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研究员倾家产收藏家谱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8
转发:0
评论:0
研究员倾家产收藏家谱,  “你爷爷在你3岁时去世了,他当过光荣的红军,你爷爷的父亲叫李显皇,做过清
  

   “你爷爷在你3岁时去世了,他当过光荣的红军,你爷爷的父亲叫李显皇,做过清朝的小官……”“那爷爷的爷爷又叫什么,他是干什么的?”李智华在向8岁的儿子介绍先辈,没想到儿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李智华懵了,赶紧掏出家里的家谱查看。“没有家谱,我还真不知道他爷爷的爷爷是谁。”
    3月20日,湖南省洞口县李家村,李智华为村里续修家谱的事情忙碌着。“早在5年前村里就有了这个想法,但那时候村里人经济条件没现在好,另一方面回来查家谱的人没这几年多。”李智华说,修家谱的目的一是祭奠祖先,二是激励后人,“不修家谱,祖先还有后代都将淹没在历史中。”
    李智华是李姓家族的传人,在中国百姓家族中,无论大小,不分贵贱,都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的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
    近年来,家谱热悄然升温,和情感、血缘层面的寻根相比,家谱的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
    1 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
    华人寻根被称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在湖南浏阳市,记者找到了一位编纂过族谱的曹氏后裔曹修勋。老人今年75岁,是一位退休干部。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可能是曹操的后人。“安阳陵墓中并没有出土多少贵重财物,这和祖上流传的曹操是清官的说法一致。”
    在曹修勋家中,当他小心翼翼地抱出珍藏了几十年的族谱时,记者颇为吃惊:族谱不仅记载详细,且图文并茂。据曹修勋介绍,他们这一支被称为“湖南三峰曹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迁祖为曹子明,号玉溪,又称玉溪将军,是曹操的后人。始迁祖“自江西吉安来,掌湘阴三峰关务,元时家于长沙玉溪。”这支曹氏后人陆续扩散,现在已遍布湖南、江苏、四川等省份。
    这套老族谱一直由曹修勋的叔叔曹典成保存。1984年,曹典成将族谱郑重地传给曹修勋保存。“叔叔生前曾多次提到,祖上一直说我们是曹操后人。”曹修勋回忆,英勇善战且极具政治才能的曹操,始终是他们叔侄乐此不疲的话题。
    曹修勋一直将曹操称为“忠臣”而非奸雄,并给后代讲了很多曹操如何吃苦、爱民的事。有一天,曹修勋的孙子在上学时问自己的老师:“您知道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谁吗?”老师非常惊愕,随后摇头说不知道,小孩调皮地说:“他就是曹操!”此话引来全班哄堂大笑,没想小孩认真地说:“不信,你们去看我们家的家谱,白纸黑字为证!”
   “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了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曹修勋如是说。
    2 研究员倾家荡产收藏家谱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或“家乘”,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郑王,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族史记录下来。”说起家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光岳老先生能“策”上三天三夜,已过古稀之年的他是湖南省藏书最多、也是家谱收藏最多的人。
    何光岳年少时便喜欢读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姓氏家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家谱是一本家族百科全书毫不为过,里面记载着大量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碑文墓葬、诗词书法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为此,他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发现有关姓氏的资料,不管价格多么昂贵,宁肯典当衣服也要购买,只要听说哪里有族谱,不问道路远近,也要乘车坐船赶去抄录。 
    有一次,何光岳听说岳阳县相思乡莲荷村一许姓农民保存了一部完整族谱,便从岳阳县城出发,步行10多公里,攀上海拔900多米的相思山,提着糖果找到那位农民。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农民允许他手抄了许姓世系表。他还利用各种机会,去北京、云南、贵州等地图书馆和浙江宁波天一阁,为百家姓“寻根问祖”。
    只要身上有点钱,何光岳就拿来买家谱。有一年腊月底,妻子把卖猪得来的80元钱交给他,让他去置办些年货,哪知他却挑了一担家谱回来,妻子被气哭了。其中有一套民国36年出版的《裴氏家谱》,从裴氏先祖裴陵以降,一代也不少,非常珍贵,何光岳说他为此高兴得一个晚上也没睡着。
    由于家谱记载了家族的兴衰荣辱和世袭沿革,不一样的家庭故事让何光岳沉浸其中,为了收藏家谱不惜倾家荡产。如今,他已收藏4000多部约4万多册家谱,其数量仅次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家谱。这些资料使何光岳后来编写出了中华姓氏全书,帮助很多家族找到了祖先。有趣的是,“我有十几种疾病缠身,对着家谱上的药方通过自我诊断疗养,有几种病已被我治好了。”
    3 家谱不再“重男禁女”
    近年来,家谱热悄然升温,比之情感、血缘层面的寻根,家谱的诸多价值正日益显现。湖南省图书馆家谱收藏中心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湖南的修谱氛围没有浙江、广东等地的一些城市火热,但是近年来已经逐渐兴起。“相信修谱热在今后几年就会出现。”
    采访中,王先生还向记者介绍了现代修谱的一些新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修家谱不再“重男禁女”。在封建社会,女人是进不了家谱的。而现在续修的家谱中,开始有新的时代特色,不但女性可以进入家谱,而且优秀的女婿也可以进家谱。在家谱中的位置和篇幅并不以地位论,而是以对社会的贡献来决定。
    采访中,记者翻阅到一本别具一格的家谱,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装帧精美、图文合一。这本《枫泾李氏绳裕堂支谱》的主要编纂人——91岁高龄的李光宙老先生说,“这本家谱的编纂工作耗时两年多,于去年年底成书,印制了200余册分发给家族成员。”与传统印象不同,这本李氏家谱除了具备家族世袭表外,还有家族后裔的彩色全家福照片。记者采访发现,不少“80后”李氏家族成员也主动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特长撰写美文、制图排版,成了长辈的得力助手。
    除了纸质家谱,记者发现,这两年网上也兴起“电子家谱”热。各类家谱网站一个个冒出来,家谱网、中国家谱网、百姓家谱……网上修家谱正文火慢热。借助网络技术,以前30年乃至50年才重修一次的家谱,如今可以随时更新,不少年轻网民饶有兴趣地上网寻根。记者登录发现,这些网站都有现成的模板,分清辈分、填入姓名即可,登录者只需填写简单资料就能创建一棵“家族树”。
    4  家谱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当民间兴起家谱热时,也有一些人发问:在现代社会,传统家谱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重修家谱热是不是一种封建思想的回潮?
   “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湖南师范大学史学家谭哲平认为,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谱是家族最主要的文献。过去,每一个家族都有家谱,人们有很强的寻根意识,都很在意老祖宗是什么人,怎么传下来的。家谱记录了很多历史资料,与国史、地方志一起,是共同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它对研究历史、社会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研究家谱的史学家王万涛对记者说,“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确实出现了修家谱热,不少长沙人也在整理家族的历史。首先,这应该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历史上看,盛世修谱——当经济实现了稳步发展,无战乱、无灾荒时,就会带来修谱热。其次,也是一种传统宗族观念的释放。中国尽管经历了文革时期,但大家没有忘记传统的宗族观念,同时,大家也是感念先恩,增强责任感,追求家族更大发展和壮大。编修家谱其实就是一种寻根文化,编修家谱能够挖掘前辈的文化财富,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教育后人,创造一个和谐家族,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但王万涛也不无担忧地说,现在致力于编修家谱的人大多为五六十岁的人,他们恰恰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到后代也可能真的没能力修家谱了,很多东西可能就失传了,这也应该算是一种家族文化的拯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研究员倾家产收藏家谱
“你爷爷在你3岁时去世了,他当过光荣的红军,你爷爷的父亲叫李显皇,做过清朝的小官……”“那爷爷的爷爷又叫什么,他是干什么的?”李智华在向8岁的儿子介绍先辈,没想到儿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李智华懵了,赶紧掏出家里的家谱查看。“没有家谱,我还真不知道他爷爷的爷爷是谁。”3月20日,湖南省洞口县李家村,李智华为村里续修家谱的事情忙碌着。“早在5年前村里就有了这个想法,但那时候村里人经济条件没现在好,另一方面回来查家谱的人没这几年多。”李智华说,修家谱的目的一是祭奠祖先,二是激励后人,“不修家谱,祖先还有后代都将淹没在历史中。”李智华是李姓家族的传人,在中国百姓家族中,无论大小,不分贵贱,都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的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近年来,家谱热悄然升温,和情感、血缘层面的寻根相比,家谱的诸多价值正日益...
· 唐山:开平档案馆倾心收藏家谱传承历史文脉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记者徐喆)开平区档案馆始建于1980年,现有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库房面积900平方米。馆藏档案全宗97个,各类纸质档案91009卷91594件、资料8500册,馆藏总量比2005年的49900卷(件)翻了一番多。档案管理工作中,在积极为党政部门和各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泛的利用服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家谱资源,倾心收藏家谱,传承开平历史文脉,为开平区考证历史和民族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开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辖境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为挖掘家谱文化宝藏,弘扬开平精神,开平档案局(馆)从1982年开始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收藏家谱的意义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当地百姓认识到,家谱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鉴。为了让普通百姓的家谱“住”进档案馆,丰富馆藏,区档案馆把家谱作为一种家族档案和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征集。由于家谱散落在民间,且非常珍贵,征集工作遇到不小的难度。为了动员普通百...
· 唐山:开平档案馆倾心收藏家谱传承历史文脉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记者徐喆)开平区档案馆始建于1980年,现有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库房面积900平方米。馆藏档案全宗97个,各类纸质档案91009卷91594件、资料8500册,馆藏总量比2005年的49900卷(件)翻了一番多。档案管理工作中,在积极为党政部门和各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泛的利用服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家谱资源,倾心收藏家谱,传承开平历史文脉,为开平区考证历史和民族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开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辖境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为挖掘家谱文化宝藏,弘扬开平精神,开平档案局(馆)从1982年开始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收藏家谱的意义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当地百姓认识到,家谱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镜鉴。为了让普通百姓的家谱“住”进档案馆,丰富馆藏,区档案馆把家谱作为一种家族档案和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征集。由于家谱散落在民间,且非常珍贵,征集工作遇到不小的难度。为了动员普通百...
· 凌氏家谱收藏地
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凌锺智、凌云总纂,民国28年(公元1939)树琪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残存六卷)。江苏常州凌氏族谱十八卷,(民国)凌荣生、凌应鸿等主修,民国17年(公元1928)常州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江苏吴县葑溪凌氏近谱一卷,(清)凌钦、凌奕琏同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葑溪凌氏近谱一卷,(清)凌钦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凌钟智纂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树琪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南京河西凌氏支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六印堂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金鼎凌氏族谱,...
· 家谱的编修、印刷与收藏
古人认为人生有三件大事,这就是修家谱、建宗祠、修坟墓。修纂家谱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许多家族都把修纂家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义务而写进家规,以保证家谱的续修能够相沿不断。如古代浙江东阳县“大姓重门第,崇祀谱”,把家谱视如珍宝。一般每隔三十——四十年,由族长牵头,以族产收入、新丁交纳的谱银为经费,在宗祠内组建谱局,由乡绅志士按世系续旧谱修新谱。新谱修成,族人按房、厅顺序,字辈大小,焚香提灯,在宗祠用八抬大轿把新谱迎回厅堂祭拜。礼仪之盛,无与伦比。一、修谱的时间间隔为了确保家族世系记载的准确,避免因为相隔时间太久、记忆不清而造成世系的紊乱和成员的漏记、误记,各家族对家谱的续修间隔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各家族对续修时间的规定各不相同,最为常见的是要求30年一修。之所以规定30年一修,《渤海吴氏族谱》的解释是:“谱法当间世一修,故以三十年为率。盖父子相继为一世,三十年内所当增益者必多,如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