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概括了苏轼的一生,蕴含人生大智慧,值得后人学习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要提起他的诗作,刚上小学的孩子也能背出一两首来,他一生中创作了两千多首诗。这些诗中有他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人生的思考,可若要说哪首诗最能体现苏轼一生的跌宕起伏,我觉得还要属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的一生,有三起三落。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他辗转多地,他的人生也正如诗中所写,想雪上飞鸿,在雪地上掠过,留下一串脚印,然而四处漂泊,自身却始终没有归处。这首诗其实创作于苏轼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后,前往任职的途中。途径经渑池,苏轼想起自己曾陪同苏辙一起进京赶考,一同住在僧舍中,苏辙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要提起他的诗作,刚上小学的孩子也能背出一两首来,他一生中创作了两千多首诗。这些诗中有他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人生的思考,可若要说哪首诗最能体现苏轼一生的跌宕起伏,我觉得还要属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的一生,有三起三落。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他辗转多地,他的人生也正如诗中所写,想雪上飞鸿,在雪地上掠过,留下一串脚印,然而四处漂泊,自身却始终没有归处。
这首诗其实创作于苏轼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后,前往任职的途中。途径经渑池,苏轼想起自己曾陪同苏辙一起进京赶考,一同住在僧舍中,苏辙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可以想象一下,兄弟两人停驻渑池,依依不舍,分别在即,又互相挂念着对方。随后就要步入仕途,他们的心中都有对前路和未来的担忧。苏轼再次路过此处,又回想起了当时的心情,于是便留下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回应弟弟。
也许对于鸟来说,在天地间随处飞翔便是它的命运,而人的命运大概就是四处奔波吧,不论在哪里停留,又或在何处留下自己的命运,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人生际遇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无常,所有好的坏的终有一天会逝去,自己什么也留不住,这便是苏轼的人生体悟。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苏轼的人生经历概括
苏轼的人生经历概括苏轼的人生经历概括寄语: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中。今天分享的是“苏轼的人生经历概况”,欢迎了解全面的苏大诗人。苏轼,我国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他的诗词凭借着豁达豪迈的气概,深受人们喜爱。苏轼的诗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也有不同的代表作品。【1:雄鹰出谷欲高飞】“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是苏轼年少时的豪言壮语,此时的苏轼还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幻想,眉山的小天地里,苏轼是想要振翅高飞的雄鹰,而不是山间的麻雀。那年,苏轼二十一岁,父亲苏洵决定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弟弟苏辙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是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文章里的一句话,当时的...
· 唐太宗一生最让他羞耻的事,却是后人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到了隋朝初年,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西在阿尔泰山以西,东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其中东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侯,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了严...
· 古代家训蕴含的16条治家修身思想——值得父母们学习和自检
1.孝亲敬长,睦亲齐家。与传统伦理所倡导的“以孝为本”的忠孝观念及“齐家”思想相适应,传统家训也非常强调睦亲齐家的重要性。几乎每篇家训都将此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孙奇逢《孝友堂家训》中就认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范质《戒从子诗》一开始就提出:“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悌。怡怡奉尊长,不敢生骄易。”柳玭指出:“立身以孝悌为基”,“肥家以忍顺”(《诫子弟》)。王夫之以为“孝友之风坠,则家必不长”(《船山遗书姜斋文集补遗》卷一)。2.治家谨严,勤劳节俭。齐家是与治家紧密联系的,而勤劳节俭则是治家的重要环节。遍览历代家训,不论豪门显贵,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家训中没有一个教子孙们奢侈浪费的。相反,无不谆谆告诫他们要勤俭持家。清代官吏、学者许汝霖《德星堂家订》针对当时的奢糜之风,分别规定了“宴会”、“衣服”、“嫁娶”、“凶丧”、“安葬”、“祭祀”几个方面的礼节及...
· 理学家杨时哪些方面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杨时,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位理学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杨时简介。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公元1053年出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担任过知县、工部侍郎等官。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中的闪光点,他对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杨时画像杨时在年少时,就十分的聪明伶俐,读书成绩也十分的优秀,于是大家都叫他“神童”。杨时虽然是个理学家,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读的儒学,他最早接触的其实是佛学。杨时在八九岁时就已经会作诗赋了,在明溪县那一带十分有名。二十四岁时,考取了进士。考取了进士之后,杨时被授予司户参军,但是他用生病这个理由没有去赴任,而是专心的研究理学,写了《列子解》这一本书。后来杨时去到洛阳,拜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颢为师,一心钻研理学。在当时,与游酢、伊熔、谢良佐一起成为了程颢门下的四大弟子。那个年代的学者大多都是学的佛学,只有杨时只衷心学习理学,因此杨时在拜在程颢门下之后,对于理学的学习...
· 三首诗、三片段、概括李清照传奇人生
三首诗、三片段、概括李清照传奇人生三首诗、三片段、概括李清照传奇人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名门,嫁于宦族,以词闻世,是婉约派的一位女词人。因词风清婉流丽,含蓄蕴藉而冠绝古今,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才嫒”李清照的词《夏日绝句》,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很清楚。里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话被我们后世当做座右铭来激励我们。这两句诗中表达了李清照在人生苦难中的坚强、豁达的性格特征,在动荡时局中的敏锐、叛逆的性格,还表达了她爱国情感的豪迈与积极。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把李清照看作是一个悲悲切切的柔弱女性。研究李清照的学者康震曾用“多愁善感的,清丽隽秀的,端庄的一个女词人”来解读李清照,也有不少人把她看作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的爱国女性。其实这些都是以偏概全的。阅读过她的诗词就会发现,其实她的性格是充满矛盾的,他既开明又传统、既快乐又忧伤、既坚强又脆弱。她性格外向,但感情专一,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