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中华姓氏制度演化:贵族没落 平民地位上升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5
转发:0
评论:0
中华姓氏制度演化:贵族没落平民地位上升,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   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
  

 

    夏、商时期 贵族皆有姓氏
    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
    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
    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
    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古代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七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战国时姓氏变革:平民有姓 百姓成民众通称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比较稳定;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而且还会随著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後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
    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
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
    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姓氏制度演化:贵族没落平民地位上升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古代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七种: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
· 没落贵族—娄氏家族
儒林外史中出现的第一个豪门家族就是湖州的娄氏家族了,对于这个家族的成员,作者吴敬梓只详细描述了两位代表人物娄氏兄弟(娄琫、娄瓒)的人物事迹。而对于这个家族的其他成员则是轻描淡写,没有讲述其人物任何事迹,只有非常简单的人物介绍。娄氏兄弟的祖父是太保公,父亲是执掌朝政二十多年的中堂大人,逝世之后朝廷赐了祭葬,并且谥号文恪。而作者对娄太保和娄中堂两代人在朝执政时的盛况也只字未提,谈及娄氏家族的第三代人时,只有娄氏兄弟的大哥一人在朝为官,为现任“通政司大堂”,只是个清淡衙门。似乎娄氏家族是在走下坡路,但即使到了娄氏兄弟这一代,其家族在故乡湖州的社会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权势也是非常显赫。对于这一点,原著中一共有四处暗示。一、坟山世人敬畏通过娄氏兄弟与看坟人之子邹三的谈话,便可知一二。第九回写到:两公子道:“原来如此。我家坟山,没有人来作践么?”邹三道:“这事那个敢?府县老爷们从那里过,都要进来磕头,
· 为何说秦汉以后无贵族?秦汉贵族的没落
十几年前,也就是我高考刚刚结束,还未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个暑假。一天,和一位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闲聊。他知道我喜欢历史、读过几本史书,高考报志愿,全部填报了历史系,便高看我一眼,问起我心中最喜欢哪位历史人物。我考虑片刻,答道:“项羽”。理由很简单,项羽是少年英雄,24岁出道,驰骋天下,未尝一败。人总是缺什么就想什么,想什么就喜欢什么。我从小体弱,常受人欺负,内心里对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便有一种天生的渴望。这一点至今未未变。前些日子,看电影《天国王朝》中,当身染麻风病的鲍德温国王对他的妹妹感慨地说:“你还记得么?那一年,我16岁的那一年打败了萨拉丁。那一天,我身穿银色的盔甲,骑在白色的骏马上……”顿时,我的泪如泉涌,正在晾衣服的妻子跑来问我,我说:“我一生都不会再有机会骑在马上,手持宝剑,为点儿值得的东西而战了,我能不悲从中来么?”直到此刻,我依然羡慕项羽的人生,可惜自刎乌江时,他30岁刚出头,而我已...
· 讲历史——门第贵族的特殊地位
?在东晋,王导、王敦或谢安、谢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朝廷官员,他们更是庞大庄园产业的主人。从东晋到南朝的这些世家贵族,他们一方面与朝代更替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有更切身、更重要的家业需要看管照顾。这些人与朝廷是合作共生的关系,并不依赖朝廷。另外,相较于他们的家业,朝廷给他们的官职其实没那么重要。他们并不那么在意朝廷的官位,更不在意朝廷的职务。他们当官主要是为了表示愿意与朝廷合作,而不是对立,更不是要引来朝廷的敌意,因此他们愿意当的官是“清官”。前面说过,“清官”对应“浊官”,而这时“清”“浊”的划分,与后世的标准很不一样。他们的“清”指的不是“清廉”,而是“清逸”,是一种与世俗事务保持距离的态度,对一般人热衷的事情表现得不在乎。“清官”不愿意花时间费精力在官场事务中,显然不是后世花时间费精力认真做事情的“好官”。在他们眼中,认真做事是“浊官”才会有的态度和行为。这些“清官”能这样“清”,是因为...
· 匡姓在中华民族姓氏中的历史地位
匡姓发源地:山东济宁河南长垣匡姓总体概述: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寻根溯源:匡姓来源有五:1、据《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鲁匡邑不同于卫匡邑,故城不详,疑在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即匡衡故里一带;一说即卫匡邑,故城在今河南长垣西南司家坡)之宰,其子孙以邑为氏。2、据《尚友录》所载,古有匡国,春秋周定王时有匡裕兄弟七人,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疑匡国即鲁匡邑。3、春秋时卫有匡邑,或有以邑为氏者。4、据《姓源》所载,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匡(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三十里旧匡城。一说,在今河南扶沟),其后以邑为氏。5、出自他族。今蒙古族有此姓。得姓始祖:匡句须。春秋时鲁国人。原为鲁相施叔孝之家臣,施叔孝于鲁成公(公元前五九零年至公元前五七三年在位,时为周定王执政后期)时执掌国政,命句须任匡邑之宰,句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