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好不容易做完的家谱又要重修
一字之差
好不容易做完的家谱
又要重修
现在的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老祖宗的根在哪里,又为何爸爸要叫一个只比自己大几岁的人为爷爷。其实这些问题,家谱能给你最直接的解释。每年临近清明节,很多家族会大修家谱、摆家宴,让记载家族兴衰历史的家谱得到传承。
良户社区从2013年2月到2014年3月底,历时13个月的筹划、准备和实施,族谱重修终于完成。
修家谱在杭州城郊结合处的村落并不稀奇,良户社区这次家谱重修却好比“唐僧取经”,磨难重重。
社区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族谱修于1942年,最近一次修谱是2006年。2006版家谱序言的撰写人郑明华告诉记者,1948年以后,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宗亲长辈的相继离世,家谱的修建没能继续。后来,由于拆村建居,为了保存家史发展的珍贵资料,2006年8月8日,由居民郑顺昌牵头,成立族谱修订筹备小组。社区支持、居民捐款、资料收集、联络族亲……几经周折修完家谱。
转眼到了2011年,就在郑顺昌兴奋地背着五本家谱赶到义乌浦江认祖归宗时,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的酋长告诉他,族谱是错误的,由于一字之差,造成了曾祖父比曾孙晚出生92年。
震惊之余,为谨慎起见,郑顺昌跑到浙江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江南第一家文字研究会总顾问郑余欢的帮助下,发现家谱错误在源头。
于是,就有了第14次重修家谱的想法。
社区里的老人们很支持这个决定,2014年农历二月初八,钱塘郑氏良户井头、浮山江头、宅里组织了浩浩荡荡近两百人的队伍去浦江郑宅认亲。冒着大雨,祖宗的牌位终于送进祠堂。时隔683年,三族宗亲终于圆了自己的寻根之梦。
郑顺昌告诉记者,家谱一定要修,这是任重道远的大事。新家谱的编撰过程,就是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很多祖先有着优秀的品质, 他们的故事中反映出的精神是值得传承的。同时,一些在历史上发挥过伦理道德作用的家谱依旧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希望后辈子孙读了之后,能够传承这些好的精神。
正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是中华文化史学的三大支柱。每一个宗族都清晰地记载着千百年来生长和繁衍的轨迹,折射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它为每一个家庭或个人都打上了根源和故乡的烙印,让每一户姓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
来源: 今日早报(杭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