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朝“毒舌宰相”陆贽深受重用,为何一生清贫?

2022-01-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01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清官,像明朝的海瑞还有北宋的包拯。今天,族谱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位在盛世唐朝,并有“毒舌宰相”之称的清官陆贽。陆贽,字敬舆,浙江嘉兴人,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出生于嘉兴城内甜水井。原本陆氏一族是江南望族,但在他出生时已家族败落。其父陆侃虽担任过溧阳县令,但却英年早逝,所以陆贽是由寡母韦氏抚养长大。韦氏家教严格,所以陆贽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在操行上也很注重。唐德宗李适(kuò)继位后,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为他选拔人才。陆贽游说使者,请求他们用“五术”察风俗民情,“八计”考地方政绩,“三科”选优秀人才,“四赋”理赋税财政,“六德”定疲困之人。黜陟使将陆贽的这些想法都告诉了唐德宗,德宗大喜,提拔陆贽为翰林学士。25岁的陆贽在唐德宗时调任“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成了唐德宗身边的心腹智囊。但对此时大唐繁镇割据困局一直犯愁的唐德宗,却从此体会到陆贽的独特风格:毒舌风。自从入仕起,目...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清官,像明朝的海瑞还有北宋的包拯。今天,族谱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位在盛世唐朝,并有“毒舌宰相”之称的清官陆贽。

陆贽,字敬舆,浙江嘉兴人,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出生于嘉兴城内甜水井。原本陆氏一族是江南望族,但在他出生时已家族败落。其父陆侃虽担任过溧阳县令,但却英年早逝,所以陆贽是由寡母韦氏抚养长大。韦氏家教严格,所以陆贽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在操行上也很注重。

唐朝“毒舌宰相”陆贽深受重用,为何一生清贫?

  唐德宗李适(kuò)继位后,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巡视天下,为他选拔人才。陆贽游说使者,请求他们用“五术”察风俗民情,“八计”考地方政绩,“三科”选优秀人才,“四赋”理赋税财政,“六德”定疲困之人。黜陟使将陆贽的这些想法都告诉了唐德宗,德宗大喜,提拔陆贽为翰林学士。

25岁的陆贽在唐德宗时调任“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成了唐德宗身边的心腹智囊。但对此时大唐繁镇割据困局一直犯愁的唐德宗,却从此体会到陆贽的独特风格:毒舌风。

  自从入仕起,目睹了天下大乱的陆贽,虽然自家官职起起落落,却从未停止思考国家的命运。得到唐德宗重用后,先前一直低调的他,从此开始慷慨直言,国家的大小政策,乃至官场的腐败风气,只要被陆贽看见,立刻朝着唐德宗“开炮”,不知不觉就得罪一大片。甚至没多久,连唐德宗的脸,他也说打就打。

唐朝“毒舌宰相”陆贽深受重用,为何一生清贫?

由于陆贽确实具有极其卓越的才华,给皇帝提的每一个建议都非常中肯,能够为国家做到实实在在的贡献,可以为百姓们解决真真正正的问题,所以他的官声始终很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资历积累后,他于79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也就是唐朝时候的宰相之名。

  从18岁时考中进士开始当官,到真正的位极人臣成为宰相,陆贽仅仅用了19年,这显然与他的办事才能密不可分,而更重要的则显然是他那高洁的品格,他从小就受儒家教育,以“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从来没有过收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让陆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官场中的异类,要知道中唐时期风气极为开放,人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不拘小节”,所以陆贽的处境颇为尴尬,不仅穷到连皇帝也看不下去,还没有人愿意与他一起做官,以至于最后皇帝都不得不对他说:“爱卿,你多少贪点吧,让自己符合潮流一点……”

  当然陆贽最终也没有听取皇帝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还经常向皇帝直言进谏,以至于被贬谪到了偏远地区,他被贬以后钻研医术,免费给当地老百姓们治病,真正做到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于805年去世,享年51岁。

唐朝“毒舌宰相”陆贽深受重用,为何一生清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陆贽
陆贽:字敬舆,嘉兴人。唐朝大臣,政治家。公元780年,德宗即位,陆贽献策,提出一套施政主张,虽未被采用,仍被召为翰林学士,升任监察御史。建中四年,陆贽随德宗避朱砒之乱于奉天,许多诏书都由他起草,贞元八年(792),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贽精于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他的遗著有《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
· 陆贽
简介陆贽出自吴郡陆氏侍郎枝,曾祖父陆齐望于唐开元年间,自吴郡吴县(今苏州)迁居嘉兴。父亲陆侃曾任溧阳(江苏溧阳)县令,早年逝去,贽受母亲韦氏教育长大。大历五年(770年)举进士第六名,历授华州郑县尉,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时两河用兵,他善于分析军事形势,并预测可能兵变。建中四年(783年)果然爆发泾原兵变,德宗避朱泚之乱于奉天(今陕西乾县),转为考功郎中,诏书多出其手,唐德宗发布了《罪己诏》,即由陆贽起草《奉天改元大赦制》:“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罪实在予,永言愧悼。”深受德宗重视。贞元八年(792年)窦参获罪,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曾上疏反对两税法,陆贽说两税法有七弊。《通鉴》经常载入“陆贽上言”,卷234详录陆贽“请均节财赋,凡六条”。德宗虽然欣赏他的言论,但...
· 唐朝宰相裴贽的人物生平简介,裴贽的诗
裴贽,字敬臣。及进士第,擢累右补阙、御史中丞、刑部尚书。昭宗时,拜中书侍郎,兼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幸凤翔,为大明宫留守。罢,俄进尚书左仆射,以司空致仕,为朱全忠所害。人物简介郡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字敬臣,排行三十五。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第,任主客、司勋员外郎。僖宗时,义成节度使郑昌图辟为掌书记,后擢右补阙、御史中丞。昭宗时,三知贡举。光化三年(900)由礼部尚书转刑部尚书,寻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天复三年(903)罢为左仆射。哀帝天祐二年(905)以司空致仕,寻为朱全忠所嫉,贬青州司户参军,旋被杀。后唐时追赠司徒。生平见《新唐书·裴坦传》附及《宰相世系表一上》,《资治通鉴》卷二五四、卷二六五,《太平广记》卷一八三,《唐诗纪事》卷六六。《全唐诗》存诗1首。【答王涣】裴贽谬持文柄得时贤,粉署清华次第迁。昔岁策名皆健笔,今朝称职并同年。各怀...
· 唐朝名将郭子仪为何一生未受重用?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至德三年(758年),进位中书令。至德四年(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网络配图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
· 明朝李贽为官清廉家庭清贫女儿饿死于荒年
孙贤坤“宰相之杰”是古往今来对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评价最高的经典之语,作此评价的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张居正是历史上一个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时,主幼国危。后理政十年,厉行改革,拯朱明王朝将覆之倾,使万历时期成为明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可谓功高盖世。但由于他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触犯了一些贵族、官僚和地主阶层的利益,死后不到半年,就遭人诬毁,家产尽抄,爵位皆夺,以致“经万历朝无敢白居正者也”。李贽和张居正虽是同时代人,但他们既非同乡同学,又未同朝共事,没有任何个人恩怨。而且他们地位悬殊,一个是高居庙堂、权倾朝野的万历首辅;一个则是弃官为民、寓居他乡、处江湖之远的布衣学者。既然如此,李贽为何要冒风险对张居正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相同的文化观念使他们的思想共鸣。张居正虽然从小受的是儒学教育,但他在许多文集中提出“法制无常”、“法无古今”、“随时制宜”、“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