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论语》,可以解读出孔子什么样的君子观?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从对后世影响的角度看,《论语》对“君子”的概念解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界定“君子”提供了标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样卓越的个人修养,要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通过这样的评判标准,“君子”与人的道德、素质修养、伦理等方面的联系被大大加强。总的来说,孔子的君子观,以德为主要判断标准,以仁为核心,同时又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具体要素共同构成。
一、仁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论语》中是孔子及其弟子谈论次数最多的一个话题,也是《论语》中君子观思想所塑造的君子形象中最重要的品格特征。君子之“仁”,是对自己欲望的控制,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之“仁”,是对父母兄弟的热爱,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之“仁”,是对所有人的热爱,包括自己,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义
“义”是君子行动于世的原则,是人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义为根本。“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强调有勇且义,君子所具有的勇敢的品质必须是以义为前提和基础,如果君子只有勇敢的品质,却不遵循道义,结果便会导致小人成盗、以下犯上。
三、礼
在孔子看来,求仁的方法途径是尚礼。“礼”是君子克己修身的高尚品德,是君子行为规范的根本准则,也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制度。孔子认为不同身份的人一定要按照相应的礼来规范自己的语言举止,君子的言行举止是不能逾越礼制的。这是一种内在的敬让之心,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尊尚与敬重的心意,又是一种外在的礼仪和规定,是指导君子言行的根本准则。
四、智
子曰:“知(智)者不惑。”这里强调“智”是君子应具备的重要的理性能力和理智态度。作为君子,不仅要有“仁”、“义”、“礼”的高尚德性,“智”这样的理性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德性与理智相统一,君子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君子,所以,“智”是君子能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保障。君子之“智”,要求君子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广博的学识涵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君子之“智”,要求君子既要知人又要知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五、信
“仁”是作为君子的内在的重要核心,那么外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德应该是“信”。“信”是“仁”的表现方式,也是君子基本的德行。 “信”就是言出由衷、言出必行、不欺人。人要时时刻刻把“信”铭记于心,君子必定是行忠言信的,” 君子之“信”,要求君子要做到对他人讲信用,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君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以“德”为中心,发扬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论语》中的孔子的君子观思想,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我们当下为人处世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