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谱牒与丹徒
姓氏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小小姓氏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每个人出生后被冠以姓名,即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社会人,具备了个人和社会的标记与符号。由这类林林总总标记和符号组成的社会人文环境将我们每个人重重包围着,构成了我们确定自己社会位置的重要参照系。因此,姓名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环扣,姓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举世无双、特色独备的一种传统文化。
在我国春秋以前,姓是氏族(部落)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和氏分别起源于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姓氏合流,姓也成了家族的指称。姓氏的来源是十分复杂的,有的以国名、地名、族号、图腾为姓;有的以食邑、官职、上辈名姓或排行辈分为姓;有的以天子赐姓或死后追谥庙号为姓;有的以天干、地支、数量词、长幼次第或人类对自然物的迷信崇拜为姓等等。为了辨别家族的血统和世系关系,谱牒和谱牒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谱牒学是一门悠久的学问。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份谱牒是司马迁为殷商王族修的《史记·殷本纪》。魏晋时期,社会兴起崇尚门第之风,谱牒学得到很大发展,那时的谱牒基本上是官修。唐代以后,士族制度退出政治舞台,谱牒重要性渐失。宋代以后开始民间谱牒学的时代。我们今天看到的家乘、族谱类大都是宋以后的。明清以后,每到一个较久的承平时期,家族修谱就会又掀热潮。然而,后世修谱已经没有六朝那么强烈的实际功用,其主要目的是敬祖收宗,纯洁血缘,辨明传承。民间修谱因为没有什么约束,所以显得比较率性、生动、富有想象力。
丹徒秦时建置,汉初已是万户以上的大县。在古代,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北方人口频频南移,不少北方世族大家率其家族、乡里、宾客、部曲渡江南下,有不少来到丹徒境内结庐落籍、繁衍生息。人口播迁导致姓氏变化,人口增加也带来姓氏的增加。近现代丹徒户籍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据新编《丹徒县志》记载,1985年时全县有12.57万户,45.96万人,418个姓氏,其中单姓417个,复姓1个。此后,因行政区划调整,现全区有13.65万户,30万人,387个姓氏。丹徒是名副其实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江南古邑。
传统姓氏文化是我们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巨大库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丹徒全区存有老族谱42部,新发现46部,计88部,多数散落民间。我们通过对丹徒境内一些姓氏的追溯研究,可以本着寻本溯源的走向,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了解自己的“根”之所在,进而了解中华文明史与地域发展史、地域发展史与家族发展史之间的渊源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