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杞姓发祥地 难见杞姓人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9
转发:0
评论:0
杞姓发祥地难见杞姓人,听过无数遍“杞人忧天”的故事,你知道杞姓的来历吗?故事里的杞人,说的就是
     听过无数遍“杞人忧天”的故事,你知道杞姓的来历吗?
故事里的杞人,说的就是杞国人。杞国灭亡后,为了纪念故土,很多杞国人就以国为姓。
因为杞国弱小,杞姓人一直族孤势单,杞姓还曾被宋人编修的《百家姓》漏收过。如今,在杞国故城、杞姓的发祥地杞县,很难找到一个杞姓人。
得姓
怀念故土 以国为姓
杞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清怀,是土生土长的杞县人。
小时候,听老人讲过“杞人忧天”传说的他,并不知道“杞”是一个姓氏。
后来,他才渐渐知道“杞人”说的就是杞国人,杞县就是杞姓得姓始祖东楼公当年受封的地方。
曾研究杞国历史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说,早在夏朝时,就已经有了杞国。当时,夏朝分封诸侯,王室的一位成员被分封到了杞县一带。到了商代,因为是夏朝的遗民所在地,杞国一直“不受待见”。商朝末年,因为杞地距离商朝国都很近,最终还是被商灭了。
一直到周灭商之后,杞国才又重新建立起来。
只是,周代杞国同样命运多舛。由于在诸侯林立的夹缝中立国,不光是国中百姓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历代国君也朝不保夕。
到了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所灭。关于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史记》中仅用了200多字来记载,还特别提到,“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怀念杞国的,只有颠沛流离的杞国人。为纪念故土,他们的后代有人以“杞”为姓,有人因为杞国是夏禹之后所建的侯国而姓了夏侯,还有人因为东楼公而姓了楼或娄。
所以,从血缘关系上说,今天的杞姓人与楼姓和娄姓人、夏侯姓人都是一家人,他们都是当年杞国人的后裔。
发展
杞姓人都去哪儿了
在宋人编修的《百家姓》里,杞姓是一个被遗漏的姓氏。
许跟国家“小微”有关,杞姓在历史上的发展传播也很有限,一直族孤势单。
据周清怀了解,如今杞姓人数极少,全国仅有几千人。“前两年,浙江有个杞姓人打来电话,想找族人,来这儿祭祖。”
遗憾的是,作为杞姓发祥地的杞县,已经找不到杞姓人了。
在周清怀看来,这除了跟战争、灾难等因素有关外,也跟气候变化有关。“夏商的时候,杞县很适合人居住。到了西周,杞县进入了寒冷期,天寒地冻的,雨水也特别少。没办法,很多人只能逃到附近的诸侯国去生活,这样人口就越来越少了。春秋时期慢慢变暖后,杞国后来又因为战争迁到了山东。”
杞国最后的都城,就在如今的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附近。
当地研究杞文化的王明志说,如今,杞国古城遗址附近的村民,没有一个人姓杞。根据家谱记载,他们大多是明朝洪武年间迁来的。
据老人们说,元末的时候,因为战争、瘟疫、灾荒等原因,当地姓杞的人有的死了,有的去外地逃难了。
杞姓人都去哪儿了?王大良说,姓杞的人太少,流传下来的家谱也很少,很难知道其迁徙分布。但在东汉时,陇西地区有杞姓;两宋时,八闽地区有杞姓;明朝时,江西一带有杞姓。
在台湾,也有几百名杞姓人。因为人数太少,还出了件有意思的事儿。据媒体报道,有位杞姓人因为在台湾太孤单,在乡公所誊写户籍时,把纪姓改写成了杞姓,导致这家人几代姓杞。
始祖
东楼公庙已不在 只有一条以它命名的街
如今的杞姓人,不管分布在哪儿,都尊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事实上,杞姓是在杞国灭亡后才正式得姓的。为什么得姓始祖不是杞国最后一任君主杞简公呢?
河南省姓氏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说,以国为姓氏的,一般都尊开国君主为始祖,而不是亡国君主。“亡国君主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一般都很低,不像有开拓精神的开国君主受人尊重。”
作为有史书记载的杞国第一位开国君主,东楼公被奉为杞姓得姓始祖也就不难理解。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中几乎没有记载。
周清怀说,东楼公原为姒姓。在商灭夏时,夏禹的后人为躲避商军的追杀,隐姓埋名于浙江会稽山中,改姓为娄。周武王灭商后,找到了身为夏禹后裔的他,将他分封在杞,主管祭祀夏禹的事项。
东楼公去世后,杞人并没有立庙专门祭祀他,而是在杞县县城东部的禹祠东殿里,立了一座他的塑像祭祀他。明朝万历年间,有人捐资修建了东楼公庙,后人才有了专门祭祀他的场所。
民国时期,随着祭祀的人减少,东楼公庙被用来建了一所贫民学校,后来又成了乞丐流民的栖身之地。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公共建筑的东楼公庙,一度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最终还是被拆了。
周清怀说,1993年,杞县修金城大道东段时,东楼公庙的遗址被夷为平地,铺成了路面。
前两年,有专家建议在杞县建一座东楼公纪念馆或者立一座雕像,以提醒人们杞国的存在,满足各地杞姓、楼姓和娄姓后人祭祖的需要。
如今的杞县,只有一条狭窄的街道—娄公庙街,能让来这里的人想起这位开国君主,记起杞姓源于这个不大的县城。
“杞”是怎么来的?
“杞”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汉子之一,最初的含义是指枸杞。
《说文解字》里说,杞,枸杞叶,从木己声。
在上古时代,中原某地因盛产枸杞而闻名,后来人们把这里叫作杞,诸侯的封过也称杞。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杞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杞姓发祥地难见杞姓人
听过无数遍“杞人忧天”的故事,你知道杞姓的来历吗?故事里的杞人,说的就是杞国人。杞国灭亡后,为了纪念故土,很多杞国人就以国为姓。因为杞国弱小,杞姓人一直族孤势单,杞姓还曾被宋人编修的《百家姓》漏收过。如今,在杞国故城、杞姓的发祥地杞县,很难找到一个杞姓人。得姓怀念故土以国为姓杞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清怀,是土生土长的杞县人。小时候,听老人讲过“杞人忧天”传说的他,并不知道“杞”是一个姓氏。后来,他才渐渐知道“杞人”说的就是杞国人,杞县就是杞姓得姓始祖东楼公当年受封的地方。曾研究杞国历史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说,早在夏朝时,就已经有了杞国。当时,夏朝分封诸侯,王室的一位成员被分封到了杞县一带。到了商代,因为是夏朝的遗民所在地,杞国一直“不受待见”。商朝末年,因为杞地距离商朝国都很近,最终还是被商灭了。一直到周灭商之后,杞国才又重新建立起来。只是,周代杞国同样命运多舛。由于在诸侯林立的夹缝中...
· 杞(qǐ)姓
杞(qǐ)姓【摘要】系承帝尧,始祖为东楼公。杞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自夏禹之后。成汤灭桀建立商朝,周武王攻克商朝,建立周朝后,寻找圣裔禹的后人,找到了东楼公,于是将东楼公封在杞,建立了杞国,后来,杞国将国都迁到缘陵,后被楚国灭掉。杞国国君的子孙后裔遂以原来的国名杞作为姓。〔郡望〕杞姓的郡望有齐郡。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堂联〕杞姓的堂联有:贞妇哭夫,齐城剧坏(杞梁);郎官出宰,宋史留名(杞开)。〔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杞氏4例,杞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秦国有大夫杞子,后奔齐国;齐国有大夫杞梁,名植,为齐庄公时大夫;东汉灵帝时有安定太守杞匡;明代有杞原庆,德兴人。〔供橱〕杞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八号供橱。
· 杞县孟姓
孟氏有孟绍康、孟绍虞和孟明辅三位进士,其中孟绍虞和孟明辅均官居尚书,另外还有名人孟楠等。孟绍虞后代名人辈出。孟弘慤(孟绍虞孙)子孟晟、孟暠、孟景、孟朂;孟晟子孟用益、孟载有等均为名士。清末孟广洛曾中举,子孟墅垣、孟紫垣、孟新垣均为名士。
· 杞县马姓
杞县古有蔡邕,宋庠、宋祁,韩亿等家族。明清时期,杞县名门望族,有“马孟侯,边赵刘”之说。今天只讲与现代关系比较密切的世家大族。马氏马氏有马呈德、马欣、马其昌、马体乾和马象观五名进士。马欣(生卒年不详)字欣公,杞县人,少孤,事母以孝闻。清顺治三年进士,任淮安府推官,以事下迁大名府经历。天资敏妙,善画山水、花卉,提笔即象物。所作红梅,古气浑朴,有八大山人风骨。著有《客谱》。马其昌,中顺治三年进士,继子马体乾,中康熙二十四年进士,马其昌、马体乾父子死后均葬于圉镇镇后刘伶岗村西岗上。马体乾子马纶锡,孙马光炳均为名士。马象观,马呈彩子,中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马晸为马呈彩孙,中过乡试副榜。《杞县马氏族谱》明崇祯十三年创修,清末马宗孔、马毓昌等续修,今存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河南杞县马氏木刻本。
· 杞人忧天
历史典故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释义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qǐ)。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