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寻根问祖

56个民族起源新说

2017-04-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2
转发:0
评论:0
56个民族起源新说,传统的汉文文献,是宗信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其中有一部分被流夜于边疆,才有
  传统的汉文文献,是宗信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其中有一部分被流夜于边疆,才有了严“四裔”各族。司马迁综春秋、战国各说,在《五帝本纪》中这样叙述:由于共工、兜、三苗、鲧有罪,“於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这种史观不仅影响及于《史》、《汉》而下,一直到近代也还有一些专家相信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扩散到边疆,才有了边疆的民族与文明。

  然而这种一元中心起源的正统史观,到20世纪初叶受到了挑战。首先是梁启超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同时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启发,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要以研究社会和国民人群进化并得其“公理公例”的新史学来代替以帝王为中心的旧史学。他在1906年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以“中华民族”称呼汉族,而以“中国民族”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他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而“苗蛮”、“百越”,“百濮”等其他“中国民族”,“要之自有史以来即居中国者也”。以后他在1922年又发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对汉族、蒙古族、等族进行了初步的叙述。今天我们看梁的研究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难免受到大汉族主义正统观的影响,但20世纪初敢于否定汉族的单一来源并断言它是“多数民族混合而成”,是对中华民族一元中心起源正统观的大胆挑战。   

  另一派即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顾于1923年发表《与钱玄同 先生论古史书》,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1923年又发表《答刘(藜)、胡(堇人)两先生书》,进一步阐明这种上古史观,“1.了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2.了地域向来统一的观念”,“3.了古史文化的观念”,“4.了古代黄金世界的观念”,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上古史及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大论战。这是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20~40年代的一个起了广泛作用的学术讨论。在学术上,顾受着清代崔述、姚际恒等辨伪学说的直接影响,在思想与治学方法方面,主要受着梁启超、钱玄同、胡适、王国维等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新青年》和五四运动的鼓舞。他说,“若是我不到北京大学来,或是孑民(蔡元培)先生等不为学术界开风气”,“要是不逢到《新青年》的思想革命的鼓吹,我的胸中积着许多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不敢大胆宣布”(《古史辨》第一册自序)。此后,他在《古史辨》第四册序中还指出:“我自己决不反对唯物史观……至于研究古代思想及制度时,则我们不该不取唯物史观为基本观念。”

  当然,“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古史辨派的疑古及对先秦古籍的全面批判以至否定,有些结论和方法都有矫枉过正之弊,但它对打破中华民族一元中心起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与古史辨派对上古历史及有关文献的态度大异其趣,然而同样不相信中华民族只有一源的是1927年蒙文通所撰《古史甄微》,认为中国上古民族可分为江汉、海岱、河洛三系,其部落、姓氏、地域各不一样,其经济文化各具特征。蒙的这种“三系学说”,与1943年出版的徐旭生撰《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可为呼应,徐概括中国古代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这三大集团互相斗争,后来又和平共处,终于完全同化,才渐渐形成了尔后的汉族。他说,“我们战国及秦汉时代的人民常自称为华夏是错误的,他们实是华夏、东夷、苗蛮三族的混合。我们常常自称为‘炎黄裔胄’,其实这个词不能代表我们。必须说是羲、、炎、黄裔胄,才可以代表我们全体老汉族(今日的汉族混杂了很多族是很清楚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叙言)。此书一出版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由于他篇幅宏大且自成体系,确实对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的起源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20世纪20~40年代,曾出版多种综合性的中国民族史,其中林惠祥撰《中国民族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较全面对汉文历史文献和当时的考古学材料以及民族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因而对华夏——汉族及各其他中国民族的起源形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可视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民族史的代表作。

  上述各家虽不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有的却直接或间接受到唯物史观的启发,而李大钊在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介绍到中国来的同时,已极大地关注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创立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工作。其后郭沫若将唯物史观运用于整理研究甲骨文、金文史料,从而撰著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大系图录考释》等一系列鸿篇巨著,建立起中国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发展进程的学术体系。今天看起来具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早期形态的特点,然而在20世纪30~40年代,这是中国史学的一场真正的革命。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史家和民族家,对中国各民族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研究,都做了许多开创工作,使新中国的民族史,得以有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基础继续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族别史研究,后又出现综合研究势头。费孝通撰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及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等多角度,论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指出:“它的主流是由于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去你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1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费的这个提法,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使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走上一个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56个民族起源新说
传统的汉文文献,是宗信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其中有一部分被流夜于边疆,才有了严“四裔”各族。司马迁综春秋、战国各说,在《五帝本纪》中这样叙述:由于共工、兜、三苗、鲧有罪,“於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这种史观不仅影响及于《史》、《汉》而下,一直到近代也还有一些专家相信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扩散到边疆,才有了边疆的民族与文明。然而这种一元中心起源的正统史观,到20世纪初叶受到了挑战。首先是梁启超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同时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启发,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要以研究社会和国民人群进化并得其“公理公例”的新史学来代替以帝王为中心的旧史学。他在1906年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以“中华民族”称呼汉族,而以“中国民族”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他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
· 56个民族起源新说
传统的汉文文献,是宗信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其中有一部分被流夜于边疆,才有了严“四裔”各族。司马迁综春秋、战国各说,在《五帝本纪》中这样叙述:由于共工、兜、三苗、鲧有罪,“於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这种史观不仅影响及于《史》、《汉》而下,一直到近代也还有一些专家相信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扩散到边疆,才有了边疆的民族与文明。然而这种一元中心起源的正统史观,到20世纪初叶受到了挑战。首先是梁启超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同时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启发,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要以研究社会和国民人群进化并得其“公理公例”的新史学来代替以帝王为中心的旧史学。他在1906年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以“中华民族”称呼汉族,而以“中国民族”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他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
· 黄帝炎帝蚩尤三圣为何相互死掐“中华民族”起源新说
眼下,随着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热播,不少观众对“盐”多了一分关注。鲜为人知,或者说长期被大陆学者、读者忽视的,是盐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进程的关键作用。盐,在中国古人眼里是无所不能的“天藏之物”,不只并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盐文化”,而且注入了中国的基因,“炎黄子孙”与“华夏民族”的诞生和形成都与盐密切相关,果敢、礼仪的民族性质形成也与盐有关……“盐之争夺”导致炎黄合并盐有“百味之王”的美称。早在上古时期,盐是比金子还值钱的“天藏之物”,可以说“得盐者得天下”。“炎黄子孙”,这一中国人特定称谓的出现正是因为盐——对盐的争夺导致炎黄合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华夏民族”。网络配图炎帝和黄帝本是两个原始部落首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们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接下来,黄帝与炎帝联手,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形成“华夏民族”,进...
· 黄帝炎帝蚩尤三圣为何相互死掐“中华民族”起源新说
眼下,随着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热播,不少观众对“盐”多了一分关注。鲜为人知,或者说长期被大陆学者、读者忽视的,是盐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进程的关键作用。盐,在中国古人眼里是无所不能的“天藏之物”,不只并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盐文化”,而且注入了中国的基因,“炎黄子孙”与“华夏民族”的诞生和形成都与盐密切相关,果敢、礼仪的民族性质形成也与盐有关……网络配图“盐之争夺”导致炎黄合并盐有“百味之王”的美称。早在上古时期,盐是比金子还值钱的“天藏之物”,可以说“得盐者得天下”。“炎黄子孙”,这一中国人特定称谓的出现正是因为盐——对盐的争夺导致炎黄合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华夏民族”。炎帝和黄帝本是两个原始部落首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们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接下来,黄帝与炎帝联手,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东夷九黎族首领蚩尤。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形成“华夏民族”,进...
· 越国起源新说:彭姓诸稽氏
越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重要诸侯国,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得影响,因此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其产生过兴趣,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关于越国起源的问题,产生了颇多话题,目前流行的总共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楚国芈姓说,其二是夏朝姒姓说,其三是远古彭姓诸稽氏说。第一种说法笔者昨天专门发过一篇文章来进行说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里面列举了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和代表人物。第二种说法则是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其观点为越国是夏朝少康庶子无余的后裔所立,目前还考证出了从无余到战国后期越国最后一代国君无疆的整个世系表,看起来好像比较让人信服,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第三种说法则是笔者今天要重点说明的新观点。这种说法的支持者较少,提出的年代也很短。其代表人物是浙江大学文史类教授曹锦炎先生,他于1996年发表的著作《浙江省博物馆新入藏越王者旨於赐剑笔谈》里谈到了关于越国彭姓诸稽氏说的考证。根据曹锦炎教授的观点,越王的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