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为什么要写《西游记》?《西游记》中表达了什么?
吴承恩是明代文学家,自幼聪慧且喜爱神话故事,他写下的《西游记》被称作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巅峰。吴承恩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写下来《西游记》这不著作呢?又在这部著作中表达了什么?跟着小谱走进吴承恩的世界吧。
图源网络
扎实的知识基础
吴承恩从小聪慧,有神童之称,阅读的书不计其数,无论是稗官野史,还是乡野传奇都有涉猎,这也就使得他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困顿的官场经历
吴承恩虽多才多艺,但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在嘉靖年间中举为岁贡生。在官场中,他进一步了解了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情形下,他选择用创作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在吴承恩的生活经历中,几乎江浙一带所有的寺庙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熟读佛家经典,更是对唐代玄奘大师的生平产生了极大的兴致,因此他便熟读了慈恩寺三藏法师的传记。
后来,他突发奇想,以玄奘大师为主角,编写一部小说,既可以将在经典中获得的道理寓于其中,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侧边展现自己对生活和官场的认知。
图源网络
个人的映射
《西游记》最值得歌颂的优点之一就是人物的塑造,无论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吃苦耐劳的沙僧、慈悲为怀的唐僧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其实,唐僧也是吴承恩个人的一个映射。
可能大家认为唐僧在《西游记》当中一个息事宁人、胆小怯懦、色厉内荏的形象,但其实这也是吴承恩自己的折射。吴承恩虽聪慧,但蹉跎半生,但只得了个贡生,又因为自己性格执拗,不肯妥协,最终连个工作也没有了。
唐僧在三打白骨精时数次不听孙悟空的警告,反而赶走了他,这正像是吴承恩自己的执拗。而唐僧被掳走,他也丢了工作,只靠着卖文为生。
虽然对唐僧多有诟病,但吴承恩仍旧是敬仰他的。历史上的唐僧一个人由长安出发,跋涉千山万水,最终来到异国他乡,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济世救人。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追求和对财对名不屑一顾使吴承恩敬佩。
图源网络
对佛教的解读
除唐僧外,其他三个徒弟在名号上也体现了吴承恩对佛教教义的解读。悟空的空在佛教上有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也隐含了孙悟空要西天取经的意思。
八戒的法号“悟能”,浑名“八戒”,皈依佛门需有戒律。沙僧法号“悟净”,佛家说:“欲得净土,当净心;随心而净,即佛土。”悟空,悟能,悟净,其实也是皈依佛门的三个重要过程,也是吴承恩对佛教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