瓜藤,而是龙脉。“斩龙垭”由此得名。
  斩龙垭山坡脚下有一股泉水,常年流水不断,形成了一口小池子,贺氏宗祠就建在池塘边上。贺姓先祖初到四川那些年,每年都要派代表回老家祭祖扫墓。为表示对老家的怀念,特地带回一棵红豆树种植在祠堂边上。
  红豆树逐年长大,把贺氏祠堂缠绕了3圈。祠堂年久朽败,必须维修,贺姓族人不得不忍痛把红豆树砍掉。从红豆树上流出的汁流了几天几夜,把下面水池的水全染红了。
  后来,水池下面的泉水逐渐干枯,变成了一片墓地。贺姓后人把那靠河边的良田卖了一部分给一个叫尹八爷的人和闫姓人家,斩龙垭后来又多了一个名字—闫家坝。
解放初期,贺氏祠堂失火被烧掉。现在,斩龙垭还住着七八户贺姓人家,其余贺姓子孙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威远界牌贺家大院 人人习武
  威远县界牌贺家大院(也称贺家庄),位于界牌场南约两公里。院落坐东向西,四周是铁篱笆围栏,占地数十亩。院中间,是界牌贺氏大祠堂所在地。堂屋三重进,雕梁画栋,供奉着先祖牌位。两侧各为长方形四合院,左院前面是戏台,左上面是习武厅,院落两侧末端小院,是佃户、帮工的住所。
  整个大院走马转阁楼,雨天不湿脚。院背面是祖茔墓地,寂静肃穆,松柏参天,交相辉映。院背后东南山坳处,是放鸟亭,亭台楼阁宽敞,鸟食饮水充足,鸟声共鸣,候鸟来往不断。院西南有威远河,自西向东绕境流过。廖家堰经黄连溪至漫水滩3公里河岸,是跑马场。
  贺氏族人,男丁女眷、佃户帮工均曾习武,保庄护院。从廖家堰到大院,山势成块状形迭层升高,而后缓降平展,经过龙田左转牛背土。山势形如游鱼闯滩跃龙门,更有犀牛卧背做靠山。大院背靠犀牛(山),面对漫水滩,左倚蜘蛛山,右临冒壳山,西北还有狮子山。院落右边,是一块20多亩的大田,水清如秀,微波入画。
民国末年,贺家大院常住人口有200多人。
威远界牌 半数店铺曾经姓贺
  贺姓先祖落业威远县界牌后,垦荒种地,不断拓展,家境渐丰。某年威远河涨水,贺姓族人在河中捞得一木,全身雕龙,称为龙木。后来,贺姓族人在界牌十字口左侧修了一家店铺,用龙木做顶梁,取名贺氏“万龙店”,是界牌场的第一家店铺。
  随后,贺姓族人陆续在界牌修油坊、烧房(烤酒)、茶馆、酒店等。贺姓修店,带动其他姓氏也来修店,促进界牌场镇的发展。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界牌作为宜宾-成都东大路的重要节点,商旅、挑夫、行人往来不断,热闹非凡。人气旺盛,带动了餐饮业、旅店业(旧时称客栈)的发展,也加快了以新修饭店、茶馆、酒店、栈房为主的场镇扩容。
  界牌贺姓在发展中成为望族,场镇店铺扩容遥遥领先。全场店铺,半数属于贺姓人所有,故界牌场有“贺半街”之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距今1900年贺姓很年轻
贺的释义:送礼表示庆祝《说文解字》对“贺”的解释是:“以礼相奉庆也。”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礼物赠送,加以口头赞扬来表示庆祝。由此可见,贺姓,是一个非常喜气的姓氏。金文中的“贺”字,是左边“贝”,右边上为“叉”、下为“口”。“贝”表示贝类饰品、高级物品、钱财,“叉”表示叉子、操持,“口”表示嘴巴、赞美。“贺”字演化为小篆后,改为上面“加”、下面“贝”了。“贝”还是表示钱财之物,“加”表示添加的意思。本义是赠送钱财礼物表示庆祝,引申为犒劳的意思。贺姓起源:属于改姓之姓贺姓的起源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的是,贺姓主要起源于出自姜姓的庆氏和外族改姓。复杂的是,就外族改姓而言,涉及古代多个民族,目前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贺姓。得姓始祖贺纯:因避讳被赐改姓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2013版《中国四百大姓》认为,除外族改姓外,认为来源正宗的、出自姜姓的贺姓,也是改姓之姓。这是怎么回事呢?贺姓源于会稽山阴的...
· 贺姓
起源出自姜姓,是为帝王名避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齐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庆封得意,自己享乐,纵欲酒色,把政权交给儿子庆舍,引起了朝野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把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室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孝文汉化,迁都洛邑后,北魏孝文帝将鲜卑族复姓贺兰、贺拔、贺狄、贺赖、贺敦等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 负荆请罪时廉颇其实很年轻?比蔺相如小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网络配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阳晋,被赵王拜为上卿。这是廉颇事迹的最早记载。赵王与秦王渑池会是在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负荆请罪的事发生在这之后不久。这个时候廉颇的年纪尚不可能知道,但从打败齐国,拜为上卿这事来看,肯定不是十岁八岁的小孩子,应该是有些战斗经历的人。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到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后,廉颇因与乐乘的矛盾,愤而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离开赵国后,由于赵奢指挥得当,赵国在对秦...
· 那个姓盘的瑶族年轻人
佛说,与一个人相遇,是一种前世修来的缘。这次跋涉甘竹大山深处的冷坑,相遇了这个年轻人,便是印证。他穿着一套浅绿色的登山服,留着小分头,身材匀称,脸瓜圆胖,一派拘谨的样子,仿佛对风景熟视无睹,也不预备与他人发生一切可知的联系。他,一路尾随我,无论来或回,旅伴或已忽略他的存在。而引我关注的是,他手中一直拎着一个胶纸袋,左顾右盼,时而停下,时而弯腰,徒手将沿路溪涧的草纸、果皮、饮料盒子等捡起,放进手中拎着的那个胶袋子里。我曾亲眼所见泰山、华山、黄山等名山上那些不畏劳苦与艰险的清洁工,他们堪称景区美的使者。而在这座未被开发的荒山野岭,怎么会有清洁工呢?我有些不解。旅途,我的同伴累了,坐于溪畔歇息。那名年轻的“清洁工”,轻轻放下手中那袋满垃圾的胶袋,主动上前,为有需要的陌生的旅伴刮去刺在裤子上的草谷或棘勒,他半蹲于地,小心翼翼而不乏专业,神性专注,萌萌的模样,令谁都会萌生感动的。曲径通幽,风景不曾谙...
· 负荆请罪时廉颇其实很年轻?竟比蔺相如小!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网络配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阳晋,被赵王拜为上卿。这是廉颇事迹的最早记载。赵王与秦王渑池会是在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负荆请罪的事发生在这之后不久。这个时候廉颇的年纪尚不可能知道,但从打败齐国,拜为上卿这事来看,肯定不是十岁八岁的小孩子,应该是有些战斗经历的人。网络配图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到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后,廉颇因与乐乘的矛盾,愤而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离开赵国后,由于赵奢指挥得当,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