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藏族人姓名中的佛教文化内涵——噶玛降村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5
转发:0
评论:0
藏族人姓名中的佛教文化内涵——噶玛降村,    2011年04月19日中国西藏网姓名似乎是很平常的东西,我们

  

 

    2011年04月19日 中国网  姓名似乎是很平常的东西,我们天天说话,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自己和他人的姓名。人们将它用于日常交际,也是不知不觉,毫不费力的。大概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藏族人名乃是藏族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数万年来,人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创造了各种类型的文化。因地域、民族、宗教或其他种种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而且最初大都互相隔离各具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隔离状态逐渐打破。不同文化发生接触,进行交流,使自身带上其他文化的异彩。但是,藏族姓名中语言与地域变化却相对较慢,其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一个民族,最早信原始宗教,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藏区,在与本教的斗争、融合中,逐渐形成几乎是全民信奉的藏传佛教。在外来文化中,对藏族文化影响最深的当然是佛教文化,不但遍及哲学、宗教、语言、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方面,还在藏族人名上,绵延至今。古今姓氏藏语称姓氏“锐”、“日”。   “锐”为骨血意,日为族系意,合之为姓,为家族系统之称号。藏族祖先有四姓氏、六姓氏、十八姓氏等不同说法。这些氏族后与其他部落融合,相继派生出诸多姓氏。这些姓氏仅仅表明家族关系,并不意味社会地位的不同。古代藏族姓氏不下100余种,其中戈乌、喾、琼、朱、勒、噶、鄂、界、青、年、涅、董、努、崩、波、钟、热、扒、瞒、擦、俄、向、冉、色、洛等为最具代表性之单姓;格星、基麦、古沙、兄江、吾曲、基角、嘎娃等为极常见的复姓。
    这些姓氏的准确含义今天已很难考见,不过从其读音还能确知为古藏语的发语词。用汉字记录下来后,原义渐至湮没,后世不知其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姓氏冠在名前,如戈乌·却吉嘉措,喾·西饶追珠、觉·西绕多吉,基角·达瓦威色等,间隔号前面的音节为姓,后面为名字。姓名中间加写间隔号,一般使用于汉文翻译中,藏文中不用间隔号。这说明,古代藏族有表示自己血缘关系的姓氏,有些藏族群众还有其姓氏由来的手抄本,他们把它供在家中的神龛中。
    “后弘”期后,藏传佛教达到其鼎盛,建立教派,完成体系,增强各教派的势力并产生政教合一。由此,藏族姓名的构成开始复杂化,出现了以贵族家的家族名为姓,部落首领、巨商、头人、大户的家族名为姓,寺庙、拉章的名称为姓,、活佛的封号、尊号为姓,一般群众则以籍贯、房名等为姓等。这类姓名的组成,一般为古代姓氏+家族名+本名,如噶伦东赞宇松,娘罗益西旋努、戈乌尕居却吉益西等,其中的“噶”、“娘”、“戈乌”是古代家族姓氏,而“伦”意为大臣,“罗”意为译师,“示居”指酉藏佛学院必修五部经典及其释本已经初通的学位名称,后面的附加成分是本名。这些姓名大致有三个成分,第一是姓氏,古方言,代表古代藏族的方言文化;第二是家族名,代表统治势力的地方色彩文化;第三为本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佛教文化。
    大约从元代起,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大、大活佛、地方上的土官等均有元、明、清各帝王朝廷封赠的封号、尊号,且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对帝王的崇拜,常常把封号、尊号置于本名前,原来的姓氏反而不用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不用姓氏,只用家族名和本名的习俗,虽然有些户籍注册、著书立说署名时用姓,但由于藏族的名字宇数多,再加上姓氏,称呼时很不方便,所以经常只呼名,不称姓。由此可见,藏族人今天重名不重姓,虽知有其姓而不常用,是有渊源的。
    另外,有些藏族地区,还常听到有藏汉名字混合,即在藏名前加上汉姓,如李尼玛、杨邓珠、张达娃等,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二是与汉族通婚所致;三是20世纪初,四川总督兼边务大臣赵尔丰在西康南路改土归流,拟设县治,在康南定乡县(今乡城)仿汉族《百家姓》,集赵、帅、钟、孔、布等百字编成《定乡百家姓》。百姓承用某字为姓,便以此刻汉字图章发用,以避免差错。这就是西康藏区出现汉藏姓名混合使用的历史原因。
    小孩的命名
    藏族对小孩命名的含义没有特别的限定,更没有平民百姓与贵族乳名的区别。只要择定吉日后,父母把小孩抱到或活佛的座前,请求给孩子命名。取名者根据孩子的属相、性别,男孩多取象征权力、勇猛和具有阳刚之气的名字,女孩取名则多含有美丽温柔之意。无论是男孩或女孩,其名字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通常都有取名者所系教派的创始人或此派继承者名字的一部分,如取名者系本教,则所赐名多含“拥忠”,噶举派则多赐“噶玛”,宁玛派多赐“白玛”,萨迦派为“贡噶”,格鲁派则多为“洛松”等。这是取名者为了表示自己对上师的无限忠心。这类名字有四个字以上的,后加成分有自然界物体的,有祝愿平安吉祥的,有寄托荣耀的,等等。
    少数父母在孩子未出生前,就请、活佛给孩子取名,由取名者按一定格式,用正楷字写在纸条上,卷成卷用护线系着挂在母亲身上,绝不向任何人公开,直到婴儿出生后才拆开,始知其名。不过,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一般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
    另外一种方式是由长年近亲或村中有威望的人取名,他们可按孩子出生的时间命名,如“米玛”(星期二)、“次居”(初十)等;或以自然界物体取名,如“达瓦”(月亮)、“梅朵”(花)、“僧格”(狮子)等;有愿寄托荣耀的,如“次仁”(长寿)、“齐美”(无死)等;有父母为使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寿,故意把小孩名字取得很贱的,如“其加”(狗屎)、“其珠”(小狗儿)、“流娃”(牛粪)等,有祈求下次生男孩的,如“布赤”“布珍”(招弟)等。无论是哪种方式取乳名,除因多病或与附近死人重名的外,俗人一般不愿更换自己的名字。 
    一生取数名 
    藏族一生取数名并不随其年龄、生活的改变而变化,而是由其身份的变化引起。主要出现在僧尼中。藏传佛教对僧尼有严格的戒条,如果一个人出家,不管其年岁多大,必须经寺院活佛、经师剃度、授出家戒并重新取名,这个名字就是僧名,通称法名,原来的乳名从此不用。另外,僧人在显乘中受戒,传经和讲经时上师赐名;在密乘中灌顶、讲授密法和传授密诀时上师赐密讳;学习声明时师尊赐名等的习俗,为此藏传佛教的僧尼常常有多种名号,如名闻遐迩的作家珀东乔勒郎嘉(1375-1451)的乳名为拥忠松杰,法名是松杰嘉赞,受沙弥戒时亲教师赐名为却吉坚赞,由于他出生于珀东埃经院,学识极渊博,尤其在藏族作家中著书最富,共有133卷,世上少有,故称他为珀东班禅乔勒郎嘉,还有别名晋美扎巴。这类一人多名的例子很多,这里不赘。
    藏名少则两个字,多则二十几个字,但口语称呼的书写中,常有名字简称的习惯。藏族人听到这类简称名,便可知其全称大体是哪些个字。一人多名或长名很容易使不熟悉、不了解藏族人名的人感到迷惑,甚至认为是两个、三个或四个人,如在1989年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中,将11世纪藏族著名翻译家、佛学家玛尔巴却吉洛珠(1012-1097),又称却吉洛珠;13世纪著名学者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又称萨迦班智达;十九二十世纪学者久米旁南杰嘉(18461912),又名米旁嘉措等各看成两个人,从而列出6人的简介辞条。对于那些对藏族情况还不太熟悉的人士来说,在翻译、查阅藏文资料时,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藏名的内涵
    藏族人名的意义包括多方面,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还是佛教文化。佛教未传入藏区以前,藏名多为一人一名,内容古朴简明。佛教传入,尤其是后弘期以来藏名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大多浸染佛教色彩,并逐渐形成由僧人取名的例规。
    名字的内涵有借取佛陀名如松杰,菩萨名如绛央,本尊名如羌多,护法名如贡布,仙女名如卓玛和佛经名如多德、杜娃,他们代表佛的智慧、慈悲、能力、佛法等;有弘扬佛教或佛教术语名的,如土登尼玛(意为佛法和太阳)、丹巴达杰(弘扬佛教)、次称(持戒)、金巴(布施)、索巴(忍辱)、追珠(精进)、桑登(禅定)、衮秋(三宝)、西饶(智慧)。三宝即佛家所说的佛法僧三宝,藏族群众普遍信仰佛教,所以三宝既是敬信皈依的对象,也被普遍作为赌咒发誓的口头语,意为向三宝作证。“次称”等六个佛教术语在佛经中称为“六度”,是大乘菩萨行修菩提心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的灵魂。所以,藏族人名的内涵,不应忽视其极丰富的佛教文化色彩,这几乎成为民俗民风、民族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噶玛巴
源流藏传佛教分为前弘期与后弘期,以朗达玛灭佛为界。噶举派即为后弘期所形成之四大宗派之一。一祖玛尔巴,传米拉日巴,米拉日巴传达波拉杰,达波拉杰传杜松虔巴,杜松虔巴创立了噶玛噶举派。后来噶玛噶举派大师噶玛巴西以八十岁高龄在楚布寺圆寂时立有遗嘱称,米拉日巴授记他降生于优莫雪山附近。藏传佛教乘愿转世制度始于噶玛巴西。杜松虔巴和噶玛巴西被追认为第一世和第二世噶玛巴。噶玛巴转至第五世时发扬光大,第五世噶玛巴为明成祖之上师,明成祖赐其“大宝法王”之尊号,并赐“黑宝冠”,故其系统自此亦被称为“黑帽系”,以黑帽传世,世称楚布黑帽系噶玛巴。历代噶玛巴历代噶玛巴有:
· 巴蜀文化—佛教文化—巴蜀禅学的内涵与特色
四川既是我国禅宗传布的重要区域,与之相应,四川的禅学文化较之国内其他地区,尚别有一番气象。以禅史而言,唐代圭峰宗密禅师除著有百卷的《禅源诸诠集》外,还著有《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两书对当时禅宗内各源的源流及禅学特点均有记载。宋代以来,有关佛教史和禅宗的各种灯录甚多,如《佛祖统纪》、《景德传灯录》到清初的《五灯全书》等约三十部,但却缺少地区性的灯录。四川则不然,早在唐代,就有《历代法宝记》专述智诜到无住五代百年在四川的发展。到了清初,则有《锦江禅灯》一书,专述巴蜀禅宗自唐代以来千年的传承。还有《黔南会灯录》一书,专述双桂禅系在滇黔二省的状况。而普陀性统所撰四十卷的《统灯正统》,从表面上看,是以记载大慧宗杲禅师一系五百年的传承为主,而实质上在于突出蜀中的吹万聚云一系。这四部地区性的灯录仅产于蜀,其他省区则不可得而见,这在佛教《大藏经》中有明确的记载,为不争的事实。巴蜀禅学的卓绝贡献更在于...
· 解读“无事不登三宝殿”背后的佛教文化内涵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个成语,源自佛教的用语,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轻易地上门打扰。在这里,“三宝殿”指的是佛教寺院中的佛殿,是供养佛像、进行宗教仪式和祭拜的地方,因此在信徒心中十分神圣。至于“三宝”,则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其中,“佛”代表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以及所有的佛和菩萨;“法”则是指佛教的教义、经典和修行方法;“僧”则是指依照佛教教义出家修行的僧侣。这三者构成了佛教的核心要素,因此被称为“三宝”。佛教寺院中,通常会有专门供奉佛像的佛殿,这是信徒们进行礼拜和修行的地方。这些佛殿由于供奉着佛像和神圣的法物,因此在信徒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自然成为了信徒们心中的圣地。在这些神圣的场所,信徒们可以祈求平安、忏悔过错、学习佛法,以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因此,在信徒们的心目中,“三宝殿”是一个十分神圣且庄重的地方,非有重要事情不会轻易涉足。而“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们不会...
· 中彭会――谈谈彭祖的养生房中术之内涵精辟何在?
中国的房中术起源于彭祖,故又称彭祖房中术,这是一门性保健养生医学,或者说是房事养生之道。彭祖,姓彭名铿,又名W铿。他是远古时期帝尧的大臣,后封于彭城,建立大彭国,他是大彭国的开国之君。彭祖(]铿)因为特别善于养生,以致长寿。在殷末时他依然容颜不老,神采飞扬,精力旺盛如少年。彭祖不仅有高深的房中术理论,而且还有丰富的房中术经验。晋•葛洪所著《神仙传•彭祖》说:彭祖“娶四十九妻,生五十四子,活了八百多岁。“新中国开国领袖毛主席在徐州《论彭祖》称赞说:“彭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彭祖开中国房中术研究之先河,对后世房中术理论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彭祖的房中术《彭祖经》此书尽管已经失传,但他的房中术论述则散见在以后房中专著如《素女经》、《玉房秘诀》等古籍中,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如在晋代,葛洪著《抱朴子内篇•释滞》中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记载有彭祖;在《微旨》篇中...
· 藏文化—历史人物—噶玛拨希
噶玛拨希(1204-1283)南宋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第二祖。生于康赤隆地方,被认定为噶玛·杜松钦巴转世的化身,开活佛转世制度的先例。依杜松钦巴的再传弟子崩札巴为师,公园1247年赴楚普寺,居住六年。1253年应邀谒见忽必烈于绒域色堆,地在今四川甲绒地区。游方传教,于内蒙与宁夏交接处建显化寺。宪宗蒙哥时,哥赐金缘乌纱帽、金印等,从此所传遂称为噶玛噶举派黑帽系。蒙语谓轨范师为拨希。1260年蒙哥逝世,忽必烈兄弟不睦,噶玛拨希被涉嫌入狱,流放边地,后获释放,即启程返藏,沿途经康青等地传教八年,抵楚普寺,加以扩建,成为该派另一主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