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三水白坭:500年陈氏大宗祠旧颜重现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6
转发:0
评论:0
三水白坭:500年陈氏大宗祠旧颜重现,  始建于1511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或是三水面积最大的宗祠;长达7
     始建于1511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或是三水面积最大的宗祠;长达78米的7本族谱,记载700年来25世代族人历史。近日,三水白坭祠巷村陈氏宗亲筹资1000万元,重建陈氏大宗祠。为寻回流散到广东、广西、福建、港澳以及海外的乡亲,陈氏族人呼吁族亲今年农历十月初八(11月10日)宗祠入伙时返乡省亲。
宗祠:占地4000m2已有500年历史
   沿着北江大堤走,很容易能找到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经历了6次修葺的宗祠镬耳横飞、龙脊蜿蜒盘旋。“这几个大字是著名理学家陈白沙亲笔题的”,祠巷村的陈氏后人陈达荣指着宗祠门口的“陈氏大宗祠”牌匾说。陈白沙虽是江门新会人,但白坭祖辈陈冕是白沙先生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家族修葺祠堂时,陈冕特地邀请他为祠堂题字,这也是祠巷村人的骄傲。
   这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六年,即1511年,“族谱记载700年前我们从珠玑巷迁入白坭,从此繁衍”,陈达荣说,宗祠不仅是家族学子受教之地,也是村务议事厅。500年间,一度被改为学校使用,宗祠二三进得以较为完整保留下来。
   2011年,陈氏族人决定重修宗祠,当时主要靠乡亲捐钱筹资。“一两百到几百万都有,就算是平时多节俭,都要捐钱修祠堂”。宗亲间筹集了600多万元,当年还获得省有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审议,获得近200万元奖补资金,共计1000万元。
   如何恢复宗祠旧貌?“参照陈氏族谱的图纸来原貌复原”,陈达荣翻出族谱介绍,宗祠“坐甲兼寅,一连四进”,其中第三进供奉祖先牌位,第四进已经完全损毁,左右两侧的厨房、亲祠等损伤较大,是修葺的重点。
   经过3年努力,原本成一片废墟的陈氏大宗祠近日基本完工,“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总面积5500方,这么大规模的祠堂很少见”,佛山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工作人员梁燕说,祠巷村这个祠堂是三水规模最大的,也可能是全佛山之最。
族谱:17卷载25世 藏身香港30年
   祠堂修葺完工,为寻回流散到海内外的乡亲,族人将7本族谱编制打印张贴在祠堂内展示。这一族谱长达78米,记载了一世始祖至其廿五世先祖的族人名单。祠堂还张贴了“族人历代迁居的情况”,图上可见,多数陈氏后人在九世后流散到广东、广西、福建以及港澳等地。
   “族谱时间轴长达700年”,参与祠堂重修的族人陈君洪说,最近的一次印制是在1927年。族谱总共分17卷,封面老旧,被红绳重新装帧过,记录了陈氏祖先的迁徙史到先祖规章的村约制度,还有世系图、族人安葬、功名及子女情况等。
   “事实上,绝大多数宗祠族谱都在‘文革’期间烧毁或流失,这么全的族谱,我也是第一次见”,阅谱无数的梁燕说,这份族谱由刻板印刷而成,非手写本,17卷能够全部保留,实在太不容易。据悉,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香港开武馆的陈国炎返乡,看到有人要焚烧这套族谱,于是买下来偷偷带回香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将全套族谱带回家乡,交由族人保管。
   目前,陈氏族人正着手对族谱进行新一轮修订,族谱记载的名单中,只有6人还在世,且均在香港,而族人目前最年轻的已繁衍到三十多世。此外,“希望海内外的族人跟我们联系”,陈达荣说,今年农历十月初八,陈氏大宗祠将正式入伙,届时将开宴数百上千围,族人回来省亲吧。
发现
地下淘出十多块功名碑
   在修葺过程中,陈氏族人发现地下藏有十几块功名碑,上面均刻有受封人名、朝代等。其中有两尊为清朝皇帝御赐给爱国将领陈朝纲,陈朝纲因作战勇猛,被誉为“励勇巴图鲁”(满语勇士)。
石狮守望五百年
   陈氏大宗祠大门两旁石狮源自祠堂始建时,族人一度藏起才得以保留下来。石狮用材、造型都与现代石狮不同,其中一头狮子背上还驮着一头小狮。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水白坭:500年陈氏大宗祠旧颜重现
始建于1511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或是三水面积最大的宗祠;长达78米的7本族谱,记载700年来25世代族人历史。近日,三水白坭祠巷村陈氏宗亲筹资1000万元,重建陈氏大宗祠。为寻回流散到广东、广西、福建、港澳以及海外的乡亲,陈氏族人呼吁族亲今年农历十月初八(11月10日)宗祠入伙时返乡省亲。宗祠:占地4000m2已有500年历史沿着北江大堤走,很容易能找到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经历了6次修葺的宗祠镬耳横飞、龙脊蜿蜒盘旋。“这几个大字是著名理学家陈白沙亲笔题的”,祠巷村的陈氏后人陈达荣指着宗祠门口的“陈氏大宗祠”牌匾说。陈白沙虽是江门新会人,但白坭祖辈陈冕是白沙先生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家族修葺祠堂时,陈冕特地邀请他为祠堂题字,这也是祠巷村人的骄傲。这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六年,即1511年,“族谱记载700年前我们从珠玑巷迁入白坭,从此繁衍”,陈达荣说,宗祠不仅是家族学子受教之地,也是村务议...
·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百年大修,寻回失落的历史记忆乐从沙滘陈家祠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历时五年,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陈氏大宗祠在建筑风格和装饰工艺参考了广州陈家祠,故其建筑装饰工艺美轮美奂,极具欣赏价值。以前,祠堂曾是沙隆中心小学的校址,之后它的前座和中座为沙滘小学,而后座则是沙滘中学的一部分,因此,祠堂避免了整体的结构性破坏。到2007年,历经百余年沧桑的陈氏大宗祠有不少地方已损坏:祠堂的地基出现了不均匀的沉降,一些柱子和墙体倾斜,造成房顶的瓦片不规则裂开,引起雨水渗透入梁架,腐蚀了木料,因此,陈家祠的木梁也面临着变形开裂的险情。而1964年和1974年的两场强台风,更是将前座的屋脊和边角的灰塑等构件损毁。为保护好陈氏大宗祠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顺德区政府、乐从镇政府与村民共同出资分期对陈氏大宗祠进行全面修缮,工程2008年9月动工,2015年8月竣工。科学修缮思想保留陈家祠的文物价...
· 宗祠陵园-三水邓氏宗祠
在广东南海狮山西面,坐车走在往三水去的“广三高速公路”途经一地叫“何村”,村子不大,但最显眼的是一排四座格式、规模一模一样的“宗祠”(应该是一姓一祠)。前些年,在广东三水县金本镇亨堂村重修了一座占地400平方米的“邓氏宗祠”,造价1000万元。《南方日报》和《广州日报》都有报导,引起了“该”与“不该”的争论。亨堂村族人邓耀林、邓强林两兄弟是香港鞋业大王,他俩出资600万元。这座宗祠自1998年动工至2001年落成,无论选材用料非常讲究,雕龙画凤整整修了三年,它融汇了民间、民俗、工艺制作、佛教艺术于一体,有称“广东第一家祠”。这就是三水邓氏宗祠。三水邓氏宗祠门梁全部用名贵红木做成,石雕由福建工匠打造、金色处全部用真金上色……记者昨天在三水区发现了一座天价村祠堂――邓氏宗祠。这座祠堂位于三水区金本片亨堂村,面积仅400平方米的村祠堂,造价达上千万元,可能是广东省内最豪华的村祠堂。光两座玉石狮值...
· 大陈汪氏宗祠
简要介绍:汪氏宗祠位于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宗祠三进二天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其子建筑文昌阁为二进一天井,建于清代中晚期、现存较为完整的43幢民居,用材用工均相对简单,装饰质朴。白墙黛瓦,穿斗架梁,呈现显著的徽派特色。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门前楹联:“派由大坂,族衍须江。”汪氏第74世孙普贤公,在明朝永乐年间,率妻子邑人,从徽州来此生息繁衍,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前后两堂:其间有个大大的天井,高朗敞亮;木结构戏台,精小厚重;两边围廊可凭窗观戏,优雅别致。前后堂又用木板隔成两间,前堂第一间墙上有一幅地图,指明祖宗沿此途径来到此地。另一间搭个小戏台,隔着天井。后间高高地摆有代代世祖灵位,大小不一的古鼎里,分别插着三支供香。墙上壁画:四周墙上都是壁画,线条简洁柔美,人物清秀圆润,故事生动――善有报从善若流;代偿债阻人鬻妻;晓理义劝贼弃...
· 洋陈氏大宗祠
颍川上洋陈氏派属江州义门陈汀州庄魁公传下峰公户,自九十六世祖中兴公生七郎公以来因战祸动荡,东迁西徙,谱不连贯,祖宗信息存在断层之惑,未能详悉,子孙便尊九十八世祖淑兴公为一世。淑兴公世居临汀南寨,二世明祖公迁居上杭湖洋乡通桥村,四世祖光孙公迁居永定虎岗田背,至八世(魁公传下一百零二世)龙墩公寓居上洋岳父林瑛公家,观东山(即上洋后屏山)形胜,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创业建祠于此。大宗祠由开基祖龙墩公亲自堪舆定基,正位坐巽向乾兼辰、丙辰丙戌分金,其势由右边而来。后山平列土帐,开面有情,前迎虎岗大溪,面前一小溪横抱而过,前耸灵鹫,北峙笔架,东南水口为四蔽一泄之局。初安大门为乾位,清初地师卢象高相视,改为子兼癸,殆以八宅门经乾为祸害,坎为生气,自后科名始盛。大宗祠因年代久远,屡遭破坏虽经多次修缮,2008年墙体坍塌严重,于是各房支裔孙合议集资重建,先后集资460万元,2012年仲秋开工,占地面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