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素是那个朝代的人,他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王文素,字尚彬,山西汾州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
自古晋商多儒,出身于中小商人家庭的王文素,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自幼颖悟,涉猎书史,堵子百家,无不知者。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以一生之精力,完成了《算学宝鉴》这一数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数学巨匠王文素
数学,古代称为数,后又有数术、算数、算学、算法之称,包括常说的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等方面内容。
我国直到1939年才确定废止算学而用数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明代,重科举,重功名,习文尚武,独轻数学。善诗文又善数学的人不多,而专攻数学的则更是寥寥。于是数学只能是“能诗文而不猎取功名者"为之了。数学巨匠王文素则应该是这类人中之佼佼者。
王文素对数学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对“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的六艺的排列颇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数学是“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阙者也",“天下钱粮凭是掌,世间交易赖斯均”,对数学的重要性以充分肯定。他对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数学的状况予以抨击,“上古圣贤犹且重之,况今之常人岂可以为六艺之末而忽之乎?”他赋诗日:“若无先圣传流此,自古模糊直到今”,对研究先驱们的劳动给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数学不仅重要,而且是“六艺科中算数尊”,给数学以极高的地位。王文素献身数学,不单是认为数学重要,也基于他对数学的热爱。他能“半间陋室寻妙理,灵台一点悟玄机”。真乃苦中求乐,乐在其中。“料此一-般清意味,世间能有几人知?”的心情,颇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滋味。由此足可以看出他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已到了乐此不疲之境界。基于他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及热爱,才使他投身数学研究,手不释卷,30多年,完成数学巨著《算学宝鉴》。
二、数学巨著《算学宝鉴》
《算学宝鉴》现只有手抄孤本存国家图书馆。现存手抄本并非王文素编书原件,系后人根据原件残卷或抄件重抄。
因系重抄,残缺短少、缺篇少页情况屡有发生。如目录中将第三十七卷“开仓窖积、开金石积、开堆垛积”三条遗漏,误将第三十八卷“立方截积,牙税求原”两条编人第三十七卷。而书中又将应列为第三十九卷的“三乘以上方、三乘以上圆”写成第三十八卷,使书内有两个第三十八卷,并依此顺延,使得全书到第四十一卷便告终。让很多人误将共42卷之书当成只有41卷内容。
又如,第二十八卷“方程入勾股”条,目录原为“2诀10问”,然内容只存完整的1诀5问。“方求斜”条,原目录为“1诀3问",书中无诀,只存完整的1问了。再如,第二十九卷中,“圭田容圆、梭田容圆、圆容方、圆套三圆"等4条,按目录载共应有4诀8问,但书中已一字无存。
以上诸条内容虽缺,但手抄本之页码连贯,证明该手抄本未曾残缺,只能是原底本内容短缺或抄写时缺漏。从抄写情况看,显然是认真的有心人为之,由此推之,原底本内容短缺的可能性极大。
虽然《算学宝鉴》抄本有些短损,但绝大部分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残短的极少部分基本不影响全书质量。这只能算是万幸中的一点缺憾罢了。
整个抄本笔迹不一,系几个人分本或分卷抄写后整理成书的。他们虽未能“刻木广传”,但也应尊之为“仗义的贤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劳动,才得以为我们留下了这部近50万字图草详明、算法荟萃、博大精深的数学巨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