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少年天才王勃,其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2022-03-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8
转发:1
评论:0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部分是当之无愧的天才,在我国历史上,会发现在唐朝的文艺圈中,除了耳熟能详的李杜二人,其实还有一个天才诗人王勃,那么作为少年天才的王勃,其后半生过得怎么样?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万荣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的前半生,就像是开了外挂一般,甩了同龄人好几条街。在他六岁的时候,王勃就能写出好文章,并且在下笔流畅没有丝毫停顿,所以很早就被人称之为“神童”。在九岁哪年,王勃读了《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并指出著作的错误之处,这也表现出了王勃早年的博学多才,十岁那年,王勃篇便饱览六经;到了十六岁那年,王勃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获得了进士及第的成绩,成为了当时唐朝朝堂中最为年轻的官员。图源自网络少年时的王勃可谓是胸怀抱负,才情四溢,但人的一生怎么会一帆风顺呢,自从王勃当上...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部分是当之无愧的天才,在我国历史上,会发现在唐朝的文艺圈中,除了耳熟能详的李杜二人,其实还有一个天才诗人王勃,那么作为少年天才的王勃,其后半生过得怎么样?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


少年天才王勃,其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图源自网络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万荣人 。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的前半生,就像是开了外挂一般,甩了同龄人好几条街。在他六岁的时候,王勃就能写出好文章,并且在下笔流畅没有丝毫停顿,所以很早就被人称之为“神童”。在九岁哪年,王勃读了《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并指出著作的错误之处,这也表现出了王勃早年的博学多才,十岁那年,王勃篇便饱览六经;到了十六岁那年,王勃就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获得了进士及第的成绩,成为了当时唐朝朝堂中最为年轻的官员。


少年天才王勃,其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图源自网络


少年时的王勃可谓是胸怀抱负,才情四溢,但人的一生怎么会一帆风顺呢,自从王勃当上了朝中的散郎后,担任了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在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聚在一起玩斗鸡的游戏,那么作为沛王的手下,王勃当然是想为自己的领导加油的,所以他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本来这没有什么,但是这篇文章刚好传到了唐高宗的手中,高宗就觉得王勃是有意挑拨,所以他就将王勃逐出了长安城。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受到重大的挫折,这时候,王勃才18岁。


而后王勃南下蜀川开始了三年的游历生涯,而在这次的游历中,迎来了他的第二次挫折,当时王勃通过朋友谋得了一个参军的职位,在这个地方任职期间,他因为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幸亏遇大赦,王勃才没有被处死。而他的父亲也因为王勃受到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也是非常巨大的。


少年天才王勃,其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图源自网络


也正是因为经历了两次的打击,王勃没有继续追求仕途之路,在675年,他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就在这一年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再之后王勃见到了生活窘迫的父亲,在踏上归途的路上,因为男孩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


在仕途上,王勃屡次遭遇了打击,最终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在文学成就上,王勃的造诣颇高,甚至留下了非常好的文章,可惜的是在年轻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可谓是天妒英才!(族谱网:www.zupu.cn


少年天才王勃,其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少年王勃的故事大诗人王勃的童年故事
导读: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1]。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
· 少年天才王希孟,你可知他的遗世之作?
古人多英年早逝,但年少成名更多,其虽驻足于某个时代,但作品仍随着历史前进经久传唱,生生不息。少年王希孟于十八岁那年挥笔作就《千里江山图》,至今仍是历史瑰宝,被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对这件近百年只展出过4次的国宝级艺术珍品,你了解多少呢?现存的对《千里江山图》的研究已经相当全面且透彻,但对王希孟的记载却寥寥无几,以“少年天才”一词总结足以。王希孟,北宋晚期著名画家。十多岁入宫为画徒,宋徽宗慧眼识珠,认为王希孟“其性可教”,亲授画技。果不出徽宗所料,王希孟于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耗时半年,绘成旷世佳作《千里江山图》,年仅十八岁。《千里江山图》的惊喜之处在于它辽阔与细腻共存。全卷近12米,囊括了高山之巅、平缓丘陵、微波河川、水榭亭台、茅屋木桥等静景以及捕鱼、泛舟、集市等动态。高山直插云霄,且错落有致,又以跨江长桥连接山水过渡到平缓开阔的江面,江水悠悠,渔舟点点。人物活动穿插其中,由...
· 东吴都有哪些天才少年?东吴的天才少年去哪儿了
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一般人提到刘备总是赞不绝口,不仅由于诸葛亮足智多谋,而且手下拥有关羽张飞赵云那样的五虎上将;当然曹操也不示弱,手下不仅有郭嘉荀彧那样的一流谋臣,即使是他的五子良将也是赫赫有名的。那么东吴有什么?东吴似乎什么也没有。一个鲁肃曾被称为文武双全的人物,结果在罗贯中笔下有些受气小媳妇的样子,在诸葛亮那里,俯首帖耳,大气也不敢长出;一个周瑜,曾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可是在罗贯中笔下却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东吴不乏有智慧的人物,而且东吴盛产神童式的天才少年,江湖在这里举出几个,让各位看看东吴也是人才济济。第一个叫陆绩,是东吴大将陆逊的叔父。陆绩六岁的时候,曾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柑橘进行招待,临走时陆绩怀里揣了三个,不小心向袁术辞行时掉在地上。袁术当时就说:陆郎是我的座上客为何还要偷拿我的柑橘?年青的陆绩面不改色心不跳,朗声答道:母亲在家很少吃到柑橘,想孝敬老...
· 少年天才王希孟简介结局如何?
王希孟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扬名及早,但是只存《千里江山图》一副画作,此后不见踪迹。他是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画作技艺精湛,受世人赞扬,然而这位天才少年却如昙花一现,绽放一时容光,此后隐于历史长河中。王希孟以一幅画震惊世人,然而可惜的是因为只有一副画作,而且很快消失无踪的原因,在画史并未给王希孟作传,后世人对王希孟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人物档案姓名:王希孟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日期:1096年逝世日期:不详(一说1119年)职业:中国画家主要成就: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代表作品:《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与《清明上河图》同为北宋末年稀世名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今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色彩优雅,让人观之一新。画作上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有...
· 少年天才王希孟简介结局如何?
王希孟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扬名及早,但是只存《千里江山图》一副画作,此后不见踪迹。他是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画作技艺精湛,受世人赞扬,然而这位天才少年却如昙花一现,绽放一时容光,此后隐于历史长河中。王希孟以一幅画震惊世人,然而可惜的是因为只有一副画作,而且很快消失无踪的原因,在画史并未给王希孟作传,后世人对王希孟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人物档案姓名:王希孟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日期:1096年逝世日期:不详(一说1119年)职业:中国画家主要成就: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代表作品:《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与《清明上河图》同为北宋末年稀世名画,在中国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今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色彩优雅,让人观之一新。画作上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