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辛弃疾的生平与其诗歌的情感基调
中国古代文人为了达到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目的,选择把自身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和社会要素中合理的部分予以融合,以达到治国与修身相协调的效果。然而总有极少数有信仰的文人选择为了理想而以极大的恒心坚持到底。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虽然富有敢为天下先的英雄品格,但也无法避免走向了令人叹息的结局,辛弃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慷慨哀怨是辛弃疾词的主要情感基调。“慷慨”一是指情绪高昂、充满正气,二是指为人大方、乐于助人;“哀怨”是指因事物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悲伤。辛弃疾的慷慨哀怨思想情感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对我们深入把握辛弃疾的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一、社会环境
儒家的进退观念对辛弃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他认为南宋皇帝是开明的因而他一直包含报国热情,志多慷慨激昂;另一方面,长期怀才不遇使得他寻求归隐,回归田园生活,然而内心依然坚守的“道”使他无法冷静。
“舍我其谁”与“不平则鸣”是辛弃疾慷慨哀怨思想情感的两个重要来源。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动辛弃疾始终慷慨豪壮,富有极大的爱国热情,即使白发暮年,依然渴望收复中原,值得敬佩。然郁郁不得志与辛弃疾的慷慨豪情一起贯穿始终,哀怨之情溢于他的作品之中。
二、个人经历
从“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到“壮岁旌旗拥万夫”,再到“不知筋力衰多少”,透过辛词,可以看到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努力,而所谓内心超然物外的部分应当是为了实现自我苦闷的缓解而进行的一次次努力,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儒家式的君子,他内心依然渴望万里河山,哪怕知道不可能达成,这是他人格的魅力所在。
由此而推及到天下所有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他们都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却缺乏实现理想的途径和契机,这也是最让我们动容的地方,体会到这种巨大的反差带给他的心里折磨,是我们把握辛弃疾慷慨哀怨思想情感及其人格品质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