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他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2022-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807
转发:0
评论:0
对于宋濂,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宋濂求学的故事。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知道,宋濂是朱元璋的“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共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宋濂,字景濂,号潜溪,生于公元1310年,卒于公元1381年,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辞官归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后谥文宪,享年71岁。宋濂被誉为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宋濂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多病,好在他勤奋好学,还因此获得“神童”称号。元顺帝曾招宋濂为翰林编修,但宋濂婉言拒绝。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宋濂才决定入仕为太子讲经。宋濂是明初时期的文坛翘楚,在当时的文学圈中鲜有文人能与其比肩。与其他同时期的读书人相同,宋濂终生以延续儒学道统为目标,提出“宗经”、“师古”等理论,倡导时人效仿唐、宋。...

对于宋濂,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宋濂求学的故事。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知道,宋濂是朱元璋的“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共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宋濂,字景濂,号潜溪,生于公元1310年,卒于公元1381年,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辞官归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后谥文宪,享年71岁。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他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宋濂被誉为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宋濂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多病,好在他勤奋好学,还因此获得“神童”称号。元顺帝曾招宋濂为翰林编修,但宋濂婉言拒绝。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宋濂才决定入仕为太子讲经。


宋濂是明初时期的文坛翘楚,在当时的文学圈中鲜有文人能与其比肩。与其他同时期的读书人相同,宋濂终生以延续儒学道统为目标,提出“宗经”、“师古”等理论,倡导时人效仿唐、宋。宋濂一生留下著作无数,开国皇帝朱元璋赞其为“开国文臣第一人”,刘伯温更是赋予宋濂“当今文章第一”的美誉。朱元璋平定江山后,曾打算提拔宋濂,让他参与到实际的政务中。不过,宋濂却婉拒了皇帝的美意:“臣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学会治国之策,只懂得一些文墨之道。今天圣上已命臣执掌翰林院,这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宋濂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接过治国的重任,想要继续留在翰林院主持文学工作。朱元璋十分赏识宋濂,他尊重了宋濂的想法。虽说,宋濂无意跻身政坛,但是,朱元璋却时常向其讨教治国之道。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多次召宋濂入宫,两人共同用膳。朱元璋时常向宋濂探讨当下的典章礼法,并参考宋濂的意见对典章进行了数次修改。两人每次都相谈甚欢,往往会持续到深更半夜。据说,当时的所有祭祀事项、宴会规格、礼制的制定,均有宋濂的参与。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他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他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如何评价太史公宋濂?宋濂为什么被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与刘伯温是同时期人,是当初帮助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重要大臣,同时也是当时的大文学家、史学家,字景濂,号潜溪。补充一点,他还是著名儒学家方孝孺的老师。宋濂最开始是受到李善长的举荐,从而入金陵拜见太祖皇帝,并凭借自身的能力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在朝之时,曾多次奉命编撰典籍、史书,立下大功。后来著名的胡惟庸案发生,朝中文物的大臣牵涉其中的不下百名,宋濂也受到牵连。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原准备将其处死,因为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求情,才逃过一命,被流放茂州。宋濂是一个谨慎的人,这一点体现在他的保密上面。朱元璋对宋濂十分信任,因此遇见国家大事,很多时候都会召宋濂入宫讨论。宋濂从来不会将宫中与皇帝对话的内容,泄露给别人知道。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受到皇帝命令,而写的文章和词赋,除了献给皇帝的,其余草稿都会烧毁。宋濂作为一位大臣,是一个忠于帝王,公大于私的人。君为臣纲,宋濂的忠,正如儒家思想中规范的那样。他人为“...
·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目录明代刘基历史功绩主要著作人物评价家谱故居诗作选摘民间传说明史文载明代刘基家族历史据有关文献记载,刘基的先祖是丰沛(今江苏一带)人,后迁往鄜延(今陕西一带)。北宋灭亡,刘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荣国公、鄜王刘光世“南渡”到临安(今杭州一带)。据周群教授考证,刘光世到江南后,虽也“屡屡迁寓”,“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内”。刘光世之子尧仁后迁居...
· 唐初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他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极为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文学、书法、绘画极为优秀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看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人氏,名门贵族之后。他的父亲褚亮,在隋朝时期官至散骑常侍一职,与欧阳询和虞世南是同朝的好友。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褚遂良从小就用功读书习字,还接受到了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点。褚遂良早期的作品《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中能看出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书体特色,还掺杂着大量隶书的体势,他并非全部照抄硬搬,而是选择性地吸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觉得以后没人能再与他一起论书,十分伤心,魏徵便力荐了褚遂良,唐太宗任命他为“侍书”,这也让褚遂良能更广泛的接触到王羲之以及前人的书法作品,这也为他之后习得王羲之的精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唐太宗曾经大量收集了王羲之的墨迹,诸遂良全都能正确地辨明真伪,由此可见他对王羲之的字研究的有多透彻,王羲之...
· 北宋三大家之一:董源的生平简介
董源(934-约962年),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董源(934-约962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善山水,兼工禽兽。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
· “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归有光,他有哪些作品?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