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500年前是一家? 漫谈中国姓氏发展史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1
转发:0
评论:0
500年前是一家?漫谈中国姓氏发展史,   在中国,同姓人相遇,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以拉近彼此关系。不过,从

    在中国,同姓人相遇,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以拉近彼此关系。不过,从姓氏学角度来看,这句话不能当真,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概率并不高。

    中国的许多姓氏尤其是大姓来源复杂,即使同姓,也未必是一个老祖宗。譬如孙姓,《百家姓》名列探花,现代中国姓氏里位列十二,算是一不折不扣的大姓了。最负盛名的一支孙姓当属春秋卫武公之子惠孙一支了。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春秋时还有楚国孙氏和齐国孙氏,楚国孙氏源自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也属以先祖名字为氏,齐国孙氏则是齐景公给将军田书赐姓孙。不仅仅有这三支孙姓,史上还有众多的人改姓孙氏。商代名臣比干被纣王剖心后,子孙为避祸,有的就改姓孙了。西汉功臣夏侯婴之后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姓,称“孙公主”,这使其子女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明朝初年,大批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这其中有孟孙、仲孙、季孙、叔孙、长孙等诸姓氏。这么多孙姓支派,如果都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岂非笑话?

  而许多看起来并不相干的姓氏,却有亲缘关系。以《百家姓》前六句为例,尤姓源自沈姓,是因福建沈姓为避闽王王审知讳,去掉水旁而成。而何姓则源自韩姓,盖因韩国灭亡后,子孙流散,江淮读“韩”为“何”,这才有了何姓。如果再追根溯源的话,赵、秦起自嬴姓,周、吴、郑、冯、卫、蒋、沈、韩、杨、施、张都源自姬姓,褚、陈分别得自子姓、妫姓,而许、吕则始自姜姓,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夏、商、周、秦四朝的国姓分别是姒、子、姬、嬴;著名的尧帝姓伊祁;舜帝姓妫或姚;炎帝居住在姜水之滨而得姓姜;人文始祖黄帝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又号轩辕氏。

  可为什么这些古老的姓氏,除了姚、姜几个之外,后世很少有人再用呢?原来夏商周三代有很严格的宗法制度,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姓氏,其他子孙只能以邑、国、祖字、官名等为姓,久而久之,就分散了这些古老姓氏。以姬姓为例,周朝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到春秋战国少数诸侯做大,多数诸侯湮没,纷纷以邑国为姓,而周天子则式微,姬姓就渐渐不那么吃香了。到唐朝时,唐玄宗名李隆基,姬基同音,一些姬姓人又改为周姓。这些古老姓氏其实并没消失,只是换了“门牌号”而已。

  这样论来,几乎每个中国人差不多“五千年前是一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500年前是一家?漫谈中国姓氏发展史
在中国,同姓人相遇,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以拉近彼此关系。不过,从姓氏学角度来看,这句话不能当真,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概率并不高。中国的许多姓氏尤其是大姓来源复杂,即使同姓,也未必是一个老祖宗。譬如孙姓,《百家姓》名列探花,现代中国姓氏里位列十二,算是一不折不扣的大姓了。最负盛名的一支孙姓当属春秋卫武公之子惠孙一支了。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春秋时还有楚国孙氏和齐国孙氏,楚国孙氏源自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也属以先祖名字为氏,齐国孙氏则是齐景公给将军田书赐姓孙。不仅仅有这三支孙姓,史上还有众多的人改姓孙氏。商代名臣比干被纣王剖心后,子孙为避祸,有的就改姓孙了。西汉功臣夏侯婴之后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姓,称“孙公主”,这使其子女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明朝初年,大批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这其中有孟孙、仲孙、季孙、叔孙、长孙...
· 5000年前才是一家?漫谈中国姓氏发展史
在中国,同姓人相遇,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以拉近彼此关系。不过,从姓氏学角度来看,这句话不能当真,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概率并不高。中国的许多姓氏尤其是大姓来源复杂,即使同姓,也未必是一个老祖宗。譬如孙姓,《百家姓》名列探花,现代中国姓氏里位列十二,算是一不折不扣的大姓了。最负盛名的一支孙姓当属春秋卫武公之子惠孙一支了。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春秋时还有楚国孙氏和齐国孙氏,楚国孙氏源自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也属以先祖名字为氏,齐国孙氏则是齐景公给将军田书赐姓孙。不仅仅有这三支孙姓,史上还有众多的人改姓孙氏。商代名臣比干被纣王剖心后,子孙为避祸,有的就改姓孙了。西汉功臣夏侯婴之后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姓,称“孙公主”,这使其子女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明朝初年,大批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这其中有孟孙、仲孙、季孙、叔孙、长孙...
· 中华姓氏漫谈
中华姓氏漫谈(《湖湘春秋》2002年第1期)“姓氏”是中国由原始公社制社会发展到氏族社会的新产物,它标志着进入文明的曙光。上古时候,人类为了抵抗大自然和凶恶的猛兽,以求在大地上生存繁衍下去,就不得不联合他们邻近的人组成群居,为了更好地取得食物,于是便进行集体劳动,同时就创造了一些石器的粗简用具。随着捕获物资的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劳动团体中开始了自发性的分工,妇女们为了抚育好小孩及主管储藏物资,就形成了氏族中心的主要人物,男人也偏重于渔猎,这样就进一步发明制造了弓箭和陶器,从而巩固了氏族集团。由于氏族集团不断的增加,这个氏族集团与那个氏族集团的频繁交往,就逐渐形成了繁杂的人事关系。要接受和保持这种人事关系的进展,那就必须创造一些具有符号、标记和象形文字才能表达原始社会人的意识。恩格斯在他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把弓箭在打猎和使用陶器制作看作是原始社会及其文化发展阶段的特...
· 五百年前不一定是一家――仓修良教授漫谈家谱
在“蒙学之冠”《三字经》中有这样的字句:“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就是告诉孩子要知道自己的家族谱系,因为在过去数典忘祖是会贻笑大方的,而如今数典忘祖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用说知道高曾祖的事迹,就是知道祖父名字的人也不多。4月12日,浙江大学75岁的仓修良教授作客“大众讲坛”漫谈家谱,让我们意识到长期以来,人们对家谱的认知不但有限,而且偏颇。――编者主讲人仓修良同姓不一定同宗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等,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记载一个家族繁衍发展历史的著作。也就是说,入谱者必须是同宗共祖。即使是同姓,如果不是同宗共祖,也不能修入一部家谱之中。因此,民间流传“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并不恰当。我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大家知道的张良。张良本来不姓张,张良是韩国的后代,韩国当时是姬姓,跟周文王、周武王同姓。但是后来韩国是被秦灭了,张良的弟弟也被秦始皇害死了,所...
· 台湾姓氏漫谈
台湾的姓氏虽然很多,但都是集中在前一百个姓氏上。根据资料统计,台湾地区的前一百个大姓氏,就已占总人口的96%左右。稀姓甚至比较罕见的姓氏,虽然人口所占比率相当低,但是在数目上却超过一千种以上。台湾稀罕姓氏的形成因素很多,包括原住民族、少数民族、异族汉化、避姓改姓、注册笔误等,如果仔细探究这些稀姓源流,有时还可发现不少感人或有趣的故事。台湾不但是地小人多,其实姓氏也是非常的多。台湾先民大多来自福建、广东两地,因此一般社会人文与民间传说,也大致相沿两地之旧俗。例如,异姓联宗与分类械斗,大概也是源自于祖籍地的社会现象;其实这两种现象,似乎也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因为在一个贫困社会里,争利互斗总是难免的。在不同姓氏之间,为了避祸保命而有异姓联宗之发明,尤其是小姓人家,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他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