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人合修一部通谱
十地人合修一部通谱,“朝富,你帮我拿一本通谱第五卷嘛。”涪陵城区一栋居民楼的负一楼仓库里,8
“朝富,你帮我拿一本通谱第五卷嘛。”
涪陵城区一栋居民楼的负一楼仓库里,82岁的熊光前戴上老花镜,翻开《中华熊氏通谱》第四卷仔细端详。
75岁的熊朝富搬来一卷暗红色封面的硬皮谱书,轰的一声放在桌上——这本《中华熊氏通谱》第五卷有2000多页,重近3公斤。
在这个没有窗户、只有一盏日光灯的仓库里,还堆放着几十摞这样的厚书,每摞足有一人多高。
“《中华熊氏通谱》是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安徽等十个省市的熊氏族人共同编纂的全国通谱,有书号哟,是公开出版物!”熊朝富的脸上写满骄傲。
1、两位老人发起通谱编纂
事情要从2002年说起。那时,已经退休的熊朝富和侄儿辈、比他还大七岁的熊光前参与了涪陵熊氏族谱的编修,却发现涪陵20多支熊氏之间字辈合不上,彼此之间连长幼关系都搞不清。
“大家只知道,熊氏曾是楚国的国姓,大多来自湖北。”熊朝富说,他和熊光前是同一支家族的叔侄,先祖在“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麻城到重庆涪陵沈家湾落业,自家的家谱还算清楚。但不同的熊氏分支之间要确定辈分,就只能靠修族谱了。
原先,叔侄俩只打算修涪陵熊氏的族谱,后来,当他们看到了由涪陵夏氏主修的《中华夏氏通谱》后,改变了想法。“《中华夏氏通谱》把夏氏的来源、分支、现状和辈分说得一清二楚,他们能修,我们也能修!”于是,二老决定修编熊氏全国通谱,理清熊氏的渊源和分支,确定全国熊氏族人的辈分,“这样才能让每个族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祖先是谁?”熊朝富说。
但那时,熊氏族谱资料留存极少。人海茫茫,如何着手?
熊朝富和熊光前向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主要熊氏聚居地的档案局、史志办、图书馆等机构发出了500多封信函,又向海内外的熊氏族人发去了400多封信函。
不久后,陆续有了回信。万州的熊锡国寄来了熊氏源流手抄本,麻城市地方志的李敏为他们搜集了不少资料,麻城的熊忠才寄来了《楚熊通志》……
2005年10月,熊朝富、熊光前和其他几个熊氏族人一起,组成了“寻根问祖考察组”,先后到湖北宜昌、荆沙、孝感、麻城以及江西九江等地,查阅熊氏族谱资料。回来后,正式开始了通谱的编纂。
没有办公室,他们把资料一点点搬到家里编写;熊光前不会用电脑,手稿都用钢笔写,再请人打字;熊朝富为了查资料和联系族人,学会了上网。12年来,两个老人编修了近1000万字通谱。
修谱虽然艰苦,但熊氏叔侄俩分文未取,还自费为通谱出版垫付了十几万元。“我们有退休工资,修谱完全出于对家族的一份责任感。”
2、540支族人参加编修
然而,要修成一部囊括全国熊氏族人情况的通谱,光靠熊朝富和熊光前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他们多次邀请全国各地族人提供家谱资料。
2005年起,来自重庆长寿、四川邻水、湖北麻城和团风、贵州省等地的熊氏族人多次到涪陵开会讨论编纂通谱的事宜。2007年,涪陵熊氏走出重庆,参与了在湖北麻城举行的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
6月5日,当我们在麻城市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采访时,71岁的熊宗枝还对这次会议记忆犹新。
“2007年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是在麻城举行的,重庆、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熊氏族人都来了。”作为麻城熊氏陶永公这支的族长,熊宗枝也参加了会议。
“这之后,我们就经常去涪陵,两边亲戚走动起来了。”熊宗枝说,6年来,他每年都对麻城熊氏的家谱资料进行整理,定期去涪陵共修通谱。“共修通谱时,各地的族人都去了,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个人,涪陵的熊氏族人在招待所长期租了房间,包吃包住,我们只需自己出路费。”
据熊朝富叔侄统计,全国共有来自10个省市的540支熊氏族人参加了《中华熊氏通谱》的编纂工作。修谱不但理清了熊氏家族的历史,也让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族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提供了修谱和接待所需的费用。
“这部通谱,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全国熊氏家族共同的一片心哟。”熊光前抚摸着《中华熊氏通谱》的封面,感慨良多。
涪陵石龙井:庭院深深 深藏多少谜题
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矗立于青绿色的稻田间。
100多年前的清同治年间,当时的川东首富陈万宝修建了这处名为石龙井的庄园。
陈万宝何许人也?据涪陵地方志记载:陈万宝,清代涪州安镇坝人,其祖上在“湖广填四川”时期由贵州入川,经商发家,成为当时川东最大的富豪。
这座百年深宅大院,依然留有诸多谜题。6月16日,“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采访组推开庄园厚重的侧门,探寻隐藏在旧时光里的秘密。
谜题一:讲究对称平衡,却为何不修大门?
据涪陵区青羊镇文体研究中心主任熊中圣介绍,石龙井是一座穿斗式木结构、两重堂四合院带附院的建筑,占地11亩,有房屋120多间。
石龙井的整体布局充分展示了对称平衡的特征。沿庄园的正厅到厅前石坝,再到石坝前面的戏楼呈一条中轴线,其它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呈对称分布。站在庄园的任意一处地方,透过开启的门窗放眼眺望,一重重天井、一道道房门、一扇扇窗棂,重重叠叠、纵深排列。既体现了布局的对称性,又增加了视觉的层次感,让人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处处讲究对称平衡的庄园,居然没有大门,仅仅是修建了两人宽的小侧门。这是为何?
“陈万宝被清朝庭授予朝议大夫的爵位,但民间传说陈万宝不是通过科举考取的功名,是捐钱得来的,所以不能开正门,印证了‘旁门左道’之说。”熊中圣介绍,“另外也有从风水角度说是引紫气东来之意。”
谜题二:青羊不产青砂条石,上万立方米石料从何而来?
走进庄园,墙基、天井、栏杆、院坝,全部是用青砂条石铺就。这些石头最大的有六、七米长,二、三米宽,重达10多吨。
院坝和天井的石栏上,雕刻着两两相对的石狮、石猴、石麒麟等吉祥动物,以及蟠桃、佛手、石榴等仙界珍果。
戏楼前200多平方米的中天井石坝,所用石料最长达6米,宽0.7米,历经140余年,仍平坦如初。
青羊镇本地并不产青砂条石,附近几十里找不到如此规模的采石场。修建这座庄园耗费的石料多达上万立方米,它们取自哪里?
“这也是个谜,至今没有答案。”熊中圣介绍,庄园里的石护栏和石花凳等石雕,都是由整块巨石雕成,因为当地不产这样的石头,更不可能雕刻好了再运输。
谜题三:庄园内不见漏洞,外不见出口,却为何从不积水?
石龙井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但院子里看不见漏洞,院子外也看不见出口,无论雨有多大,院内从不见积水,这是为何?
在庄园的中天井,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整个坝子的中间要略高于四周,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预防积水。往下走是台阶,正对戏台。台阶的两端约有40厘米长的石板,比较起来略低一点。
熊中圣介绍,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石梯上、石坝上的雨水流下来时,均流向两边略低的石板,直到流进两边的排水洞口。因此,不管多大的雨水,整个庄园都不会积水。但庄园外,见不到一个出水口,所有雨水流往何处,依然是个谜。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涪陵城区一栋居民楼的负一楼仓库里,82岁的熊光前戴上老花镜,翻开《中华熊氏通谱》第四卷仔细端详。
75岁的熊朝富搬来一卷暗红色封面的硬皮谱书,轰的一声放在桌上——这本《中华熊氏通谱》第五卷有2000多页,重近3公斤。
在这个没有窗户、只有一盏日光灯的仓库里,还堆放着几十摞这样的厚书,每摞足有一人多高。
“《中华熊氏通谱》是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安徽等十个省市的熊氏族人共同编纂的全国通谱,有书号哟,是公开出版物!”熊朝富的脸上写满骄傲。
1、两位老人发起通谱编纂
事情要从2002年说起。那时,已经退休的熊朝富和侄儿辈、比他还大七岁的熊光前参与了涪陵熊氏族谱的编修,却发现涪陵20多支熊氏之间字辈合不上,彼此之间连长幼关系都搞不清。
“大家只知道,熊氏曾是楚国的国姓,大多来自湖北。”熊朝富说,他和熊光前是同一支家族的叔侄,先祖在“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麻城到重庆涪陵沈家湾落业,自家的家谱还算清楚。但不同的熊氏分支之间要确定辈分,就只能靠修族谱了。
原先,叔侄俩只打算修涪陵熊氏的族谱,后来,当他们看到了由涪陵夏氏主修的《中华夏氏通谱》后,改变了想法。“《中华夏氏通谱》把夏氏的来源、分支、现状和辈分说得一清二楚,他们能修,我们也能修!”于是,二老决定修编熊氏全国通谱,理清熊氏的渊源和分支,确定全国熊氏族人的辈分,“这样才能让每个族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祖先是谁?”熊朝富说。
但那时,熊氏族谱资料留存极少。人海茫茫,如何着手?
熊朝富和熊光前向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主要熊氏聚居地的档案局、史志办、图书馆等机构发出了500多封信函,又向海内外的熊氏族人发去了400多封信函。
不久后,陆续有了回信。万州的熊锡国寄来了熊氏源流手抄本,麻城市地方志的李敏为他们搜集了不少资料,麻城的熊忠才寄来了《楚熊通志》……
2005年10月,熊朝富、熊光前和其他几个熊氏族人一起,组成了“寻根问祖考察组”,先后到湖北宜昌、荆沙、孝感、麻城以及江西九江等地,查阅熊氏族谱资料。回来后,正式开始了通谱的编纂。
没有办公室,他们把资料一点点搬到家里编写;熊光前不会用电脑,手稿都用钢笔写,再请人打字;熊朝富为了查资料和联系族人,学会了上网。12年来,两个老人编修了近1000万字通谱。
修谱虽然艰苦,但熊氏叔侄俩分文未取,还自费为通谱出版垫付了十几万元。“我们有退休工资,修谱完全出于对家族的一份责任感。”
2、540支族人参加编修
然而,要修成一部囊括全国熊氏族人情况的通谱,光靠熊朝富和熊光前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他们多次邀请全国各地族人提供家谱资料。
2005年起,来自重庆长寿、四川邻水、湖北麻城和团风、贵州省等地的熊氏族人多次到涪陵开会讨论编纂通谱的事宜。2007年,涪陵熊氏走出重庆,参与了在湖北麻城举行的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
6月5日,当我们在麻城市鼓楼办事处沈家庄村采访时,71岁的熊宗枝还对这次会议记忆犹新。
“2007年中华熊氏文化研究会是在麻城举行的,重庆、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熊氏族人都来了。”作为麻城熊氏陶永公这支的族长,熊宗枝也参加了会议。
“这之后,我们就经常去涪陵,两边亲戚走动起来了。”熊宗枝说,6年来,他每年都对麻城熊氏的家谱资料进行整理,定期去涪陵共修通谱。“共修通谱时,各地的族人都去了,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个人,涪陵的熊氏族人在招待所长期租了房间,包吃包住,我们只需自己出路费。”
据熊朝富叔侄统计,全国共有来自10个省市的540支熊氏族人参加了《中华熊氏通谱》的编纂工作。修谱不但理清了熊氏家族的历史,也让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族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提供了修谱和接待所需的费用。
“这部通谱,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全国熊氏家族共同的一片心哟。”熊光前抚摸着《中华熊氏通谱》的封面,感慨良多。
涪陵石龙井:庭院深深 深藏多少谜题
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矗立于青绿色的稻田间。
100多年前的清同治年间,当时的川东首富陈万宝修建了这处名为石龙井的庄园。
陈万宝何许人也?据涪陵地方志记载:陈万宝,清代涪州安镇坝人,其祖上在“湖广填四川”时期由贵州入川,经商发家,成为当时川东最大的富豪。
这座百年深宅大院,依然留有诸多谜题。6月16日,“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采访组推开庄园厚重的侧门,探寻隐藏在旧时光里的秘密。
谜题一:讲究对称平衡,却为何不修大门?
据涪陵区青羊镇文体研究中心主任熊中圣介绍,石龙井是一座穿斗式木结构、两重堂四合院带附院的建筑,占地11亩,有房屋120多间。
石龙井的整体布局充分展示了对称平衡的特征。沿庄园的正厅到厅前石坝,再到石坝前面的戏楼呈一条中轴线,其它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呈对称分布。站在庄园的任意一处地方,透过开启的门窗放眼眺望,一重重天井、一道道房门、一扇扇窗棂,重重叠叠、纵深排列。既体现了布局的对称性,又增加了视觉的层次感,让人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处处讲究对称平衡的庄园,居然没有大门,仅仅是修建了两人宽的小侧门。这是为何?
“陈万宝被清朝庭授予朝议大夫的爵位,但民间传说陈万宝不是通过科举考取的功名,是捐钱得来的,所以不能开正门,印证了‘旁门左道’之说。”熊中圣介绍,“另外也有从风水角度说是引紫气东来之意。”
谜题二:青羊不产青砂条石,上万立方米石料从何而来?
走进庄园,墙基、天井、栏杆、院坝,全部是用青砂条石铺就。这些石头最大的有六、七米长,二、三米宽,重达10多吨。
院坝和天井的石栏上,雕刻着两两相对的石狮、石猴、石麒麟等吉祥动物,以及蟠桃、佛手、石榴等仙界珍果。
戏楼前200多平方米的中天井石坝,所用石料最长达6米,宽0.7米,历经140余年,仍平坦如初。
青羊镇本地并不产青砂条石,附近几十里找不到如此规模的采石场。修建这座庄园耗费的石料多达上万立方米,它们取自哪里?
“这也是个谜,至今没有答案。”熊中圣介绍,庄园里的石护栏和石花凳等石雕,都是由整块巨石雕成,因为当地不产这样的石头,更不可能雕刻好了再运输。
谜题三:庄园内不见漏洞,外不见出口,却为何从不积水?
石龙井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但院子里看不见漏洞,院子外也看不见出口,无论雨有多大,院内从不见积水,这是为何?
在庄园的中天井,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整个坝子的中间要略高于四周,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预防积水。往下走是台阶,正对戏台。台阶的两端约有40厘米长的石板,比较起来略低一点。
熊中圣介绍,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石梯上、石坝上的雨水流下来时,均流向两边略低的石板,直到流进两边的排水洞口。因此,不管多大的雨水,整个庄园都不会积水。但庄园外,见不到一个出水口,所有雨水流往何处,依然是个谜。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通志
《通志》,宋朝郑樵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体例仿照《史记》,记录上古至隋唐的各朝典章制度的政书,列为“十通”之一。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相关族谱
嘉庆年通道县志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十地人合修一部通谱
“朝富,你帮我拿一本通谱第五卷嘛。”涪陵城区一栋居民楼的负一楼仓库里,82岁的熊光前戴上老花镜,翻开《中华熊氏通谱》第四卷仔细端详。75岁的熊朝富搬来一卷暗红色封面的硬皮谱书,轰的一声放在桌上——这本《中华熊氏通谱》第五卷有2000多页,重近3公斤。在这个没有窗户、只有一盏日光灯的仓库里,还堆放着几十摞这样的厚书,每摞足有一人多高。“《中华熊氏通谱》是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安徽等十个省市的熊氏族人共同编纂的全国通谱,有书号哟,是公开出版物!”熊朝富的脸上写满骄傲。1、两位老人发起通谱编纂事情要从2002年说起。那时,已经退休的熊朝富和侄儿辈、比他还大七岁的熊光前参与了涪陵熊氏族谱的编修,却发现涪陵20多支熊氏之间字辈合不上,彼此之间连长幼关系都搞不清。“大家只知道,熊氏曾是楚国的国姓,大多来自湖北。”熊朝富说,他和熊光前是同一支家族的叔侄,先祖在“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北麻城到重...
· 信阳合(续)修宗谱序
信阳合(续)修宗谱序盖闻:殷代武乙生太丁及伯,太丁即位,封其弟伯于梅。及帝辛时,伯以谏死,周武王代殷哀伯之忠,谥为忠侯,仍封其后于梅,赐姓梅氏,此梅氏之始也。亦越秦楚之际,有梅m者,伯之后也,m之孙梅嘉官汝南,此汝南世弟之所由P也。纵观史籍,我族自殷代及今,历经三千余年,族繁星布,脉发汝南,簪缨相望,瓜瓞绵绵。惜自古至今,中原大地战事频繁,宗谱史籍屡遭兵燹火燎,以致我信阳梅氏昭穆混、渊源懵,世次不能分,先祖未能辩,一脉同宗相见如途人,思之焉能不为之痛哉?故而,修续家谱刻不容缓。公元二00八年十月十八日,信阳梅氏根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大开“弘扬祖德、团结宗亲、增进族谊、共谋宗亲事务发展”之先河。在一届一次全体理事、监事会议上,大家一致表示:系不清先祖,乃时局之因,望祖宗宽宥;系不清后人,乃当事者之责,将愧对子孙。于是乎《关于续修梅氏族谱》的议案立即得以通过,随之成立了合(续)谱工作委员会,...
· 跨海寻亲合修族谱
“坐落于福建泉州晋江澄江海滨的谢家祖厝正对着大海,遥望着台湾岛,盼望着子孙后代常回家看看。”面对台下数百位前来参与第八届海峡百姓论坛的两岸人士,谢清源乐于分享闽台两地澄江谢氏宗亲近300年3次合修族谱的故事。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第八届海峡百姓论坛25日在台湾新北市举行,来自两岸近80个姓氏的宗亲代表约500人会聚一堂,再续“两岸一家亲”情谊。谢清源出生于1980年。谢清源的父亲谢必明用了数十年时间挖掘、整理家族历史,在2008年将“接力棒”交到他手上。“在两岸关系最好的几年里,我多次跨越海峡,在两岸热心人士帮助下,终于在台湾找到了亲人,实现闽台澄江谢氏宗亲第三次合修族谱。”谢清源说。晋江澄江谢氏族谱始修于明代,历史上闽台宗亲曾三次合修族谱,头两次分别是在1725年和1874年。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两岸澄江谢氏宗亲渐渐失去联系。谢清源的曾祖父曾要求后代,一定要找寻在台湾...
· 跨海寻亲合修族谱
“坐落于福建泉州晋江澄江海滨的谢家祖厝正对着大海,遥望着台湾岛,盼望着子孙后代常回家看看。”面对台下数百位前来参与第八届海峡百姓论坛的两岸人士,谢清源乐于分享闽台两地澄江谢氏宗亲近300年3次合修族谱的故事。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第八届海峡百姓论坛25日在台湾新北市举行,来自两岸近80个姓氏的宗亲代表约500人会聚一堂,再续“两岸一家亲”情谊。谢清源出生于1980年。谢清源的父亲谢必明用了数十年时间挖掘、整理家族历史,在2008年将“接力棒”交到他手上。“在两岸关系最好的几年里,我多次跨越海峡,在两岸热心人士帮助下,终于在台湾找到了亲人,实现闽台澄江谢氏宗亲第三次合修族谱。”谢清源说。晋江澄江谢氏族谱始修于明代,历史上闽台宗亲曾三次合修族谱,头两次分别是在1725年和1874年。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两岸澄江谢氏宗亲渐渐失去联系。谢清源的曾祖父曾要求后代,一定要找寻在台湾...
· 跨海寻亲合修族谱
“坐落于福建泉州晋江澄江海滨的谢家祖厝正对着大海,遥望着台湾岛,盼望着子孙后代常回家看看。”面对台下数百位前来参与第八届海峡百姓论坛的两岸人士,谢清源乐于分享闽台两地澄江谢氏宗亲近300年3次合修族谱的故事。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第八届海峡百姓论坛25日在台湾新北市举行,来自两岸近80个姓氏的宗亲代表约500人会聚一堂,再续“两岸一家亲”情谊。谢清源出生于1980年。谢清源的父亲谢必明用了数十年时间挖掘、整理家族历史,在2008年将“接力棒”交到他手上。“在两岸关系最好的几年里,我多次跨越海峡,在两岸热心人士帮助下,终于在台湾找到了亲人,实现闽台澄江谢氏宗亲第三次合修族谱。”谢清源说。晋江澄江谢氏族谱始修于明代,历史上闽台宗亲曾三次合修族谱,头两次分别是在1725年和1874年。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两岸澄江谢氏宗亲渐渐失去联系。谢清源的曾祖父曾要求后代,一定要找寻在台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