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称谓不同,过年回家闹笑话
各地称谓不同,过年回家闹笑话, 又是一年春节到,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游子”们开始紧张有序地打点行装,
又是一年春节到,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游子”们开始紧张有序地打点行装,做各种回乡准备,满心欢喜。而新媳妇儿和毛脚女婿们则有些“惴惴不安”,春节期间,会遇到大量的亲戚,各地称呼大不相同,一不小心闹笑话了怎么办?你听说过喊自己爸爸“阿叔”“舅舅”的吗?还有的地方喊外孙叫外甥,怎么样,是不是防不胜防?今天,发现周刊就盘点出一些有特色的各地称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记者采访了一些“老南京”,问他们南京话里有没有奇怪的称谓,让外地人来了会听不懂。大家想了想,发现除了一些发音不同外,南京话中还真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称呼。因为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虽然江淮官话在官话方言区内差别较大,通话有一定难度,但是整个官话方言区一致性还是很强的,和普通话差别不大,因此南京话里,没有什么外地人听不懂的称呼。
接着,记者又采访了一些外地的朋友,结果大不相同。北方的称呼中特异的比较少,按照普通话的习惯来叫,就不大可能犯错闹笑话,较少听不懂的。但是南方的称呼有一些就可能和我们通常认为的意思大相径庭了,有些叫法听起来像乱了辈分。
有些话没人翻译真听不懂
你知道“姆姆”“巴巴”叫的都是谁吗
有一些称呼,普通话中虽然不说,但是我们时常听到,带有比较浓厚的地域色彩,比如西安人叫爸爸为“大”,这个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还有一些呢,根据说话人的态度、语气也能猜出几分的,比如重庆人叫婆婆叫“婆子妈”,叫公公为“老人公”。当然这种说法只会用在和外人表述时,“我婆子妈……”或者是“我们家老人公……”和本人交谈时不会使用。 此外,湖北钟祥地区会叫婆婆为“婆子”,江阴话叫公公婆婆为“阿公”“阿婆”也是差不多的。
有一些称谓呢,因为方言中读音发生改变,就听不懂了。比如重庆话和高淳话都说的“家公”,指的是外公,但是读音念作ga(第一声),所以外地人听到可能很难分辨。高淳话中外婆就叫“家(ga第一声)婆”,而重庆话则念作gaga(第一声),听起来令人更加费解。
还有些说法,不请说话人翻译一下,可能就猜不出来了。重庆人有时会喊舅妈为“姆姆”;宜兴、无锡话中姑姑叫“巴巴”(音同),江阴叫“阿巴”(音同)。
有时,在称呼中还会有不分性别的称法,比如重庆话里,嫂子、弟媳的父母,不论男女通通称作“姻伯”。
还有些说法,因为普通话中较少用,所以听到也会比较陌生,比如西安人叫舅妈为“妗”,虽然普通话有这种说法,但是很少用,也会让人一时反应不过来。
有些称谓让人大跌眼镜
“爷”是爸,“奶”是妈,婆婆是“大家”
如果说,没听过的说法不理解还情有可原,但那些最常见的称谓,在不同方言中却换了个意思,令人误解,这才是最容易闹笑话的地方。
在苏州、长沙或者南昌,听到“爷”,可千万别以为是对方的爷爷,其实这是爸爸的叫法。这种说法可是有渊源的,《木兰辞》中就写道:“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在粤方言阳江话中,也有叫“阿爷”的。
而最为神奇的是,在温州话中,妈妈被叫做“奶”或者“阿奶”,是不是大跌眼镜?不用诧异,其实这个在古代就有了,袁枚在《祭妹文》中写道:“阿奶问,望兄归否?”“阿奶”就是妈妈的意思。但是记者打听了一下,现在温州人已经很少这么说了,郊区还有人用这种说法。相反,一些妈妈管自己的女儿叫“阿奶”。类似的,还有温州话里的“阿娘”,其实是指姑姑。
此外,重庆人叫叔叔为“爸”,外地人可能会不解为什么会有“二爸”“三爸”这种说法,而最小的叔叔就叫“幺爸”。湖北有些地方也会叫叔叔伯伯为“大爹”“二爹”“小爹”,相应的他们的配偶就会叫“妈”,有些不了解当地语言特色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
听到“舅爷”“舅婆”,很多人都以为是爸爸的舅舅和舅妈呢,怎么着也是和舅舅家有关。其实在西安,这可是指外公外婆哦;江阴话里的“舅公”“舅婆”也是指外公、外婆呢。
另外,如果在厦门、潮州、福州等地听到“大家”,你可千万别以为这是在喊所有人,人家这是在叫自己的婆婆。
理解不对,辈分可能差一辈儿
爸爸成了“阿叔”“舅舅”“老师”
在南方地区的很多称谓听起来很相似,但是千万别掉以轻心,同样的称呼,结果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在浙江台州,人们叫自己的姑姑叫“姑娘”,而在苏州却把自己的小姑子叫做“姑娘”。
还有“姑爷”这个词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地区,它指不同的人。在普通话中,如果爷念第二声,就指爸爸的姑父;而在成都话、合肥话、长沙话、阳江话中,它都表示姑父的意思,也就是姑姑的丈夫。但是,“爷”读轻声的时候,它又表示女婿,人们常说“新姑爷”,就是刚结婚的女婿。
除此之外,还有些地方叫自己的爸爸为“阿叔”的,这都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关。
例如有的是因为父亲的弟弟去世了,为了纪念他,便把自己的父亲叫做“阿叔”的,还有些因为去算了命相与八字后,发现父子俩八字不合,就让儿子叫爸爸“阿叔”“阿伯”“舅舅”,甚至还有叫“老师”的,听起来就是要避开“父子关系”,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古人没大没小
爸爸喊“哥哥”
妈妈喊“姐姐”
其实不只是各地区称谓上有差别,在不同时代,称呼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有趣的称谓,记者现在就列出一些来,有朝一日穿越回去,就能派上用场啦。
这其中,最有特色的可能就属“姑”“舅”二字了。在古代汉语中,“姑”除了指父亲的姊妹外,也是对婆婆和岳母的称呼,《尔雅·释亲》中就记载:“妇称夫之母曰姑”;《礼记·坊记》中的“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姑”就是岳母。而“舅”除了指母亲的兄弟外,也是对公公、岳父的称呼。因此“舅姑”在古代常指公婆,唐诗为证:“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在古代,还有叫爸爸为“翁”和“公”的,这些还比较常见,《史记·项羽本纪》中:“吾翁则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翁”就是指爸爸。古代还有称父亲为“耶”“耶耶”“阿耶”的,杜甫《兵车行》中就有“耶(ye第二声)娘妻子走相送”。
不仅如此,古人还称爸爸为“哥哥”,称妈妈为“姐姐”,听起来是不是很没大没小啊?据文字记载,唐代就有叫爸爸为“哥哥”的,但一般是父对子的自称。《说文解字》中也曾写道:“姐,蜀谓母曰姐”。
到了宋代时,宫廷里,媳妇还称婆婆为大姐姐,辈分听起来是不是很乱?《四朝闻见录·宪圣不妒忌之行》中有言:“宪圣再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
古人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他们称长子为鼻子,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而要读第三声。清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就记载道:“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宋朝,王应麟的《汉制考》和梁章钜的《称谓录》中都称始生子为鼻子,也就是把家中第一个孩子称为“鼻子”。
假如回到古代,听见爸爸喊儿子“孽子”的,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不肖子孙,其实古代庶出的儿子叫“孽子”,《孟子·尽心》:“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所以,“孽子”很可能是个好孩子呢。
专家观点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俞香顺告诉记者,北方地区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所以他们的称谓,听起来耳熟能详;而南方地区地域色彩更浓,古汉语保留得更多,特别是吴方言、闽方言、客家话中保留了很多古代的称谓,听起来和现在有点“隔”,常常会听不懂,闹笑话。不过,俞香顺也指出,其实有很多词语,在读音上我们会做出一些处理,还是能听出区别,比如“姑爷”,念第二声时,你就能判断了。还有一些词语,在发生的语境里,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而且很多年轻一辈,大多也都在使用普通话中的常用称谓。一些陌生称谓和古老的称谓渐渐离我们远去了。
来源:现代快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各地称谓不同,过年回家闹笑话
又是一年春节到,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的“游子”们开始紧张有序地打点行装,做各种回乡准备,满心欢喜。而新媳妇儿和毛脚女婿们则有些“惴惴不安”,春节期间,会遇到大量的亲戚,各地称呼大不相同,一不小心闹笑话了怎么办?你听说过喊自己爸爸“阿叔”“舅舅”的吗?还有的地方喊外孙叫外甥,怎么样,是不是防不胜防?今天,发现周刊就盘点出一些有特色的各地称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首先,记者采访了一些“老南京”,问他们南京话里有没有奇怪的称谓,让外地人来了会听不懂。大家想了想,发现除了一些发音不同外,南京话中还真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称呼。因为南京话属于江淮官话,虽然江淮官话在官话方言区内差别较大,通话有一定难度,但是整个官话方言区一致性还是很强的,和普通话差别不大,因此南京话里,没有什么外地人听不懂的称呼。接着,记者又采访了一些外地的朋友,结果大不相同。北方的称呼中特异的比较少,按照普通话的习惯来叫,就不大可能犯...
· 各地过年习俗大不同,南方人过年吃什么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的习俗和吃食都有很多讲究。在我国,南北饮食差异很大,当然春节的饮食也大不相同,前面我们讲了北方过年的饮食习俗,这篇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方过年要吃什么,一起了解下吧。南方过年要吃什么鱼不管北方还是南方,过年吃鱼似乎已经约定俗成。“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年年有余”。鱼是除夕年夜饭上最后上桌的一道菜,端上来后基本不会吃,有些地方则是把头和尾留到明年(正月初一),祈盼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年糕年糕是南方地区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年”与“粘”,“糕”与“高”同音,表达团圆凝聚之意,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高。此外,年糕有黄、白两种颜色,象征黄金、白银,寄意新年发财。汤圆上海、四川、江苏等地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要煮汤圆,吃汤圆。汤圆是圆的,大多是甜味,包的时候是滚动的,寓意团圆、圆满、甜蜜、顺利。粽子浙江绍兴、天台及广西地区过年要...
· 各地过年习俗
杭州三十晚上灵隐寺烧香大年三十,杭州人家一般都会备有几种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等。到了年三十晚上,杭州人都会赶到灵隐寺,排队等待在新年到来时赶上烧一炷“头香”,以保佑一年顺顺利利。同时人们争着敲响庙里的钟声。到了初一早上,杭州人都要吃上一碗汤圆或者是甜年糕,意味着一家人甜甜美美、团团圆圆。孩子们睁开眼就要和长辈拜年问好,讨要红包。“死”这样的字在过年期间是忌口的,一旦不小心说出口就要“呸”掉。初一那天,还不能扫地,否则会把财气扫出门,也不能拿刀,否则一年沾杀气。本报记者周逸梅■河南商丘回娘家送大馍回“枣山”在豫皖鲁三省交界的河南古城商丘,过年时有个独特的习俗:送大馍回“枣山”。大馍,顾名思义就是个儿大的馒头,单个大馒约有2斤重,是普通馒头的十几倍。“枣山”则是比喻的称呼,其实也...
· 唐太宗仁举:四百死囚回家过年
贞观六年(633年)的腊月,年根将近,天上飘着瑞雪,人间一派祥和。由于数年来国家大治物丰民安,出现了史上少有的大唐气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错,信步走出皇城,望着长安街上车水马龙忙着要过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类人----监狱中的死囚,此时此刻他们在想什么呢?网络配图于是这位千古第一仁君轻车简从,来到长安城外的监狱视察。这一年全国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监狱。进入一个个牢房,唐太宗挨个询问死囚,让他们谈思想谈认识。大家都说犯了死罪,死有余辜,不冤枉。认罪态度良好,认为对他们的量刑也很公平。唐太宗听后很受感动,于是就跟这些死囚说,我跟你们立一个君子之约,现在是冬天,放你们回去过春节,和家人好好团聚团聚,来年秋收之后,咱们再在这里集合。四百死囚呢,个个感激涕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后,这些死囚全都回来了,一个都没有少。唐太宗高兴之下,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网络配图君王体恤将...
· 各地不同的重阳习惯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