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老爸姓沈,他姓敦煌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2
转发:0
评论:0
老爸姓沈,他姓敦煌,    网友“雪莉野马”最近喜得贵子,全家乐开了花,但一考虑到如何给宝宝取个
  

 

    网友“雪莉野马”最近喜得贵子,全家乐开了花,但一考虑到如何给宝宝取个与众不同的名字时,一家人却犯了愁。查古诗,翻字典,问先生,搜网络,就在他一筹莫展上网随便搜索的时候,一个名叫“敦煌俊秋”的年轻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的孩子能不能也拥有一个这样独一无二的自创姓氏。

老爸姓沈,他姓敦煌
    网友“雪莉野马”姓王,按他的说法,这个普通的姓很难取出既别致又好听的名字。前天,他在网上搜寻,发现有位家长居然给自己的儿子自创了一个姓氏——敦煌。
    敦煌俊秋今年20岁,是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09级的学生。这个听上去像琼瑶小说里男主角的名字让他走到哪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真有“敦煌”这个姓吗?“别想得太复杂,20年前玩摇滚的老爸给我造了这个姓,就是这样。”
    敦煌俊秋的爸爸沈先生说,之所以把儿子的姓改成敦煌,是因为在他眼中,敦煌是个文化符号,是他心中敬仰的对象。他说,创这个姓,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只是想让这孩子将来成为文化的传播交流者,也希望他敢于打破传统。
    当沈先生第一次到派出所给儿子报户口的时候,户籍警拒绝了他的要求,但最后还是招架不住软磨硬泡,毕竟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孩子必须传承家人的姓。

循传统还是反主流?
    “‘敦煌’开了个先例,那我也可以给儿子自创一个姓氏吗?”兴奋之余,网络上此起彼伏的激辩让“雪莉野马”犯了犹豫。
    昨日,记者在萧报官微上发起了一项“要不要给孩子自创姓氏”的网友调查,网友意见分为循传统和反主流两派。
    “如果可以随随便便自创姓氏,就无法追溯祖宗了。”网友“干冰”说,“简直乱了套了!”网友“笨蛋杯冠军”也表达了反对意见:“有些传统的东西还是要保留的,自创姓氏,跟起个外号有什么区别?”“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国人的姓氏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哪能随意自创?”网友“丫丫”说。
    网友“娜娜的天-母老虎”则有另一种看法:“我觉得名字最初的用意是一个代号,有这个指代的功能在就够了”。网友“六朝如梦”曾做过4年多的敦煌学研究,她认为这个叫“敦煌”的姓很给力。“从学术角度上讲,‘敦煌学’就是‘中国学’,‘敦煌者,中国也’。因此,这个姓氏非常给力,很棒、很民族”。

户政部门:
    理论上不可以,特殊情况需“走程序”
    南京的敦煌俊秋可以有独创的姓氏,萧山的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自创姓氏吗?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区公安分局户政科进行咨询。
    “当然不可以。”工作人员说,因为按照《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孩子须跟父姓或者母姓,“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规定,南京可以,不一定意味着萧山就一定也可以”。但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有特殊情况,还是会征求上级部门的意见,如果市级或省级的户政部门有先例,那么萧山户政也可以循例。
    记者随后拨通了杭州市公安局户政科的电话,工作人员表示,像自创姓氏这种情况,在杭州乃至整个浙江还没有先例,若有市民非要坚持,需要经过报告、讨论商议等繁琐的程序,“能等得了那么长时间吗?”
    根据《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第十七条规定:“(婴儿)户口登记的姓名,应当使用规范汉字,符合公序良俗,可以随父姓或者随母姓。”这其中,限定词用的是“可以”而非“必须”,公安部颁布的《姓名登记条例》也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其中的用词也是“应当”,并非“必须”,看来一些例外还是可以特事特办的。
    浙江法君律师事务所高晓鸣律师表示,按照《婚姻法》规定,孩子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没有提及可以独创姓氏,但也未明令禁止。“不过,虽然法律上没有强制规定,但实际操作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作者:见习记者 房臣波 首席记者 钱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沈姓
来源一、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二、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三、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迁徙分布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
· 永宁尤姓本姓沈
永宁尤姓本姓沈时间:2011-8-710:45:50作者:佚名来源:尤氏家园查看:211评论:0在永宁,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姓氏―――尤。现在居住在永宁尤姓的人已不多,但相传在明朝永宁建城初期,尤氏家族却是一个颇为显赫的望族。据尤氏族谱记载,永宁尤姓本来姓沈,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在唐朝僖宗甲午年间,因躲避战乱而来到闽,当时落脚的地方名为尤溪。当时在位的闽王名为王审知,沈思礼(尤姓的开基始祖)是当时的郡马,为了避嫌,沈思礼将姓氏的三点水旁去掉,剩下的右半部则形似“尤”,由此改为尤姓。到了宋朝庆元二年时,尤姓宜中考取进士,后被授予福州罗源县尉,便举家迁往邑东招贤里。本已落地生根的尤姓,由于元末的战乱,又迁居鉴地(鉴江),所以至今仍有尤姓是从鉴江繁衍相传的说法。尤姓传至尤震时,相传,尤震投身军旅后,因擅长武略,故屡建功勋。在明朝洪武十八年时,尤震又自荐前往防御倭寇,遂从鉴江调往永宁卫。到永宁卫后,在...
· 沈姓古代姓氏名望
沈靖西汉,济阴太守沈戎东汉,?—58,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沈莹三国时期,?-280,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曾担任左将军,丹阳太守。著《临海水土志》,详述夷州。沈君谅唐朝,湖州武康县,684年—685年担任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沈千运唐朝,713—756,原籍浙江吴兴,盛唐天宝年间著名诗人。沈阿翘原是吴元济家中艺伎,善跳《何满子》。沈约南北朝梁,441~513,吴兴武康,字休文,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首创“四声”之说。沈括北宋,1031-1095,杭州钱塘,字存中,号梦溪丈人,科学家、改革家。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沈周明代,1427-1509,江苏苏州,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吴门画派四家之一。著《石田集》《石田杂记》等。沈和杭州,字和甫。戏曲作家。能词翰,善谈谑,兼明音律。沈仕明代,1488-1565,浙江仁和,字懋学,号青...
· 沈姓概述
西周、春秋时代有沈国,其地在今河南平舆县北。关于这一沈国的来源,古人有二说。南朝沈约说,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而《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被封于沈,其地就是后来的平舆沈亭。近人据传世铜器“沈子”考订,知道作器的沈子是周公曾孙,其父始封于沈。因此这沈国是姬周的后裔。(注:①沈国于公元前506年被蔡国所灭,后裔遂以国为氏。)春秋时楚国又有沈县,其初也许是所占领的沈国的一部分。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于此地,据《通志》说,其后裔也为沈氏。汉代以后,沈氏以居于吴兴武康(治所在今浙江德清县西)者为最鼎盛。今存最早的叙述沈氏源流的文献,是齐梁时代沈约所撰《宋书》的《自序》。这是仿司马迁、班固的体例而作。《自序》开头所说沈子国是少昊金天氏之后云云,并非事实,是受了《左传》中五行家说的影响。但所叙秦汉以后史事,时代越近,可信度应越高。沈约说:汝南平舆的沈子国被蔡...
· 源出他姓改姓
他姓改姓《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D,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